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民航史上最为成功的三次整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民航业发生的几件大事都和国航有关。


第一个当然是国航当家人宋志勇升任民航掌门人。


第二个就是国航收购山航事件。


如果把国航收购山航也看作民航业内的一次整合的话,实际上自疫情以来,民航业也有且只有这一次整合。


自疫情发生以来,民航业遭遇重创,加上国内有50多家航空公司,多小散特点明显,但遗憾的是,民航业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整合事件。


因此,作为山航大股东的国航收购山航,成为控股股东,也算是对推动民航业集中度有些好处。


国航作为载旗航,一直以来有整合民航业,做超级承运人的强烈愿望。


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源于国航是民航业的老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这些年国航在整合的路上尝到了甜头,并越走越远。


回过头来看,国航历史上发生过最为重要的三次整合,为国航此后成为民航业内盈利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整合:整中航收西南

我们知道2002年中国民航业大重组是中国民航史上影响最为久远的一次重组,其形成的竞争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


2002年,民航大重组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因为民航业竞争日趋激烈,成本居高不下,航空企业过度竞争,资产负债率高,外债负担沉重,严重制约了民航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不能适应国际航空业激烈竞争的需要,所以需要重组。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航局直属的9大航空公司合并重组成三大航空集团。


一是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航空总公司和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组建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二是以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兼并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云南航空公司,组建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三是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和新疆航空公司,组建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其实这三大航空整合的过程中,国航获得的好处最大。


一是获得了中航手中的港龙航空。


国泰航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屡屡向国航抛出橄榄枝。


最终国航与国航进行全方位合作,其代号为“星辰计划”。


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国泰以82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港龙航空,此外双方实现战略互持,国航最终持有国泰航空的29.99%的股权,成为继太古集团后的第二大股东。


国航卖出港龙航空,获得了巨额资金,另外持有国泰航空的十多年里,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投资收益。


当然疫情冲击下,国泰航空带来了负的投资收益,这是后话。


二是占据西南市场。


2002年重组,三大航获得的好处不一。


东航获得了云南航空、西北航空,这是一好一差的搭配,因为当时西北航空已经资不抵债,背负着巨额的债务。


南航获得了北方航空、新疆航空,这两家虽然没有资不抵债,但经营情况也不好。


唯有国航获得了西南航空,这是除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之外民航收益最高的市场。


所以,2002年的重组,国航获得的好处最大。


第二次整合:收购深圳航空

1992年,国航作为第二大股东参与创建了深航。


期间,股权多次变化,最终第一大股东变为广控集团。


2005年,深航第一大股东广控集团意欲转让手中的65%股权。


国航志在必得,把报价从9亿元一路提高至17亿元。


但广控集团不为所动,最终决定拍卖。


参加竞拍的三家单位分别为:


国航和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联合体。

汇润和亿阳联合体。

中信集团。


但最终国航和深圳市的联合体被李泽源控制的汇润击败。


最终,民营企业深圳市汇润投资和亿阳集团击败主要竞争对手国航,以人民币27.2亿元成功受让广控的深航65%股份。


在2005年股权拍卖之时,深航有27架飞机、四个基地和约4000名员工,总资产41亿元,净资产为6.26亿元。


27架飞机的深航估值高达42亿元。


到2005年底,深航有33架飞机。


深圳航空摇身变成了民营航空公司。


对此,国航方面大为恼火。


当时的国航领导正是李家祥。


李泽源入主深航后,开始大举扩张,制定了“369”发展规划:


用3年时间,飞机数量增加到60至70架,成为国内中型航空公司;

用6年时间,飞机数量增加到100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航空公司;

用9年时间,飞机数量增加到160架,成为国际一流航空公司。

截至2009年底,深航机队规模已经达到136架次,员工1.5万人,总资产超过200亿元。


2009年深航承运旅客1511万人次,当年引进飞机14架。


可以说,当年的深航比海航还海航。


成立航空公司,到处设立基地、分公司,还收购了多个小机场。


喜欢与地方政府合作,也是李泽源的手段之一,2009年6月,深圳航空和河南省政府签署协议,将鲲鹏航空基地和公司总部从西安搬至郑州。


除了争取政府资源,李泽源还积极拜访各地政府官员,通过在各地开设分公司以及相关航线,在各地拿地运作,发展房地产项目。


仅仅4年的功夫,深航有驻国内外营业部六十多个,有货运、工贸、旅游、配餐、酒店、广告、机场、飞行学校、房地产等多家二级企业,还投资成立并控股了翡翠货运航空、鲲鹏航空、昆明航空。


