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100亿的烧钱游戏,能否扛过今年冬天?

发布于: 雪球转发:16回复:40喜欢:17

5月17日,成立仅1年半的瑞幸咖啡光速上市,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定价17美元,开盘后一路上涨,最高达到25美元,市值高达60亿美金。

但是2018年全年营业收入仅为8.41亿,亏损16.19亿。2019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4.45亿,亏损5.52亿。

瑞幸的上市是源于成功的经营还是纯粹资本的运作?

不难发现,瑞幸的上市有许多违反常理的地方:

1.味道未经市场认可,却大量开店。

餐饮店或者饮品店最重要的差异是口味,且不说红极一时的网红店,比如喜茶,一点点,鲍师傅等。开分店的前提是已有店已经饱和,至少也要达到单店盈利。而瑞幸从第一家店就未受到市场的认可,随着开店数量的增加,亏损进一步扩大。在2018年,光店面租金,人工成本和原材料这三项已经占了收入133%,别说单店盈利,即使售价或销量涨2倍,依然很难做到盈利。

2.基本面未变化,估值却大幅提升。

回顾一下瑞幸的融资历史:

2018年6月,瑞幸进行了天使轮融资,融资1.9亿美金(之前为均为债务融资)

2018年6月, A轮融资,融资2亿美元,总估值10亿美元;

2018年11月,B轮融资,融资2亿美元,总估值22亿美元;

2018年4月,B+轮融资,融资1.5亿美元,总估值29亿;

2019年5月,ipo上市,融资约6亿美金,上市估值40亿美金。

可以看到从2018年6月到2019年5月,瑞幸的估值从10亿美金提升到了40亿美金,但是期间基本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只看到了门店数量的增加。从2018年6月底的624家增加到2019年3月末的2370家,估值的提升与门店数量的提升成正比,但口味依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从招股书说明书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单店的销量大幅下滑且大量的客流来源于免费的赠饮,盈利遥遥无期。通过大量的无脑开店,却大幅提升了估值。

3.资本运作优先于实业经营。

回顾瑞幸的发展,无处不在可以看到资本运作的影子。

资本运作和实业经营的目的有时候是冲突的。做实业是为了赚取企业自身创造的利润;而资本不是,把规模做大,故事讲好,就可以赚取资本增值的收益。即使一家公司从成立到死亡没有创造出任何的利润,但只要资本增值了,资本家就会获益。

如果从一开始就是只是为了资本的增值,而违背商业的本质,就会导致实业的失败,这样的“增值”也只是一场骗局。

从瑞幸的融资历史中,可以看到很浓的资本运作的意味。

前几轮融资都是债务融资,金额总计高达10亿人民币,这种设计确保了瑞幸未来只要有了第一轮融资,创始人的利益就得到了保障,债权优先偿还,而且有机器设备作为抵押。

之后的A轮融资2亿美元,投后估值10亿美元,按照之前天使轮1.9亿美元作为投前估值计算,已经增值了5倍。A轮融资方正是来自创始人陆正耀之前投资一起神州租车的老伙伴,因此很容易解释5倍增值。

A轮,B轮融资的来源均为神州系的关联方。究竟是自融抬升估值还是用基金产品的名义进行募资,以上市的大饼获取投资人的投资,这里就不做深究了。

在之后B轮融资的推荐书中,也可看到,上市计划明确,为投资的资本提供了退出的渠道。

瑞幸的现状:

1.2018年巨亏。

以下数据摘自ipo招股说明书。在2018年,收入总金额只有8.4亿的情况下,光材料成本,租金和人工成本,这三项的总金额达到了130%。总的费用支出为收入的290%,相当于卖1杯,亏3杯。销售费用占到收入的88%的,销售费用一方面是广告费支出,另一方面免费的赠饮也会计入销售费用,同时会因为视同销售,计入相应的营业收入,因此收入虽然有8.4亿,但其中还有一定比例的赠饮。这也凸显了瑞幸的尴尬,即使路边任意开一家奶茶店,要达到盈亏平衡并不难,而瑞幸提供了大量的赠饮的前提下,依然远远达不到盈亏平衡需要的销量。这点可以看出,瑞幸的品牌对经营究竟是产生了折价还是溢价?即便如此,目前仍然在疯狂开店。

2.店均销售量开始下滑。

当季平均店数的计算为 上季度店数+本月新增店数/2,依此可计算出店均月售货总数。可以发现,在总店数增加的前提下,2019年第一季度饮料和小食的总销量均出现了下滑,假如计算店均销量的话,从上季度的店均月平均1.082万件下滑到了0.733万件,环比降幅高达41.6%,甚至已经低于与2018年第二季度的店均月平均销量

3.继续疯狂开店?

