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33回复:126喜欢:109

《重估地产业》,财新,2023-11-20

1、“万科的三季报出来以后,市场看得清清楚楚,这么大规模的企业,合并报表里的现金存量仅剩1000来亿元,融资在持续收紧,没想到万科也会到这一步。”一名中型上市房企高管11月初对财新称。
2、多名地产债投资人士告诉财新,房地产行业长期依赖高周转模式,多数房企基本面根本经不起现金流危机。需求端持续疲软,市场信心脆弱,金融机构悲观情绪积累,受低风险偏好影响容易抛压债券,造成了最近一波踩踏出逃行情。

3、郁亮在11月6日称……市场购买力的恢复需要“想买、能买和需要买”三股力量合一。而当前,“需要买”和“能买”两个条件都满足;难点在于解决“想买”的问题,即如何恢复购房者信心。

4、金地的存量资金委实紧张,此次为了筹措这笔20亿元的偿债资金,已将万元以上的供应商付款全部暂停。“只能给建筑公司等供应商结算工抵房等实物资产了。”一名金地人士称。

5、金地内部估算过,2023年公司平均每月需刚性支出的费用包括50亿元工程款、10-20亿元销售税费、20亿元到期债务等,匡算下来,月均销售额130亿元是其资金压力红线。

然而,金地的月度销售额从今年6月起大幅下滑,至10月已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超40%;7月和8月,单月销售额均低于130亿元;9月短暂回升至131亿元后,10月又同比下降45.84%至110亿元

6、据财新了解,自2023年下半年起,金地就不再坚持“保利润”,而是加大促销力度去化、尽快回笼资金,力图盘活包括车位、底商和尾盘在内的700亿元滞重资产,并在着手折价出售一些一线城市的优质项目股权和资产。

7、一名熟悉万科的人士透露,2022年底,万科的资金状况也一度吃紧,“当时账上仅剩不到千亿元,但公司每月的刚性支出大约介于450亿至500亿元之间。”

8、据财新估算,眼下万科的资金压力红线大体维持在月均销售额300亿元上下。

9、“说实话,万科奖金1.3万亿元总负债,其中包括3000多亿表内计息负债,何况还有未知规模的表外负债,如此庞大的债务地方国资如何兜得住底?百亿旧改资金,恐怕只够补充万科一个月的支出消耗。”一名深圳本地房企高管称,深圳市国资委和深铁对万科的支持态度确实很坚决,但地方财政在新冠疫情后自身流动性压力已经很大。

一位大行风控部门负责人直言,从银行角度看,深圳国资委力挺万科的表态并无实质性的增信作用。“除非地方国资委能提供体量较大且实打实的资金支持,市场信心才会真正稳定。”上述头部券商固收投资人士也说。

10、此次国资股东出面鼎力背书,凸显了包括万科在内市场主体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金融端如今面对房企的重要准则就是所谓的“所有制信仰”。

11、“部分房企拿到的授信额度只是意向性的,真正落地的很少。”上述股份行深圳分行人士举例称,碧桂园签了3000多亿元授信,如能一一落地,就不至于在年中出险。

“总体来看,指望金融救市是不现实的,启动市场信心才是复苏房地产行业的关键,”一名四大行相关负责人认为,楼市“金九银十”没有达到预期,再加上万科和金地爆发危机,或将倒逼监管层进一步出台政策,“如果房企发生系统性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根本吃不消,四家国有大行的不良资产率也会大幅升高,还可能引发大规模的个贷违约潮。”

12、一名大型房企武汉区域营销负责人告诉财新,当下市场“卖得动”的产品是顶豪和刚需住房,而刚性改善,即需要“卖一买一”的住宅产品销量惨淡,普遍需要降价15至20%来吸引客户。

13、截至目前,北京和深圳的二手房挂牌量分别逼近17万套和6万套,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14、一名西北地区城商行人士表示,现在房地产“熄火”,土地卖不出去,“政府只能让城投公司去拿地,地方城商行为城投提供资金支持,左手倒右手,套出地方城商行的钱来,维系地方财政的运转”。

15、正如黄张凯所指出的,终极方案可能就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增长慢慢把问题消化掉。”
注:以上均为摘录

