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偏见与局限(半年度小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还是两件事,投资与阅读,查看了下证券账户交易记录,上半年除了前两周补了一点古井贡B外几乎跟那啥一样趴着一动不动,年初至今,上证指数上涨了3.65%沪深300下跌了0.75%,个人账户整体上涨5.29%,勉强跑赢沪深300约6个点,相比一季度11.1%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我本人很享受这种下跌的过程,当资产越来越便宜的时候我们能够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优质资产,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虽然手头已无多余的现金,但越便宜的资产会成为驱使我搜寻现金的动力。很多朋友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自己的股票下跌,其实你只需要搞明白了股票收益的真正来源,你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我在这里举个小小的例子:假设你拥有16000股股票,占企业总股数80万股的2%,几年前你投资16万元用于购买这些股票,你是企业的股东之一。用16万元除以16000股,意味着每股成本为10元。你仅持有企业发行在外总股数的2%,只是一个被动的外部投资者,你无法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当然,你有权享有公司2%的现金股利或者叫利润分红,在必须经由股东表决的事项上,你控制2%的投票权。或许在某些重大决策上你与管理层持有不同的意见,但你因持股太少而无法改变,你也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即卖出股票。作为股东,企业会向你提供年度或季度报告,不用说,你一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非常感兴趣。你可能认为企业净利润的2%“属于”你,即150万净利润中有3万属于你(假设企业上一年净利润为150万),这是净利润这块大蛋糕中属于你的部分。假设现在股票的价格因某些市场因素导致下跌至7元每股,你又买下了16000股(2%)共花费了11.2万元,这时你一共持有32000股占企业总股数的4%,新的一年企业经营表现良好,实现净利润165万(比去年增长了10%),按照比例你享有其中6.6万,即165万*4%=6.6万。相比去年你投资16万获得了3万元的收益,收益率18.75%,而今年你新增投资的11.2万元,却获得了3.3万的收益,收益率29.4%;如果你是抱着长远投资企业的想法,你认为花7元买下的股票是亏了还是赚了呢?

前几天看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39万亿元,同比增长0.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688.9亿元,同比下降18.8%,降幅比1-4月份收窄,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625.1亿元,同比下降17.7%;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37.8亿元,同比下降21.3%。单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58.1亿元,同比下降12.6%。从以上几组数据我们可以简单看出今年上半年企业比去年还要难,去年还是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一年,所以,在宏观经济如此不理想的情况下,还是老老实实守住我们手上的好企业,尤其是那些能够在逆势中依旧保持增长的企业,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烈火烧尽才晓谁是真金。

阅读,上半年一共读了约30本,大部分为电子书,发现越来越喜欢上电子书了,主要是方便随时可读,而且还几乎免费,唯一的不足就是有点费眼,感觉视力都下降了不少[吐血],放上个人推荐书单以供参考。这几年的投资生活产生了一些随想并以文字记录下来,也算是近期阅读的一点总结。

井底之蛙——偏见与局限

井底之蛙手绘草图 [流鼻血]

每个人都是一只“井底”的青蛙,只是每只青蛙所处的“井层”不同,所看到的世界就会不同,井层既是现实又是抽象的,你可以说它是地域、国家、种族或宇宙;也可以说它是圈层、文化、宗教或思想;亦或是见识或认知。

每个井层都有其局限性,每只青蛙都是站在自己所看到的井层对事物作出判断与思考,站在最上层的青蛙与站在最底层的青蛙所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底层的青蛙一生生活在井底,在它的世界里只有青草、蚊子和水,而比它更上一层井层中的青蛙看到了树和果实;它们所看到的世界大致是相同的,因此它们之间还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除非最底层的青蛙始终不相信上层青蛙所描述的树和果实的存在;而更上一层的青蛙看到的世界又发生了变化,除了树和草、还看到了河流以及其他物种的存在;到最上面一层的时候,出现了海洋、太阳、天空中飞翔的鸟类,这时如果最上层的青蛙与最底层的那只青蛙交流时,它们可能已经很难找到共通的语言,在它们的大脑中存在着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因此它们之间会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两者无法在一个频道内进行沟通交流,一个封闭的落后文明永远无法理解一个先进文明的思想或行为。这就像你非得让一个采集时代的狩猎人理解“皇帝”或“国王”的意义,并从内心臣服跪拜于他;又或是让一个封建时期的达官贵族认同现代文化的自由及人人平等,这怕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这就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认知决定着不同的“井层”。一个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农民,在没有网络信息的时代他甚至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大海。

