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9喜欢:0
回复@愚钝博士: “集中度难以持续提升”,这个我是认同的,这个是一定有的天花板的,现在几个头部地产公司份额差不多也就4-5个点吧,但是对于地产公司来说,从4%提升到8%,问题应该不大,不会出现一家吃完30%的份额。但对于公司来讲,提升几个点,就够公司活得比较好了。
城投公司我确实不太看好,在政策的指引下,我是认为这些会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
各地隐形的壁垒,在集中供地的指引下会越来越透明,至于再往下面的3-4线城市,透不透明都无所谓了。
项目资本消耗大,如果是预售制的条件下,倒是不成问题,如果改成现房销售,项目资本确实是不太够的。

想听听您的观点呢?//@愚钝博士:回复@我是老司机:从商业模式上来说,地产生意规模效应不够显著,项目的资本消耗太大,各地隐形壁垒太深,对于资源有限的市场个体来说,集中度难以持续提升。另外很多“集中度提升”的支持者,可能或多或少都忽略了城投的角色和份量。
引用:
2021-11-10 15:50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地产会不会硬着陆,但是所谓的地产行业“集中度提升”,这个逻辑可能是大错特错了。$万科A(SZ000002)$

全部讨论

2021-11-10 17:29

另外城投的角色可能正在发生变化。比如这次民营地产公司出清,混合所有制和国有地产公司都未必能接得住,很可能城投会接一部分。城投的核心是两点,一是根正苗红,二是跟地方的利益高度绑定。某种程度上说,城投甚至是央地博弈的抓手之一。所以城投的定位、政策,经常摇摆,而且各地差异很大。这次潜在的信用危机,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在城投。房企可以大量出清破产,但城投如果大范围爆破,就很难收场了。个人看法,不一定对。

2021-11-10 17:13

有的生意,倾向于赢家通吃,比如互联网社交平台,越多人用越好用,越好用越多人用,每个新增份额的边际成本非常低,天然会形成非常高的集中度。房地产生意,没有“越多人用越好用”的特征,而且这个生意是资源密集型。企业份额规模越大,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也越大。对于(现金、信贷等)资源有限的企业来说,集中度必然会有一个饱和的瓶颈,不会持续提升。当然规模效应也是有的,比如组织架构、企业信用等可以复用,但是规模效应非常有限,边际新增份额的成本很难持续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