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池好马”,听国泰基金李海讲述他的生意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6

“骑在好马上,优秀的骑手可以风驰电掣,而骑在衰弱的老马上,再优秀的骑手也无能为力。同样,如果管理一家具有良好经济前景的公司,肯定会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但他们如果管理一家发展前景很差的公司,就如同在流沙中奔跑,怎么用力都难以前进半步。”

这是巴菲特曾在伯克希尔股东信中提到的对“好公司”的看法,时至今日未曾变过。

偏爱有价值的高质量成长的好公司,“寻一池好马”也是国泰基金李海在超7年投资生涯中头等重要也一直在做的事。

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海,毕业之后就加入了国泰基金。作为国泰自主培养的一位价值成长型基金经理,李海身上的逆向投资与长期主义,纯正且浓厚。

以价值投资为底色,适当兼顾投资标的的成长性,偏好阶段性困境带来的优质企业低估值的投资机会,偏左侧建仓,逆向特征明显。

目前李海共管理3只基金,代表作为国泰金泰灵活配置混合,这是由国内最早成立的封闭式基金——“基金金泰”转型而来,据wind数据显示,李海自2017年1月24日管理以来,任职总回报为79.26%(截至2024年3月4日),大幅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和沪深300指数。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3月4日

金泰的中短期业绩表现也同样非常优秀,2023年年度收益为10.37%,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前3%。(万得二级分类-灵活配置混合型,具体排名47/2192)

李海的投资理念和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优质企业为底座,辅以中观行业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择时方面,尽量减少仓位决策;

中观行业选择方面,会从资本周期的角度,对中观行业进行研究,系统性回避资本过度追逐的行业,尤其是其中壁垒较低的环节,对于阶段性有机会的行业,用大仓位来配置;

优选个股方面,精选估值合理的优质企业,由于暂时性原因导致低估的优质企业是最优选择,高ROE、高壁垒和长期可持续增长是优质企业的三点核心评判标准,此为重中之重。

以长期视角,选择“便宜”的“好公司”,是对李海投资主轴的精准概括。

李海对“好”的定义是投资标的能有高ROE、高壁垒、可持续、可量化的成长性,收入或业绩增速能超越GDP增速。

对“便宜”的要求是在预测5年后标的公司的盈利区间和估值区间之后,对照当前市值,如果能够实现5年翻番(年复合收益率15%),即为“便宜”。

在李海看来,投资要义就在于精选出有价值的好企业,陪伴其共同成长,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助力社会实现更优的资源配置。

“我们最青睐的是由于阶段性困境带来的优质企业的低估值的投资机会。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因此当这种机会出现时,我们会敢于逆向买入、重仓买入。所以我们的投资方法具有一定的逆向特征,偏重左侧建仓。”

除此之外,李海尤为重视风险,一般会在源头选股层面就做好事前防控,不追热点、不炒主题、不跟风,时刻警惕市场泡沫,不为企业支付过高溢价;对于深度研究的龙头个股以及非常看好的优质行业,才会提高仓位,持仓整体体现出均衡配置的风格。

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在去年如此难做的市场中,还能取得超10%正收益的一大原因。

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期间,核心资产、漂亮50泡沫化严重,所有李海认为的好公司都很贵,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间点,但幸运的是他没有被卷到泡沫里去,而是一直在等待机会出现。

从最开始研究汽车和交通运输行业的研究员,到被赋予让国泰历史最悠久基金实现“文艺复兴”的重大使命,李海展现出了强大的定力与实力。

对于未来市场,李海表示非常看好,因为很多好公司都已经提供了很便宜的价格,以及难得的配置机会,现在是令人兴奋的阶段。

在同事眼中,李海是一位爱读书、爱运动、爱做公益的“三好”投资人,近期聪投也与李海做了次面对面的深入采访,我们将交流的精彩部分整理了出来,分享给大家。

最正确的路就是买便宜的好公司,均衡只是一个结果

聪投:偏均衡投资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现在如此钟情寻找有价值的企业或者说高质量成长的公司?

李海:我是2017年开始管理公募基金的,最早也管理过赛道主题基金,但做下来发现相较于类被动投资,自己更喜欢也更适合做全市场配置。

之前可能觉得,很多不那么好的公司如果足够便宜也可以买,但后来意识到这是不对的,正确的路还是要买便宜的好公司。

而且长时间买好公司后就会发现,均衡只是一个结果。

有了这条投资主线之后,我从2018左右就开始在各行业里头找尽可能便宜的好公司,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太过偏离,依旧是聚焦在有高质量成长的公司上。

中国之前是个粗放型经济体,强调GDP增长,但是像高速公路、桥梁这些基建项目是无法产生高的社会效益和回报的,尤其又是高杠杆去地方借贷,所以最后回报率就很低,算是一个低质量发展阶段。

