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投资分析系列(二)——主题园区营业收入的计算

发布于: 雪球转发:4回复:16喜欢:13

一、旅游综合开发情况

华侨城A作为我国第一家主题公园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旗下拥有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乐谷系列产品、东部华侨城等主题公园。上市以来,由于华侨城A的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和旅游综合开发双轮驱动,相关旅游综合开发的经营数据披露的较为简单,下面是近5年华侨城A的旅游综合开发情况: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上市公司旅游相关的综合收入占比一直在40%以上,除了2015年略有下滑外,最近5年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旅游综合业务的毛利率也在40%以上,在行业属于顶尖水平(行业优秀老大哥万科的毛利率水平也一直在30%不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旅游综合营业收入包括了跟旅游相关联动的房地产开发、酒店收入等,主题公园的营业收入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即使这样,相较于一般主营房地产开发的公司,公司旅游综合开发带来房地产销售的高毛利率(主要因为旅游配套的拿地成本低、售价又比较高),构筑了公司独特的护城河。

二、主题公园的营业收入分析

因为上市公司从没有单独披露主题公园的相关营业收入,下面我们尝试根据相关公开的经营数据推算。

主题公园的营业收入主要为门票收入和衍生收入(包括餐饮、住宿、纪念品等),国内两者比例大约为7:3,门票收入占七成;对于西方成熟的主题公园公司,比如迪士尼公司,衍生收入占比可以达到七成。随着未来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主题园区可消费项目的丰富,衍生收入未来的占比也将会是不断上升的过程。

主题公园营业收入=门票收入+衍生收入=游客数量*票价+衍生收入

我们先来看一下公司旗下主要主题园区的相关情况:

通过上表,作以下简要的分析:

1、样本数量及代表性

上面10个主题园区的2017年游客数量总和超过了2800万,占公司披露总游客数量3500万的80%,基本上可以用这10个主题园区来反映公司总体的主题园区情况。

2、票单价如何确定?

我们发现公司产品线比较丰富,有欢乐谷系列、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东部华侨城;不同系列的产品票价不同,即使是欢乐谷产品,不同地区的欢乐谷票价也略有差异。但是,公司各个主题园区的票价定价总体差异不大,主要分为三档:

实际运营过程中,因为有团体票、特价票、年卡等因素,公司平均票价远低于220元/每人,实际票价在110元~140元,保守期间,实际平均票价按半价110元/每人估算

实际平均票价的数据是怎么计算来的呢?公司2012年曾经以深圳欢乐谷、北京欢乐谷、上海欢乐谷的门票收入发行过ABS产品,当时中信证券作为管理人,披露过上述欢乐谷的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如下图所示。因此,即使不考虑最近几年票价温和上涨的因素外(,我们以2012年公司平均票价作为依据公司票价非常稳定),作出平均票价按半价110元/每人的预测也是合理的,并且是比较保守的。

1、主题园区营业收入的计算

园区门票收入=3500万*110元/每人=38.5亿;衍生收入:16.5亿;园区营业总收入:55亿元

2、公司主题园区的投资策略

(1)选址策略:我们可以发现公司主题园区依次进入的地区为深圳、北京、成都、上海、武汉、天津、重庆;都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也是居民收入比较发达的地区。相较于竞争对手,比如华强方特,公司主题园区的选址优势十分突出。

(2)开发策略:我们提到主题园区的开发,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重资产模式,前期投入巨大。但是公司每个项目前期的投入都是控制在30亿元以内(不是动辄几百亿的大项目),并且分期开发,快速开园营业。分期开发除了可以有效缓解公司现金流外,还可以保持主题园区的新鲜活力,刺激游客重复入园消费。

3、公司主题园区的成长空间

(1)存量项目的后续开发:深圳欢乐谷已经开发到第五期,其余地方欢乐谷大多开发至第一期或第二期;考虑到公司过往项目每2到3年开发一期的进度,存量项目仍可以支持10年的后续开发;

(2)新增项目的开发:公司后续在南京、西安、南昌等地新落地主题园区项目;

(3)衍生收入的继续增长;

综上所述,公司2017年主题园区营业收入估算为55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13%,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PS:后续朋友们感兴趣,可以根据公司主题园区的营业收入,参考同行业可比公司,单独对这部分业务进行估值,这也是我写此贴的目的,让华侨城的旅游收入更加透明清晰化,也希望跟大家交流这种分析思考方式。

$华侨城A(SZ000069)$

全部讨论

2018-10-25 09:45

ip作为轻资产对主体公园固然重要,但都市资源更重要。在我看来都市资源是不可再置的核心优势,是一种垄断。ip可以购买或者创造,但地理位置的资源则不能。目前媒体有过度夸大ip重要性的倾向。举个例子来说,对于深圳的欢乐谷而言,是重置一个地理位置困难还是增加ip因素困难?投资华侨城A必须有5年以上的心理准备,短线不宜操作。

2018-10-24 23:14

写这么个系列,挺费脑的,老兄辛苦了。
不过我还是得指出一下,关于主题乐园收入数据问题,恐怕你饶了个弯路。华侨城的债券跟踪报告里面其实有相关数据,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在2016年是26亿,2017年大概也差不多,不超过27亿。园区内消费收入没有数据,另外华侨城旗下酒店房费收入大致是20亿出头,酒店内餐饮和其它会务接待收入等不详。我个人曾经做过估计,园区内消费收入和酒店房费以外其它它收入合计算个15~20亿吧,所以27+20+18?=65亿,最后还有自持物业的租金收入。所以华侨城营收当中,地产以外的旅游相关收入,在前两个年度,大致是70多亿的水平。
今年园区门票收入应该是有所增加。北京欢乐谷尤其明显。
我一向的观点,主题乐园只是华侨城业务模式和产品链中的一环,当然也需要打造好,但主题乐园现在并不是华侨城唯一的标签,更不是华侨城发展的关键,对标迪斯尼如何如何更没有必要,两者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根本不同。

2018-10-24 22:08

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重资产模式,前期投入巨大。但是公司每个项目前期的投入都是控制在30亿元以内(不是动辄几百亿的大项目),并且分期开发,快速开园营业。

评论:从通胀角度考虑,二十年前的30亿等于现在300亿,十年前的30亿等于现在150亿,从规划设计到初期开业前后需要三五年

2018-10-25 21:23

很好的分析,持续关注

2018-10-24 22:24

二十年前主题公园拿地价是10万/每亩 ,十年前主题公园拿地是100万/每亩,相同位置 现在主题公园拿地价是2000万/每亩,所以现在文旅投资额动辄几百亿(也包括公园周边房地产滚动开发营业额),而以前上市公司的文旅项目投资主要是指主题公园,房地产营业额归口在集团财务 后面才全面注入上市公司的

2018-10-24 21:51

对于西方成熟的主题公园公司,比如迪士尼公司,衍生收入占比可以达到七成。

评论:这句话不对,华特迪士尼主要收入在电视台网络传媒和影视产业,上海迪士尼仅仅是华特在中国IP展示舞台,主题公园也是以门票酒店及消费服务为主,而且有房地产开发,只是通过隐蔽的合作合资方式进行的,恰恰相反的是上海欢乐谷没有房地产反哺

2018-10-24 18:42

优质知识分享,值得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