不过,这一切随着李泽源被调查而发生了逆转。


2009年底,深航实际控制人李泽源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调查,随后国航派高管入驻深航。


2010年4月,国航向深航增资6.8亿,持有深航股权增至51%。


原大股东汇润被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申请破产。


这时候的深航仅估值26亿元。


国航5年前17亿元没拿到手的东西现在不到7亿元就拿到了手,而且东西比以前值钱多了。


国航真正是抄了个底。


由此,深航再度由民营转变为国企。


2010年5月12日,国航总裁蔡剑江担任深航董事长,前山东航空总裁冯刚任深航总裁,全程物流董事长刘军任常务副总裁。


回到国航旗下的深航开始了稳健的发展之路。


到2019年度,深航机队规模达到了218架,在国内所有航司中排名第五,成为国内第一大地方航空公司。


2019年度,深航营收318.78亿元,净利润11.56亿元。


总资产664.87亿元,净资产83.93亿元,资产负债率87.37%。


深航已经成了国航板块中非常重要的力量,2019年的营收已占到国航整体的23.4%,利润占到15.9%。


当然,这两年因疫情冲击,深航连续亏损,负债率急剧上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第三次整合:收购山东航空


90年代初期,地方政府成立航空公司热情高涨,一批地方航空公司应运而生。


深圳航空成立3年后,1995年山东航空成立。


山航是山东省里的几家公司联合组建,1999年原山航改为山航集团,在旗下设立了山航股份,并于2000年在深圳B股上市。


2002年,民航业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重组。


9家航空公司联合重组成三大骨干航空集团:国航、东航、南航。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航空公司感觉到瑟瑟发抖,也纷纷抱上大腿。


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并入海航,武汉航空、长城航空并入东航,四川航空找到了南航、上航、山航做股东。


而山航最终找到了国航。


2004 年2月28日,中航集团经过收购持有山航股份22.8%,并持有山航股份大股东山航集团48%的股权。


其后中航集团将其所持山航集团、山航股份全部股权转让给国航,由此国航成为山航股份的实际大股东。


但控股权仍在山东省手里。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山航作为国内知名地方航空公司之一,已经成长为四大地方航空公司之一。


不过,在疫情冲击下,山航连续两年巨额亏损。


2020年,亏损-31.46亿元。


2021年,亏损-24.02亿元。


经过两年的巨亏之后。


截至2022年3月底,山东航空净资产为-22.6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7.01%


已严重资不抵债。


5月底,国航启动了收购山航事宜。


国航将通过购买其他股东股权以及增资的方式持有山航集团66%的股权。


在控制了山航集团之后,国航以2.62港元/股价格向山航股份B股股东要约收购35%共1.4亿的股权,折合人民币3.2亿元。


由此山航股份估值只有9亿元。


当然国航不一定用2.62港元的价格买下来,但无论如何这一次国航又买了个地板价。


即便这35%的股权没能收购成功,国航通过收购山航集团也已成功控股山航股份。


说实话,要论国内民航业的收购,翼哥只服国航。


无论是收购深航,还是收购山航,国航都是在其处于艰难困苦之中准确实施收购,进而控制了国内第一大地方航空和第四大航空。


相比而言,许多地方政府花极高代价只买了个小破公司,是不是做了接盘侠呢?


仅这深圳航空、山东航空以及深航旗下的昆明航空,三家公司机队规模已达到了360多架,足以组建成一家大型航空集团。


当然,国航之所以能成功整合深航、山航,恐怕有多方面的原因。


而国航在2000年前效益在三大航中最差,2002年整合了港龙航空和西南航空,2004年和2022年整合了山东航空,2010年整合了深圳航空,在除了北京大本营之外,顺利进入全国民航市场效益最好的成渝地区、广深地区、华东地区民航市场,效益一路上升,由此成为民航业的盈利之王。


特别重要的是,国航势力由此渗透进了东航、南航的大本营。


可以说国航组织了三次中国民航业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整合。


未来会不会有更进一步的整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