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公募基金发行遇冷”是必然结果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原创出品:

作者:你赚得多

一位20年以上房产从业经验+A股、港股投资达人,关注我,每天分享多篇房产+财富干货,让你跑赢“同龄人”!

根据“财联社”的信息,近期“公募基金发行遇冷”。截止到5月30日,仅有发行规模484.18亿份,,较4月份的763.25亿份下滑明显。

为何本人说“公募基金发行遇冷”是必然结果:

1、暂时看不到A股的赚钱效应

作为反映沪深主流企业的沪深300指数和反映散户为主的创业板指数,截止到5月30日,2023年内分别下跌0.88%和5.46%。可能有人有不同意见,说A股上证指数不是上升吗?上证指数上升,其实更多是受益“中特股”。这些“中特股”过往就是所谓的大蓝筹,由于一直以来股价波幅少,被不少散户戏称“大烂臭”。试问又有多少散户能愿意提前布局这些“中特股”呢?

2、公募机构的“制度设计”决定了“追涨杀跌”

目前公募基金的利益(盈利)主要靠基金规模来收取管理费。假如发行1亿,管理费率是1%,能收到的管理费就是0.01亿元;如规模扩大10倍,则管理费就能收取0.1亿元。这样的“制度设计”决定了只能追求规模,只能追求“短期效应”,只能“追涨杀跌”。

3、A股的融资速度远远快于“新资金”入场的速度

根据“普华永道”统计,2022年全年A股IPO超过5600亿元,上交所、深交所IPO融资额分别名列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样的速度在2023年还得到进一步加快,根据“深圳商报”统计,2023年前5个月,股权融资已经达到5338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两成。在有限的资金环境下,资金只能在不同板块、不同股票间“串动”,这难免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

如果没有赚钱效应、基金公司与基民的利益也并非完全一致、未来市场还会加快融资步伐,“公募基金发行遇冷”就是必然结果。

有关本人对“公募基金”的跟踪,也可以参考链接:

1、2023年公募基金的表现能“看高一线”吗?

2、过去的2022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值得托付吗?

3、过去的2022年上半年,什么样的“公募基金”表现更好?

4、一个季度就亏1.3万亿,要说爱你(公募基金)真不容易

补充说明:

1、以上观点难免有所错漏,请各位切勿对号入座,更不要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如有违反,风险自担。

2、“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转发、评论、点赞。

$招商证券(SH600999)$、$中信证券(SH 600030)$、$东方财富(SZ 300059)$、$中信建投(SH 601066)$、$中金公司(SH 6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