现在虽然说GDP增速下来了,但我们把这些回报率低的项目砍掉,集中去做一些精细化高回报率的的项目,总体步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很多行业也进入到了成熟阶段。

比如消费电子,虽然在2016年之后智能手机全球销量开始下降,但下降不代表这个行业就没有成长机会了,而是很多回报率差的公司被淘汰了,龙头公司通过集中提高效率,降低无效投资,反而能给股东提供更高的回报率。

这是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

从投资角度来看,好公司有些共同点:首先,都是各行业里最好的龙头公司;其次,股东回报率都比较高。

在骑马比赛中,骑手不是最重要的,马才是第一位

聪投:在各个行业找好公司就涉及到能力圈的问题,你是如何拓展自己的能力圈的?

李海:在各行业买好公司并不意味着每个行业都要懂,因为我们没办法去搞懂每一个行业。我们会去研究好公司都有哪些特征,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理解公司,而不是从产品从行业的角度切入。

比如研究创新药公司,虽然我们知道恒瑞医药是最优秀的创新药公司,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切入研究,包括产品管线开发能力、销售能力、财务数据,甚至医药机理也可以,但这些角度对我们来说,未必是最好的。

再比如说化工公司,我们也没必要去搞懂每个产品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怎样的,因为就算搞懂了可能也没办法抓住投资机会。

相反,我们可以对这些行业做一些宏观判断,比如我们可以复盘和借鉴历史。

在美国上百年发展中,我们发现像医疗保健这种主要的消费品行业,是回报率最高的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行业中找最优质的公司。

在我看来,我们买公司其实是买的一家公司的部分股权,我们所理解的好公司跟大众眼中的好公司,既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一样的部分。

重叠的部分是,好公司通常会给社会创造价值,被社会所认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市场规模。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会关注其股东回报率是不是足够高。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历史上有很多行业天然不会提供好的股东回报率。

比如航空业,股东回报率就非常低,甚至是负的;还有汽车行业,历史上并没有提供过很高的股东回报率,所以从行业层面,我们就会筛掉一些强周期、高杠杆行业。

我们更倾向股东回报率比较高、商业模式比较稳定的行业。

再到公司层面,好的公司和坏的公司,核心也都是回报率,但问题是回报率太高会引来竞争,所以股东回报率高的同时,公司还要有深的护城河来保护这个高的回报率。如果能同时满足这两点,我们就能框定这是一个好的公司。

然后再去看价格,通常一个好公司好行业被市场所有人追逐的时候,是会被泡沫化的,比如2020年的白酒,我们都知道茅台很好,但我不会在那个时间点去买它。

我们最青睐的买点是,当一个好公司被市场抛弃的时候,我们去买。

聪投:对于一家公司,像治理结构、商业模式等因素,是怎么排序的?

李海:商业模式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就像巴菲特讲的,在骑马比赛中,骑手不是最重要的,马才是第一位。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企业,就是不管谁来管,都会是个好的企业。

一家好公司,既要好还要有成长

聪投:我们注意到你的组合中有一个家电行业的龙头公司,其实家电行业的龙头不止一家,为什么更青睐这一个呢?你觉得它是这个行业中最好的一匹马是吗?

李海:确实家电行业做得好的不只这一家,但我觉得这家的治理结构最好,还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公司,执行得很完美,这是我非常在意的一点。

除非我非常非常看好家电行业,觉得买一家不够,否则我只会拿着这一家。

聪投:如何看待一个企业开拓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李海:这也是我选择这家龙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为我们除了希望一家公司回报率高、商业模式好、治理结构好之外,同时又希望它能实现增长,好上加好。

从数据上看,这家公司虽然在很多领域的销售只是第二名,但其实有些销量已经是第一名了,只是它卖的价格没那么贵,按金额算的话是第二名。

最重要的是,它还成功开拓了一些新的业务,比如机器人,前段时间收购了一家机器人公司叫库卡,现在是排名全球第三的机器人公司,在他们的经营下正扭亏为盈;此外还开拓了商业楼宇业务,比包括暖通、电梯等,以及新能源汽车业务,都做得不错。

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的传承,再加上积极开拓第二成长曲线,一家不但好还有成长的公司,是我们所青睐的。

中观层面筛选行业,事前做好风险把控

聪投:中观层面在投资中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

李海:中观层面可以帮助我规避掉一些不好的行业。

大部分行业都会有“资本周期”这个概念,就是说如果一个行业有很高的回报率,那么就会有大量的社会资本会涌进来,然后回报率下降,如此进入一个周期。

举个例子,过去几年的光伏以及新能源汽车是大家都在追逐的行业,大量的钱都投了进来,所有公司所有投资者都在疯狂投资,甚至像食品饮料、工程机械行业中跟光伏完全没关的公司都在投。

加上这个行业本身壁垒不高,很多工厂生产线都能生产出同质产品,最后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我们会中观层面的判断来规避掉资本过热的阶段以及没有壁垒的行业公司,在资本退出的时候,会积极寻找一些机会。

聪投:怎么把控投资中遇到的风险?

