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实盘组合运作五周年回顾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4喜欢:3

我的雪球实盘组合成立于2017.8.23号,已运作1826天,累计收益率210%,年化收益率25.3%,历史最大回撤45%;

17.8.23~22.8.23 沪深300上涨10%,年化收益率1.9%,历史最大回撤35%;

(雪球只能保存1200天的交易数据,19年之前的曲线都消失了,太可惜了)

 组合成立之初,我希望做出10年以上连续的业绩曲线,年化收益15%。

回顾过去,好像也就17、19是云淡风轻的好年份,整体算是hard模式。但也走过来了,可见只要朝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虽然慢一些但还是会到达的。

 这五年我在雪球逐渐写下自己对投资的思考,承蒙各位球友抬爱,竟也有两千多位粉丝,积累了一千多万阅读量,还要继续努力[心心],发在雪球上的帖子既是我对投资的记录,也是感受市场的窗口,感谢雪球这个开放包容的平台。

 总结一下我的投资理念:

一、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这句话是常识,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买入之前的决策,从公司合伙人的角度去评估内在价值,来判断这个生意值不值得买。

其次,买入之后,放弃能够改变公司现有治理模式的想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放到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去思考或者期待能够改变发展战略。

比如港股那么低估为什么不回购,比如茅台为什么不涨价,都是庸人自扰,在什么山,唱什么歌,买入资产之前要先了解资产所在地的历史和文化。

自己能做的就是买入和卖出,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不和不符合投资理念的公司摔跤。

二、只买生意模式好的公司

这类公司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毛利率不低于50%,净利率不低于20%,赚钱比较轻松。

2、有广泛的目标客户或特定高价值客户群体,生意模式具备长期可持续性

3、有好的企业文化以及对企业文化坚守的管理层。

以上满足两个就是好的公司,而且用这种方法可以过滤到绝大多数市场的噪音,比如现在很多的热门行业,一看报表,苦哈哈的赚一点可怜的钱,长期对二级市场投资者贡献负价值,不值一看,只适合博弈高人。

同时满足三个极其稀缺,茅台大概满足2.5个,苹果同时满足3个。

 

三、满仓+现金流持续买入+长期持有

基于股票是长期回报率最高的资产,尽可能的将闲置资金配置股票;基于未来有一定的现金流,持续买入。长期持有的原因很简单——不懂择时,不怕波动。

至于怎么估值,是一个很主观的操作,每个人要求的内在回报率不同,用这个来折现就可以了。

我倾向于一个朴素的认知:好的公司也许会给人惊喜,一般的公司常常带来惊吓。

好的公司常常会有更高的价格,这是值得的。拉长持有周期,买的便宜20%还是贵20%对最终的年化收益没有实质影响,决定投资最终收益率的是和什么样的公司站在一起。

 

四、尽量避免本金的永久性损失

我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不是风险,真正的风险在于对投资公司认知不清晰,由此产生的交易行为会造成本金永久性亏损。

一方面深入研究公司本身,密切关注生意模式的变化,另一方面,适当分散投资标的,以弥补个人认知的偏差。

最后,一旦发现自己认知错误或生意模式发生变化,立即卖出。

回顾一下我的投资历程:

我在2015年读书的时候开始交易股票,2017年开始做有实质意义的投资,期间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15~17年试错积累期

15~16年,我看过很多投资相关的书籍,林林总总七八十本应该是有的,但遇到实操感觉还是屠龙之术,加上15、16年市场很差,结果肯定是亏的。好在资金不多,但也比较迷茫,所以就先把账户资金全部退出来,重新学习。比较认可巴菲特和段永平还有方三文,感觉他们写的内容是投资的正道。

到现在还记得17年的一个下午,在中洲万豪酒店听了方三文的现场路演,直击本质,把我之前对投资零散的理解都串起来了,豁然开朗,很明确知道自己已经入门了,接下来就是慢慢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17年上半年开始投入有意义的资金,一开始比较谨慎,一部分买股票,一部分定投基金,股票主要是买了业绩比较好,估值不高的股票(当时还没有核心资产这样的说法),主要是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万华化学,基金买了一只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一只景顺300指数增强,这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只是潜意识觉得应该买这些不贵的好资产,结果还算不错。