精彩讨论

C4Cire2023-11-24 11:04

1、地产的行业复杂程度,远超一般人想象,但它容易在过去的繁荣中被掩藏,让人误以为房地产投资、地产股投资,是很容易的事情;
2、一篇好的财经报道,是能让读者学到很多商业知识(见识)的;
3、尽管现在的新闻行业,真的不咋滴,但也不能一棍子全敲死了,否定所有新闻了——正儿八经的财经媒体、正式的署名文章,可信度还是比一般自媒体可靠的;
4、认真地区分fact(事实)和opinion(观点),是每一个理性思考人的必备功课;
5、就我观察,大多数的财经自媒体,他们只负责输出观点,而不贡献多少新的事实信息;更糟糕的是,很多自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输出的甚至不是观点,而是情绪;
6、很多人张口就来,“谣言谣言”——你真的不能因为你不喜欢这个新闻,就说人家是造谣。
7、直至现在,一个靠谱的财经媒体、财经记者,都需要为自己笔下的文字负责,一旦出现问题,都需要接受媒体内部、监管部门的检查,需要追溯检查采访记录(如录音),事情可大可小——所以,如果文中出现匿名,不代表人家就是瞎编的。

C4Cire2023-11-23 17:16

我买了纸质杂志,然后手动敲的,没有复制粘贴。(所以里面可能有错别字)

C4Cire2023-11-23 18:41

嗯嗯,现在确实有很多工具。我的经验是,手动摘录的过程,也是学习消化的过程——通常摘录完,会有不同的理解

南门结硬寨打呆仗2023-11-23 16:49

短短两三年,曾经财大气粗的地产商,一个个苟延残喘,令人唏嘘。但他们是咎由自取,谁叫他们在非理性繁荣中贪婪无度呢?真正可怜的是被打的、被迫离开郑州的小夫妻!

C4Cire04-08 22:57

滴滴滴

全部讨论

2023-11-24 11:04

1、地产的行业复杂程度,远超一般人想象,但它容易在过去的繁荣中被掩藏,让人误以为房地产投资、地产股投资,是很容易的事情;
2、一篇好的财经报道,是能让读者学到很多商业知识(见识)的;
3、尽管现在的新闻行业,真的不咋滴,但也不能一棍子全敲死了,否定所有新闻了——正儿八经的财经媒体、正式的署名文章,可信度还是比一般自媒体可靠的;
4、认真地区分fact(事实)和opinion(观点),是每一个理性思考人的必备功课;
5、就我观察,大多数的财经自媒体,他们只负责输出观点,而不贡献多少新的事实信息;更糟糕的是,很多自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输出的甚至不是观点,而是情绪;
6、很多人张口就来,“谣言谣言”——你真的不能因为你不喜欢这个新闻,就说人家是造谣。
7、直至现在,一个靠谱的财经媒体、财经记者,都需要为自己笔下的文字负责,一旦出现问题,都需要接受媒体内部、监管部门的检查,需要追溯检查采访记录(如录音),事情可大可小——所以,如果文中出现匿名,不代表人家就是瞎编的。

短短两三年,曾经财大气粗的地产商,一个个苟延残喘,令人唏嘘。但他们是咎由自取,谁叫他们在非理性繁荣中贪婪无度呢?真正可怜的是被打的、被迫离开郑州的小夫妻!

感谢分享,记得财新的文章要付费的

通篇都是 一名,一名,一名,
万科怕的是这种匿名的谣言,导致信誉受损,导致销售端出问题。

2023-11-23 18:06

财新讲这么多猜测,其实只需要问一句:地产全倒了之后,下一个会轮到谁(行业)?如果下一个也都倒了,这个国家还要不要了?都是内债,就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但要解决必须调整zc了,还是要相信zf有这个认知和能力的。

2023-11-23 18:10

说的比较实在。

2023-11-24 11:43

万科这5年来的账上资金一般都是1000亿左右,3季报资金并没有什么断崖式的下滑,今年还拿地了800多亿。这些所谓的言论东拉西扯的,没有什么深入系统的研究,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2023-11-24 17:25

我今年在万科上趋势作业,挣点饭钱,后来实在不敢去了。销售一旦停滞,万科必死。不要相信什么深圳政府可以支援,现在哪个政府不穷?不要高估财力

2023-11-23 19:52

都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纯属记者围绕论点编论据😄

2023-11-23 19:43

2018年,万科提出收敛聚焦活下去的战略,但在执行时定力不够,还是在市场的诱惑下,忘记资本退出需要时间和节奏而收敛不够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