李海:我们会从估值的层面去买入,所以在买之前就已经衡量过每笔投资的风险了。如果我们跟风跟热点去买,风险肯定是最高的。

风险最高的是在牛市里买垃圾公司,在最火的行业里买最差的公司;其次是用贵的价格买好的公司。

在一个估值合理甚至偏低的位置上买好公司,风险自然是比较低的。

我们对风险的控制全部都是事前的,很多做绝对收益做专户的人会强调要控制回撤要止损之类的,但我们不强调这一点。

我们会从两个方面从源头控制住风险:第一是在买入前就判断好这家公司的安全边际是不是够,估值是不是低;第二组合层面会尽可能保持分散。

我们不会因为市场跌了就减仓,市场涨了就加仓。

医药板块只看好创新药这一个细分方向

聪投:医药板块现在很多都很便宜,会不会容易掉进估值陷阱?你比较看好哪些医药细分方向?

李海:很多东西看起来很便宜,但其实可能就是估值陷阱。

医药我只看好一个方向,就是创新药。这主要是因为我之前受的一个教训,当时新能源汽车出来的时候,我的敏感度是不够的,因为我原来是研究传统汽车的,所以还停留在那种所谓的车型周期或者产能周期层面,但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从0到30-50%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公司估值再低也没有意义,就比如说燃油汽车出来的时候,马车再便宜也没太大意义,医药也是一样。

医药前几年最火的就是CXO、医疗服务,重仓这些当然问题也不太大。

很多人觉得买CXO,就是为那些创新公司服务的公司肯定会受益,但是我们看全球范围内前20甚至前30市值的医药公司,包括前段时间因为减肥药冲破5000多亿美金的礼来制药,还有诺和诺德,他们都是强调研发的创新药公司。

虽然说一些中国公司在做代工,可能会出一两家很好的公司,但最终还是要制药公司来做,所以现在很多人还在买仿制药公司或者做代理的公司,我觉得方向性就错了。

过去10年中国一类新药获批数量大概在140多个,而且70%以上都是过去三四年批出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创新药经过十几年的投入,现在进入了一个爆发期,这个是量的角度。

从另外一个数据看,就是中国卖给美国和国际大药厂的药品管线金额在过去三年是上升的,也就是说过去三四年,中国创新药不仅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再去找一些普通的医药公司就跟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还去找传统汽车公司一样,虽然便宜,但买入就代表站在了创新和时代的对立面。

聪投:谈到创新药,不可避免就会有专利的问题,你怎么看专利风险对创新药的影响?

李海: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度。

中国最近几年已经成为科研强国,而且中国现在的专利并不是关起门的专利,我们创新药公司的专利都是发在全球顶级期刊上的,中国的专利数量和质量现在已经排到了全球第二,美国也会花钱买。

我们现在的创新药公司大都是中大型公司,产品的管线和专利库是比较广的,一两起专利上的纠纷对整个企业的影响并不大。

另外,中国企业原来是直接去美国或者欧洲建销售团队,去销售我们中国的药,但是过去几年由于商业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直接销售转为把权益卖给海外药厂,让他们去销售,销售之后跟我们分成,变成一个双赢的业务,同时专利问题也得以弱化。

医药泡沫已破裂,当前是一个投资的好阶段

聪投:创新药会不会是比较受研发周期、研发效率等因素影响?这个风险我们怎么去把控?

李海:很多人不做创新药投资觉得是因为没法预测,所以这不是一个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概率问题,也正是因为创新成功的概率比较低,所以很难投。

不过好的是中国创新药投资已经过了主题投资阶段,主题投资就是很多人去赌,赌一个小公司的产品是否会成功,赌中了就涨10倍,赌输了就跌90%,这是很难的。

2018年香港18A制度允许创新药公司上市,2019年科创板允许未盈利公司上市,那个时候导致了一批泡沫,这种泡沫同时也给CXO公司提供了很多弹药,所以业绩暴涨。

幸运的是现在泡沫破裂了,而且泡沫破裂之后的洗牌其实是把好的和差的公司给区分开来了。

现在还活着的且发展比较好的创新药公司,已经不再依赖于单一产品,我们已经可以隐约判断出哪些公司能从bio-tech成长成bio-pharma了。

随着这些公司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买错的概率变小了,虽然赚大钱的弹性也在缩小,但我觉得这对二级市场投资来说,反而是一个好的阶段。

聪投:在你的重仓股中我们看到两家创新药公司,也是通过这个逻辑选出来的吗?