现在回头看17年,北上资金开始大幅加仓中国优质资产,指数和优质个股都有不错的表现,所以15~16年的亏损很快就弥补回来了,也给了我在雪球开实盘组合的信心,17年8月,实盘组合正式运行,持仓仍然以这些为主,也有一些其他的零散仓位,但对净值不构成显著影响。

17年确实是顺风顺水,回头看也是过去五年最好的年份了,虽然有不少运气的成分,但也给了我不小的信心,很多事情的推动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是要环境提供的机遇。

18年:投资体系经历了第一次重大挑战,确定了均衡投资的理念。

18年初国内自上而下的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其中金融去杠杆导致流动性快速收缩,以及中小创大股东质押频频爆仓,引发对舆论国进民退的担忧,在资金和情绪面对A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祸不单行,3月美国对中国发动了贸易战,一时竟有风雨飘摇之感。

当时我的判断是金融去杠杆是A股下跌的主要因素,贸易战是短期波折,是一次性的,并且对中美关系的前景保持乐观。

因此我的仓位18年上半年几乎未作调整,持仓也了跑赢指数,整体回撤不算大。不过18年上半年中小盘创业板跌的非常厉害,当时我的判断是,注册制之后中小票的整体估值中枢会下移,不能刻舟求剑的认为跌多了就有价值,就可以买。以当时的中小票的估值最多是在半山腰。

后来也验证了这样的判断。由此可见,投资中做什么很重要,不做什么也很重要。

但到了18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内外部因素明显共振,市场开始对中国资产整体比较悲观,杀估值过程是比较痛苦的,一旦信仰动摇了就是抛售潮。代表性的是茅台盘中跌停,一度跌破500元。

我的判断依然是优质中国资产被错杀,在四季度依然满仓,并且动用一切能够动用的资金买入,全年组合最大回撤接近30%,并且17年的盈利全部回吐。

压力确实会有一些,但我自己做投资,不需要面对投资人的压力,而且每天看到市场跌,又可以买到更多的股票,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很开心,甚至有点激动。

当时对中国资产充满了信心,除了日常开支和买房资金都投入了股票。我认为整体风险可控,而且胜率很高。

18年对我的投资体系一个很大的检验,一方面在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我在坚持加仓,而且利用市场调整,把边缘持仓清理掉,主仓位更加集中,最初的茅台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买入的,感谢市场的馈赠。

18年的经历也让我意识到,市场大幅回调,好的公司和一般的公司无差异的下跌,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个股仓位进一步向优质标的集中而非分散,这是在投资书籍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的经历也让我在20年初做出了必要的操作。

另一方面,我对中美贸易战的观点事后看无疑是错误的,它哪里是一个小小的波折,几乎宣告开启了中美全面对抗的新时代。

但我也因此对美国市场更加关注,视野更加宽广,不再仅仅盯住A股,而是去了解全世界的优质资产。虽然我最终坚信中美和则两利,但作为理性的投资人,也要提前做一些准备,有备方能少患。 

19年:关注到境外上市的中国资产

其实在19年之前是有关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比如腾讯是从17年就开始投资的,并且一直是重仓;也买过香港中小盘指数,作为境内中小盘股配置的补充,这些底层都是中国资产,收入以人民币计价。

在19年这个时点,随着国内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各种应用层面的创新层出不穷,但由于早期股权架构和投资人结构,这些公司不能直接在境内上市。

投资这些公司,是可以最直接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我主要关注腾讯美团阿里这些巨头、PDD这种新兴龙头以及中概互联这只指数基金,这些公司增长持续性都是建立既有垄断地位已经形成,而且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日益增长的支付能力。

在当时的阶段,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巨头也会存在巨大的监管风险。从结果来看,这些投资在19年给我带来过不错的回报,但在后续的铁拳出击中基本上回撤殆尽,让我意识到股市的运行不可能脱离古老的文化惯性以及现有的社会制度,这是价值千金的宝贵经验。

