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洛斯访谈 第三章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备注:这是《巴伦周刊》在1985年对施洛斯的采访。采访的文稿名字为《必备素质》,副标题是:为什么施洛斯是那么伟大的投资者。之所以用这个名字,估计是因为在1983年上映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就是《必备素质》,国内翻译为《太空英雄》。下面是我阅读该文后整理的、施洛斯的一些主要观点以及自己的一些认识或感想。所以,如果你搞不清楚哪些是施洛斯的观点,哪些是我的观点,这并没有问题,我很多扩充的观点都没有超出施洛斯的认识,而是给他的观点补充一些证据。)
1、施洛斯是1934年进入华尔街,当时他的母亲受到朋友们的严厉批评,她们说:“到1940年,世上就再也没有什么华尔街了。”是的,投资市场起起伏伏,每个起伏都有不同的原因,但是其背后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却永远都是一样的:悲观绝望与兴高采烈。
2、施洛斯认为格雷厄姆是一位哲人,并欣赏他的投资哲学。在采访中他极力推荐《聪明的投资者》一书,认为这是“一本走天下”的投资书籍。施洛斯认为格雷厄姆就像一只被低估的股票,他的投资哲学并没有“真正”被大众接受。当谈到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时,很多人会认可,并说:“嗯,这个方法非常好。”但是真正要投资的时候,大家往往会将他的告诫放在脑后,自己原来怎么干,现在还是怎么干。在A股市场更是如此,很多人挂着价投人的头像,但是行为却与价投理念相差甚远。
3、施洛斯认为大萧条在格雷厄姆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所以他的哲学更保守,寻求的是下跌保护。巴菲特的早期信件也体现了这么一种哲学,多次强调在下跌过程中能够跑赢大盘10个点,上涨过程中能够与大盘持平就属于非常好的结果了。
4、价值投资寻找低估股票,这类股票一般都不“性感”,没有多少成长性,而且你买入这类股票就相当于买入了“麻烦”。对于这类股票,即便你买入得便宜,你都可能会遇到麻烦。但如果你买得“非常”便宜,那么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投资效果。
5、施洛斯对自己的择时买入能力高度怀疑,所以不预测股市走向。他认为预测就是猜。如果有人问他对股市走势的看法,他会回答:“不知道,我猜的并不比你猜的高明。”
6、价值投资者买入时机往往有点早。所以,如果买入以后,价格继续走低,那么你要做的就是继续买入。市场的情绪会推动股价向脱离价值区间非常远的地方运行,而且通常会非常极端。但是,极端到什么程度是不可知的,所以依据价值买入的投资者,哪怕是在价值上打一个很大的折扣,往往也会买早了。
7、在被问及什么时候卖出的时候。施洛斯认为,当前有一种趋势,有了50%的利润就卖出。但是他不认同这种看法,他自己在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就对将来的卖出价格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你持有1只股票达到5年的时间(施洛斯的持股时间平均为4年),且情况有好转,那么你的卖出标准也会改变。施洛斯认为规则都存在很多可以逾越的案例,凡事都有例外。当然了,施洛斯认为卖出是投资中最难的一个环节,这也是投资的魅力。在本次访谈的后面谈话中,他多次提到卖出后股票价格再上涨10倍的案例,如克拉克石油(Clark Oil),9元左右的成本,27卖出,后来涨到270。但是,施洛斯认为能够在1只股票上获得翻番的收益应该是非常满意的了。更何况,施洛斯卖出后再涨10倍的情况一般发生在大盘极度疯狂的阶段,这不应该是一个价值投资者所追求的收益。
(备注:在不同的采访中,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施洛斯对卖出的标准并不一致。这也说明卖出是一个非常难做的决定。卖出后再涨10倍毕竟是少数,因为小概率事件影响自己的交易体系是不应该的。)
8、施洛斯认为自己是被动投资者,投资的对象主要是股票,当股价上涨到自己认为可以卖出的时候,就会卖出。而相对于被动,施洛斯的进攻性是指将整个企业买下了。施洛斯不投资权证和期货。
9、管理好情绪和潜意思。市场是一个情绪化非常严重的地方,所以要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让市场中的恐惧和贪婪对自己的决策产生影响。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践行价值投资,这让买入变得比以往困难,但是更困难的依然是卖出决策。如果你对一个决策产生了犹豫,那么,在多数情况下,事情会往不好的方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做决策。
10、很多时候,在同一个决策体系之下,有些决策会得到好的结果,而有些决策会得到坏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事情,这是由你的决策体系内涵的收益率决定的。一个决策体系,它的收益率是确定的,这里存在很多看似“错误”或“正确”的决定,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体系的收益率,这就是决策体系的均值回归问题。所以你对自己决策体系中存在的所谓错误或正确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很多时候,正确的决定未必产生正确的结果,而错误的决定也未必产生错误的结果。所以,当一个决策出现错误的结果的时候,你要分清这是决策体系自身的问题,还是你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后者可以改进,前者最好不要管它。