李海:是的。

可能有人会质疑其中一个标的没有盈利,不过我们认为它过去几个季度的费用基本不变,但收入在快速增长,目前已经非常接近盈亏平衡点了。

其商业模式比较特别,CXO是内化在企业体系内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成本为什么比较高,但这种高成本从某程度上来说,一旦达到平衡点,就会放大经营的范围。

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所以相对占比会少一些。

谈一些有特点的公司

聪投:你还持有了一家手机行业龙头,重仓的理由是什么呢?

李海:我之前看过一些关于人口的书,有一个论点是这么说的,虽然经济趋势是不确定的,但人口的趋势是30年前就决定了的。

预测结果是,20年之后全世界会增加20亿人口,这20亿人口里有10亿会增加在非洲,还有10亿会增加在亚洲,其它地方都是人口不增长,甚至下降的。

所以,从人口红利的角度出发,亚洲和非洲,尤其是南亚,是世界最重要的增长极。

很多人说非洲这么穷永远不会富起来,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现代化会推进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非洲作为一个整体,人均GDP其实已经跟印度很接近了,是一个非常具有希望的经济体,而这家公司就是在非洲生意做得最好的一个企业,长期来看我是比较看好的。

聪投:还有一家快递龙头,同样做快递做物流的有很多家,是出于什么原因最后选择了这家?

李海:这家公司的很多客户是新兴电商,比如生鲜,他们要保持食材的绝对新鲜,所以对实效性要求很高,而这家公司就很好地满足了客户的这类需求。

所以表面上是渔民抓到了这条小黄鱼,但让你真正买到这条小黄鱼的是快递公司。

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会符合二八定律,即20%的市占率里占到80%的利润,当然不会这么精确,像苹果的市占率不到10%,获得了全行业50%左右的利润。

这家公司就类似于手机里的苹果,占据了快递行业的大部分利润,因为它是有品牌的。

品牌是最好、最容易辨识的一个商业模式。

但这家公司目前来看,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赚钱,因为其现在还处在在超前投资阶段,员工工资高,又建了机场网络,目前这个网络还没有满负荷运行,所以整体成本比较高。

不过随着单量增加,未来体系成本会下降,盈利增速理论上会超越其收入增速。

如果等到公司盈利再去投,可能会比较晚

聪投:对公司的财务指标有没有硬性指标?对公司估值的容忍度如何?

李海:有判断,但这些判断就不是简单的PE、或者盈不盈利。

虽然传统投资是要看PE、PB、PS这些财务数据的,但是过去几十年投资领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比如一家公司之前可能一年亏70-100亿,但三年之后就盈利70-100亿了。那它亏100亿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判断为没有投资价值。

最典型的例子是拼多多,前几年才刚开始盈利,之前都是每年亏六七十亿,但在盈利的第三年就挣了两三百亿。

很多公司之前肯定都上不了市,但有了科创板以及香港18A之后,二级市场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往前移了,所以如果想要投这些企业,整个估值体系也要往前移。

这些公司是有估值的,只是没有PE估值而已,所以对投资的要求比较高。

我们不期望当期就看到盈利,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收入的放量、产品销售的放量,还会分析未来盈利的时间点等等。

当然等到公司盈利再投也不是不行,只是会比较晚,就像当初还在亏损时候的特斯拉,那就是最好的投资阶段。

聪投:你怎么评价拼多多

李海:我觉得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很特别,本质上是一家线上Costco,有供应链管理,不是简单的低价低质,而是合理的品质,加上便宜的价格。

像Temu已经席卷整个美国,发展状况还是很超想象的。

从《巴菲特投资之道》中习得从生意的角度看投资

聪投:站在当下时点,怎么看未来市场?

李海:当市场很悲观的时候,通常就是要我们反过来想问题的时候,比如2021年前后的那个春节,大家很开心很兴奋,一发工资就去买基金,而且买进去大概率还能赚钱。

但如果给你一个重来的机会,你还会在那个时候买基金吗?还会满仓买白酒买医药吗?你不会的,虽然那个时候很开心,但是是错的,因为现在的你很痛苦。

所以反过来想问题的话,现在肯定是要去抓机会的,毕竟很多好公司都在地板价。

聪投:前两个月很火的《繁花》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其中有很多关于投资的道理。

李海:看了,《繁花》的时代特征很强,但主要讲的是一个草莽时代,并没有讲价值投资的故事。

我主要是通过《巴菲特投资之道》,开始慢慢学习从生意的角度去看投资。

做生意不是看谁赚得多,而是看谁活得长,这是投资里经常讲的一个事情,投资的核心就是看谁活到最后。

风险提示:基金经理观点仅供参考,会因市场因素变化而变化,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文中提及部分投资标的仅为阐述其投资理念及投资逻辑的参考,不代表当前持仓,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