货币创生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我们知道,银行这种生物,创造货币是它的天性。哪怕手里只有1分钱,也要贷出去,不然它怎么给存款的人付利息?

而理论上,不管是谁贷了这一分钱,它干了什么,只要不是怕这钱见不得人的,最终还会存到银行里。所以,如果没有准备金的话,这1分钱就能无限次的重复一个过程:贷出又存入,最终创造出无限的货币来。

政府约束银行的货币创造本能,最核心有两条,一个是存款准备金,一个是资本充足率。

存款准备金好理解,吸收了1块钱的存款,留出一部分作为准备金。这样,存贷之间的循环,就不是无限可重复了。目前国内的存准率是16.5%,也就是说100元存款,要拿16.5来做存款准备金不能动。100块钱的存款,理论上最多能循环创造出600块钱的货币。

资本充足率,本质上来说,是限制银行资产杠杆倍数的。比如,目前商业银行法规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拿8%的充足率来算的话,这个杠杆就等于限制在12.5倍。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从有这两条红线以来,古今中外,所有的银行创新,都是为了突破或者绕过这两个规矩。

所有的影子银行,归纳起来就一句话:如何放出更多的贷款,创造更多的货币,又不让监管老爸发现或发火。那些让行外人士一头雾水的各种高大上的金融名词,比如什么同业存单、委外理财、买入返售,等等等,说白了就两个目的。

一是减少缴纳准备金,创造更多的货币。比如眼下近7万亿的同业存单,它计入银行的存款,但是这部分却不用缴纳准备金,这意味着第一轮贷款的时候,就不用留下16.5%的准备金率,相当于多了1万多亿的存款。所以,银行们自然趋之若鹜。

二是粉饰资本充足率。这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觉得枯燥可以不看)有关。所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增加资本,比如发股票筹钱;另外一个更容易,就是减少分母,也就风险加权资产的总额。

减少分母的秘密,就在加权这两个字。

方法是把资产的风险系数降低。比如贷款的风险系数是100%,通过银行间的各种交易,把这笔贷款打扮成一笔保本的同业理财,风险系数是20%。这样,1笔1亿的贷款资产,风险加权后,本来应该是1亿×100%等于1亿,结果变成了1亿×20%,也就是0.2亿。资本充足率就上升了5倍!

如此一来,银行就可以在做大总资产的同时,维持一个名义上的低杠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