11、同样强调复利奇迹。如果你能够盈利,如果利润再投资,如果你活得足够长,那么,投资收益将会非常可观。复利是一种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y随着x的增加迅速增加。
12、持有大量股票。施洛斯一般会持有100只个股,但是资金的分配是不均匀的。上百只的股票主要是这样积累起来的:1)正式的建仓股票;2)买入过程中分批买入,但是没有完成建仓,股价上涨了,形成残仓;3)卖出过程是分批卖出,没有卖完,股价跌下来了,形成残仓;4)施洛斯也会长期持有少数个股; 5)有些个股买入一点观察仓,完全是为了“湿湿脚”。施洛斯认为:如果你不拥有一只股票,你很难和它建立起情感纽带,因而研究起来就很难深入;而一旦你拥有了一只股票,你对它的态度就会改变,你会更注意与它相关的事情。
13、施洛斯认为公司管理层可以不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但是他们必须诚实(巴菲特也这样认为)。经理们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董事会必须要起到应有的作用,以便让企业的管理层更关心股东的利益。但是,公司的管理层也愿意自己经营的公司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在施洛斯看来,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14、在选股方面,早期的施洛斯主要寻找NET-NET,后来这类股票没有了,就降低了标准选择打3-4折的破净股。买股票看净资产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缺点。同时,他还看公司的历史,看看过去都发生了什么,公司现在的境况在历史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同时,他也评估公司的价值,特别是在卖出的时候,他会重估公司价值,然后确定一个合理的卖出价格。
15、在对待调仓的态度上,施洛斯不同时间的谈话也有一定的矛盾。在谈到CPC(Corn Production Refinign Co.)的时候,他说如果市场崩溃,也许他会卖出该股票而买入跌幅更大的股票。但是在有些场合,他表达的观点是:不同行业内的企业,很难横向比较价值,自己的股票主要是该买的买入,该卖的卖出,所以不会调仓。
16、在自我认知方面,施洛斯认为自己没有办法与大投资机构的分析师进行竞争。那些人具有更为广泛的关系和信息源,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用于到公司去调研以及造访公司的竞争对手。但是,施洛斯不可以,他的人手有限,所以主要是通过对公司各种报告进行分析来获得对公司的认识,从而决定是不是要买入其股票。这一点上看,施洛斯情况与普通散户的情况更相近。
17、交易体系要符合自己的性格特征,要玩自己擅长的游戏而不是别人擅长的游戏。施洛斯认为1968-1972年那种疯狂牛市不适合自己,那种癫狂牛市会让自己感觉不舒服。
18、施洛斯买入股票的时候,并不完全依靠净资产,他还会评估一下如果公司被收购,收购方会出多少钱。这就是所谓的行业内人事眼中的公司价值——私营业主价值。这个价值是现金流折现在企业内部人士大脑中的一种快捷体现,有时候会比现金流折现评估的价值还可靠。
19、施洛斯买入的股票,背后的公司都存在问题。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公司的经营没有任何问题,也不会有低迷的股票价格。关键是公司是不是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公司的问题是不是在股价上已经体现,甚至市场是不是对这些问题过于悲观。其实每个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很多问题并不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估值,而仅仅是改变了人们对公司的看法,伤害的则是股票的价格。于是,便宜买入的机会就这样出现了。
20、施洛斯认为并购并非是一个好的企业扩充方式,因为你会为并购付出更多的金钱。所以在收购过程中,收购方实际是损失方,而被并购方是受益方。但是如果并购可以带来协同效应或增强垄断,那么也是可以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并购并不会产生协同效应,一家企业并购一家主营业务与自己主营业务完全没有关系的企业就不是好的经营方式。业务跨度太大的并购至少说明两点问题:1)原有的业务没有前景了;2)管理层进入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二者对公司经营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21、在仓位管理上,施洛斯基本是长期满仓操作,很少时候将仓位降低到9成仓。他自己也说不清这样是好还是不好,但是满仓会让他觉着舒服,而感觉舒服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市场真的疯狂到施洛斯也找不到低估股票的时候,他宁愿退出股市也不会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