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托勒密在公元150年左右提出了一个描述星体运动的模型。即地球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行星和恒星在非常复杂的轨道上围绕着它运行。这个理论延续用了14个世纪,直到1543年,哥白尼才在他的著作《天体运动论》中提出了另一个模型,即太阳静止,而行星以圆周轨道围绕着它运转。一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哪一个是正确的。

马克斯·普朗克在他的《科学自传》中回顾自己的生涯时,悲伤地谈道:“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并不是靠使他的反对者信服和领悟,还不如说是因为他的反对者终于都死了,而熟悉这个新科学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所以人类很难摆脱局限性,受环境、教育、文化的影响,形成根深蒂固的道德文化观念,或称之为“井层”。观念在人类的头脑之中建立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要根除这些观念需要的时间同样也不会少。因此从思想层面来看,井层底部的群体始终落后于最上层几代人的时间。如何破除这种局限性,也许只有上帝可以做到。人类唯一可以实现的仅仅是通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追逐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而减少其局限性和偏见,对于个人而言这也是爬出“井层”的唯一方法。

罗杰斯在他的《危机时代》中说,必须多角度解读这个世界,如果只读一本书,哪怕看上一百遍,将其彻底“读破”也无法一览事实的全貌。在日常读报的过程中,他手头至少要有五个国家的五种报纸。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对世界上发生的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得到真相或接近真相。因为世界是多面的,而大多数人只会站在自己接触的那一面看待问题。特别是历史,这种现象格外明显。比如说,某个国家主张的历史,往往与其他国家主张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即便读书这件事,也要学会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解读。

我们都熟悉盲人摸象的故事,有人摸到象腿说是柱子,有人摸到象尾说是绳子,没有人有可能摸到全部大象。要想真正知道你摸到的是什么,只有尽可能全的摸到更多面,而且在这之前你必须先在大脑中建立对大象的认知。否则,就算你摸到了全部你也无法在脑中形成图像。

2012年由导演陈凯歌执导拍摄的一部电影《搜索》,故事讲述的是一位都市白领因为一件公车不让座的小事,被媒体曝光后而引发了蝴蝶效应般的网络暴力,以致最终被逼到生活的死角走向死亡。然而,在一群人的世界里他们只看到了“公车不让座”这一面,以为掌握了全部的信息,而这一切都不是真相。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但现实中这一幕幕又何尝不是每天都在上映,正如《乌合之众》中所描述的,演说家如果想蛊惑群体,就必须要言过其实,在夸大其词、妄加断言、不断重复的同时,绝不尝试以推理作任何论证。我们不能决然说,群体不做推理,和高级推理一样群体的低级推理也基于关联之上。不过,群体所关联的观念之间只具有表面的相似或承接关系而已。群体的关联方式类似因纽特人,后者凭经验知道透明的冰块在嘴里会融化,于是便得出结论认为,同样透明的玻璃在嘴里也会融化;或者类似野蛮人,以为吃下骁勇敌手的心脏自己就有了胆量;又或像那些工人,由于曾受雇盘剥,就认为所有雇主都是剥削者。

世界是多面的,也许你只是看到了其中一面,却断定理应如此。

$腾讯控股(00700)$ $XD贵州茅(SH600519)$ $古井贡B(SZ200596)$ #半年总结#

全部讨论

2023-07-11 15:31

你好,我想问问哪里下载到免费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