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2喜欢:1
转载文章

干掉印度?原料药老板们吹了一个大泡泡

原创 常戚 药通社网页链接
所有的老板都梦想干掉印度。
印度作为国际上制剂、原料药中间体行业的强劲对手之一,无论是价格还是技术上都占有优势。
印度由于常年温度太高,产品容易染菌,在发酵和大宗领域长期被中国甩在身后。海得拉巴为了对抗中国的青霉素联盟,当地企业不得不布局发酵产品,但就产能和成本而言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这是博弈的一环,并不代表产品的强势。
但如今,我们国内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印度的Cphi会议上,中国人的身影几乎消失了。
数据会说话。
中国作为印度原料药中间体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23-2024财年,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金额减少至5.5032亿美元,较2022年10-12月下降了约30.4%;同期进口量也下降了约34.4%。
2024-2025财年,印度制药业预测将有约7%~9%的增长,但到2024财年末,预期印度对中国原料药进口的依赖度将下降至69%。
有相关负责人透露:“印度即将国产化的产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两种医药关键API即对氨基苯酚(para-amino-phenol)和青霉素(penicilin),一旦投产并扩大产能,有可能大量取代产品进口。PLI 计划下的新产能将有助于促使API的进口依赖度减少约1/5。”
图 | 印度原料药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涉及的53种原料药品类
劣势
其一,印度的发酵产品并不占优,但在合成技术版块,他们工艺的优化做得很好;
其二,环保成本低。印度对工艺路线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固体等情况的管控并不严格,但中国已经将此列入了管控条例,这无疑也降低了印方的成本。
其三,能源成本虽高,但他们的人员成本是中国用人成本的1/3-1/4,年轻人多,工作竞争激烈。高级人才尚可度日,但普通工人仅仅拿1000元左右(人民币购买力)的工资,仅能维持温饱。
这三条决定性的因素,将印度的生产成本打到了足够低的境地。中国尚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时期,但如今尚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中国的优势依然停留在大宗发酵产品上,在制剂和原料药方面都存在差距。
在战略上,印度企业是FDA的紧密跟随者,他们往往提前八年开始布局,提前三五年就把三批验证做完了,在制剂专利失效两年前就拿到了批文。
某行业知名人士提及,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成人患者的维立西呱的专利将于2031年到期,但现在印度企业已经在做CDE的申报准备了。今年4月,3个验证批和稳定数据都下来了,预计他们今年10月就可以拿到备案,2025年底就可以转A。
布局太快。
脱钩
成都市一诺医药总经理张君丽提及,最近原料药出口海外价格达到了一个小拐点,由于5月开始海上运费上升很多,海运一柜难求,出口量在逐渐上升。
但她也提及,在疫情期间一些国家开始担忧中国原料药的持续供应,并试图摆脱这种依赖。但就目前市场而言,即使印度原料药产品比中国产品定价略高,可能部分欧美客户也更倾向于购买印度产品。
一则印度有文件方面的优势,CEP在印度审评速度在100天左右,中国需要几百天。二则是国际局势的变化和疫情。
作为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欧美主流医药市场中,已经充满了印度人的影子。
比如,印度制药企业Sun Pharmaceuticals在1996年成功收购美国Caraco制药公司,进军美国市场;而后Ranbaxy收购拜耳的非专利药子公司Bayer Basics,进入了德国市场,并在海外的6个国家建有制造厂;Dr. Reddy's Laboratories收购Prometheus Laboratories……
说到国际形势,行业人士提及,疫情之后,印度成为了“宇宙第一难办”签证国,需要同时提供收入证明、学历证明、多方提供的无犯罪证明,整体拒签率达到了70%。除了留居在印度本地的中国人,短期去印度参会的中国人几乎寥寥,印度的Cphi因此几乎没有中国人。疫情三年后,博弈依然在进行。
目前企业正在穿越死亡谷。工厂过去毛利能达到10%-40%。2020年左右的疫情曾为原料药中间体厂商带来了利好,大家都在囤货,众多行业包括食品厂商都前来布局。
但彼时买的地,现在几乎刚刚投产,整个行业竞争因此更为激烈。更别提部分中间体工厂出手做原料药,产品直接降价40%。现在工厂不亏就愿意卖,先完成销售额,稳住存量市场。
如果做的是老产品,要考虑干不干得过印度的价格和服务;新产品,要及时跟进产品进度,工艺工程对接也要跟上。某龙头企业依靠品牌效应和后期服务,能够将定到高价。
先活下来。
$普洛药业(SZ000739)$
$华海药业(SH600521)$
$新和成(SZ002001)$

全部讨论

都很好,记得下次把图放上面

06-04 21:49

穿着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