不过通过投资中资互联网巨头,在研究和对照中,也让我对海外互联网巨头有了更多的关注,比如我一直认为苹果是一家硬件提供商,非常依赖中国市场,直到我看过苹果的年报,了解到software&service对利润的贡献占比是如此之高,其中大中华区的贡献远没有到依赖的程度。

这一段经历无疑是有宝贵价值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在20年初风雨飘摇的资本市场,我是很难做出坚决的操作。

20~21年:抓住08年以来最好的投资机会,进一步完善组合投资

20年2、3月,其实A股的跌幅是比较有限的,美股则是瀑布式崩盘。20年新冠疫情对我的投资影响深远,相信每个人至今都是亲历者,会有自己的评价。

我当时的结论是: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民众权利巨大的让渡,都给了政府强大的自信,这种风格很可能会扩散到其他市场经济领域,也许会有难以预料的后果(不幸的是后面似乎验证了,而且远超我的预期)

因此我判断高杠杆属性强的行业可能首当其冲,而疫情会加速互联网服务的渗透,这是显著的增量,但我仍然认为国内的互联网反垄断对相关企业报表会是一次性计提,不影响长期投资逻辑,毕竟谁会自断双臂呢。

在投资端,我把A股持有多年的招行、平安、万华全部清仓,部分换成了高端消费,部分在港、美股的抛售潮中,大举建仓互联网、生物医药等优质标的。

至此,我构建了一个多市场、行业分布均衡、生意模式优质的投资组合,组合主要包括高端消费、优质互联网龙头、优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资产,三者占比大概是1:2:1。持仓主要是被市场称之为“核心资产”的这些标的。

在经历了A股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境外市场史无前例的回调之后,20年我的组合迎来最好的收益,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

21年我的组合则经历了不小的回撤,这对于我满仓操作的风格而言,波动和回撤也是常事了。当年核心资产的整体下跌,以及我个人对回撤的不在意,掩盖了有些事情背后的本质,也让我对一些信号性的事件缺少警醒:

一是蚂蚁、滴滴IPO带来的互联网反垄断,我倾向于定义为非持续事件、范围会限于相关企业本身;

二是一纸文件让教培行业全线覆灭,我认为会止步于此。事后看,这都是非常昂贵的代价。

22年:确定国家资产投资的原则,仓位开始向优质管理人分散,个人股票进一步集中。

看到过、经历过、吃亏过之后,有些事情的结论也逐渐清晰了,虽然决策过程反复曲折,但结论一旦明确就要立即行动起来。

年初择机清仓了所有中国互联网资产,包括持有五年几乎没有盈利的腾讯,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发现错误立即改,任何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同时,我意识到在最近几年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一些新兴领域和赛道的投资机会层出不穷,深感个人的能力圈还是相对狭小,需要优质的管理人去挖掘一些我看不到、看不懂的投资机会。

因此腾出的一部分资金买入了优质管理人,一部分买入了境外优质龙头公司,虽然这部分资产也同样面临国家层面的监管和反垄断,但100和80,还是1和0,我还是能够分辨的。

目前的组合是:高端消费、互联网龙头、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主动管理人,几乎是等比例配置。随着市场的变化,会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可能。

以上,是我五年来形成的的投资框架和投资的经历。

回首过去,变化无处不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投资者只能全力拥抱变化。

虽然这五年犯过不少错误,而且是经常犯错,但至少在关键时刻的大趋势上方向清醒,决策果断。

条条大路通罗马,坚持做对的事,慢慢的把事做对,用心享受途中的风景,结果大概率也是不错的。

方丈在雪球说过16个字,提升能力、降低预期、享受过程,接受结果。我一直非常受用,和大家共勉。

 

全部讨论

伐木的小猪2022-08-23 16:40

是的 其他的账户无法显示

斜风细雨中2022-08-23 15:51

请问雪球上的实盘只有高端消费,其他是无法显示吗

伐木的小猪2022-08-23 12:41

一起努力

指尖上的舞者2022-08-23 12:12

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