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可能出现较长期通缩的基本经济学原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年以来讨论通缩的文章较多,绝大部门文章着眼于短期经济数据,并没有从经济运行逻辑的基本逻辑入手,因此认为通缩和反对通缩的人,均难以说服对方。

本文从基本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出发,简要论证一下为何我国目前不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通缩。

1、通缩的基本条件

通缩是与通胀对应的经济情况,通常指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下行,导致CPI同比数据为负数。

CPI的组成较多,一般分为食品和非食品,也可以分为可贸易品和非可贸易品。本文从可贸易品和非可贸易品的角度进行讨论。

可贸易品即可以跨国流通的商品。如食品中的大豆、白糖等全球定价商品,非食品中的电子产品、燃油等工业品。

可贸易品的特点决定了其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全球的供需情况,只要全球经济不出现长期的下行,那么其价格就会跟全球供需走势而波动。

图表1:CBOT豆粕和大连豆粕

数据来源:choice

与之相对的不可贸易品是指不能或者难以流通的商品,原因可能是无法运输、贸易壁垒、远距离运输会失去性价比等。如食品中的蔬菜,非食品中的房租、医疗服务等。

商品类非贸易品价格的走势,取决于短期的供需情况。非商品类非贸易品的价格走势,则主要取决于工资增速,尤以服务价格最具代表性。

综上,对于可贸易品和商品类非可贸易品,由于供需永远是波动的,因此价格涨跌属于正常现象,要出现全面的持续性的长期下跌,仅可能出现全球经济或者本国长期衰退的环境,如20世纪的“大萧条”。

非商品类非可贸易品的要出现持续性的长期下跌,那么需要本国经济长期增长乏力,导致工资增速乏力。反之,只要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速,那么随着工资增长,相关的价格就不会出现长期下跌。

2、货币政策对通缩的恐惧

自从“凯恩斯革命”以来,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无论是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货币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和新综合主义都认为通缩比通胀更可怕,导致了长期以来各国央行,均通过超发货币的形式,有意制造通胀,避免出现通缩的情况。

如图表2所示,我国M2增速长期高于不变价GDP和CPI之和。

图表2:我国不变价GDP+CPI和M2增速对比

综上来看,只要货币超发、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速,那么价格的下跌就是暂时,随着经济周期再度启动,那么通胀水平就会再度上升,长期通缩就没有经济学基础。

而当前的经济环境是:世界经济增长潜力保持在3%之上、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在5%左右、货币超发也继续存在,因此本轮超低的CPI只是暂时的,会随着经济周期再度启动重新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