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跷跷板来解释房产新规,政府是唯一的赢家

发布于: 雪球转发:26回复:37喜欢:14
要求严格执行二手房差价部分征收20%所得税的新规,让想买房的人望而却步,让想卖房的人心惊胆战。我也试着从四个角度来解释一下可能的影响。分别是:新房vs二手房,自住房vs投资房,买房vs租房,开发商vs政府。

先看新房vs二手房。

假设现在一套新房市价200万,而同地段的3年前买的旧房市价也是200万(暂时忽略新旧房的价差),而这套房3年前的成本为100万。那么,根据新规,如果卖二手房则要征收(200-100)*20%=20万的所得税。而卖家不愿意承担这20万,所以买家必须承担。但买家也不是傻子,为啥我要多掏20万买你的旧房呢?干脆我去买新房吧。所以新房的需求增加,供给不变,所以价格上涨。而对于旧房的卖家来说,明摆着现在220万是卖不出去了,那干脆我吃点亏,自己承担这20万的一部分吧。最终经过无数次的此消彼长,对买家的均衡价格是210万(新旧房价格相等)。所以,最终房价还是要涨。但是,对于卖家来说,以前自己能净赚100万的,现在自己需要承担20万税收的一半了,只能净赚90万,想想这三年来的通胀+机会成本,不禁感叹,以后还能不能投资买房了?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跷跷板:自住房vs投资房。

自住房是刚需,媳妇总归要娶,所以总是要买的。但由于以后二手房自己要承担一半的税收费用了,扣除通胀和机会成本,谁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赚钱了。有闲钱的不如拿去买信托(年化10%至少),谁能保证房子能每年涨10%呢?所以,新房需求大增,而投资房需求大减。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跷跷板:买房vs租房。

由于投资房买的少了,大家都是自住,那么可出租的房源就相对减少,房租就得上升。对于租售比的官方数据我没有找到,但根据我的测算,上海的租售比应该在400-500,也就是说要40年才能收回成本。而国际上比较正常的比值在250,也就是差不多20年收回成本。可见,现在租房远比买房划算。但大家如果都不买投资房了,房源供给不足,租售比也会下降,如果最终下降到合理的20年,那么房租需要涨一倍。直到租房的人认为买房更划算为止。美国现在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房租(每月1200刀)比月供(每月900刀)还要高出三分之一,所以房价一直在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税收对抑制投机还是有作用的,但对租客来说就不是好事了。



最后来看第四个跷跷板:开发商vs政府。

由于大家都去买新房,而成本没变,所以开发商会大赚一笔。因此房地产企业明年(销售大约一年后结转收入)的业绩会有不错的增长。但马克思告诉我们有平均利润率这个东西,如果大家都觉得房地产赚钱,大家都会去做,所以地产商会增加,土地拍卖的时候买家也会增多,价格上涨,最终赚钱的还是政府。

所以,兜了一圈回来,我们的政府赚了两次钱(税收+卖地),外加抑制了投机需求,可以说是大赢。而最低层买不起房子需要租房的人,确要面临飙涨的房租,可以说是大输。希望政府能把多赚点钱通过补贴还给穷人。对于刚需的中产来说,房子还是涨了,小输。而对于富豪阶级呢,我想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加速外逃吧。北上广中心城区稍微好点的房子都得上千万了,折成美元160万刀。夫妻俩移民也只要50万(过5年还会给你),在中西部买个房享受田园生活也只要20万,还剩90万,按照投资标普五百年均7%的收益,每年收入6万多,也能过得相当滋润,最主要的是不用工作,还能享受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福利,一流的食品安全,和一流的自由。何况富豪们何止一个1000万。。。

全部讨论

2013-03-13 23:53

政府做什么决策第一考虑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考虑这个政策是不是真正会起到良好的效果。难怪难怪房地产调控重来没有起到什么作业过。

2013-03-03 01:31

LZ的所有逻辑都隐含着一个命题“居住性需求可以支持新房价格上涨”。
LZ的所有推论都来自于这个前提
问题在于,这个命题是真?还是伪?


实际上LZ在第一点的最后提出了一个观点“。。。。不禁感叹,以后还能不能投资买房了?” 这就是对资产长期收益率预期的改变。既然预期改变了,资本的配置就会出现重大变化,新房的投资性需求必然降低。那么,问题来了,居住性需求能撑得起房价么?

我相信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过下面这两个问题:
居住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到底谁是谁的边际效应?
居住性需求是刚需,那投资性需求是不是刚需?

这两个问题回答不出来,判断房价是涨是跌极不靠谱。

2013-03-03 01:29

最后赢的还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