前不久,瑞幸咖啡ceo钱治亚表示,在2019年门店达到4500家,2021年门店达到1万家。但从数据来看,2019年第一季度的开店数量已经开始放缓,因为当前的渗透率已经很高,在一线城市,打开瑞幸的app,就会发现2公里以内的店数会有很多家,已经相互挤占了外卖空间。

瑞幸从一开始就定位挑战星巴克,但星巴克从来就不是瑞幸的竞争对象,瑞幸的门店类似于星巴克的大型咖啡店占比非常少,而没有提供座位的外带店占了绝大多数,并且比例在不断提高。这一点来看,瑞幸的咖啡其实并不便宜,定价方面也一直在“偷换概念”,星巴克咖啡更高的价格在于提供了座位,作为商务洽谈,工作学习的应用场景,瑞幸的大多门店为外带店,与星巴克的价格没有可比性,因此,瑞幸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一点点”那样的奶茶铺,拿自己与星巴克做对比也不过是自我营销的噱头罢了。

过于密集的店铺已经使得单店销量快速下滑,环比降幅41.6%,未来新开店面的空间在哪里?无法实现自身单店的盈利,只会使得开得多,亏得多。

4.自身无法造血

很多互联网企业虽然早期无法盈利,但具备占用上下游现金流的能力,使得虽然报表利润是负数,但现金流不断增大,即使没有外部融资,也不会死亡。

瑞幸咖啡显得没有这个能力,单店一天不盈利,就不断需要外部融资补充。观察第一季度财报,在将近50亿的融资之后,截至第一季度末,账面现金仅剩11.59亿,其中还包含10.8亿的负债。

为什么瑞幸要急于上市?按照第一季度的亏损以及资本支出速度,仅剩的现金将在1个季度内就消耗完毕,创业型公司很难取得大额的借款(事实上,瑞幸目前的机器设备也已经做了抵押借款)。如果不上市,就会立即死亡。

瑞幸的未来:

瑞幸的争议从来就不在是否可以实现盈利。而是出现关门潮的时间是在2019年的冬天还是2020年。

瑞幸从2018年第二季度开始大规模开店。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共消耗融资约50亿人民币。2019年4月的B+轮融资1.5亿美元,5月的ipo融资6亿美金,合计又融了50亿人民币左右。目前共2370家店,在一季度就亏损5.5亿,那么一年就会有20亿的亏损。而亏损是数字是小于现金的流出速度的,比如亏损的数字并不包括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支出。按照瑞幸ceo的说法,要在2019年开4500家店,那么一年亏损的金额要达到40亿?年末的时候就会把这两轮的融资烧完。真要达到2021年的1万家店,岂不是1年要亏100亿以上?

餐饮的思维是有别于互联网。就像一家饭店,味道未经市场认可,没有生意,然后说没有关系,我送券,让大家来免费吃。但是即使这样,依然没有生意,然后继续开10家,开100家,开1000家店,然后就会变得门庭若市?当然不是,而是形成1000倍的亏损。

现有店铺密度已经很大,单店销量下滑,口味未得到市场认可,单店巨额亏损。但目前还在拼命的扩张。很明显,可以预见到的是,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内,瑞幸的关店潮即将到来。

资本如何赚钱?

可能有人会很好奇,烧了100亿,到底是为了什么?资本如何从中获益?

美股上市实行的是注册制,有别于国内。国内目前是审核制,即上市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而美股上市不同,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只要有相应的投资人且支付一定的费用便可以上市。

这就形成了上市的门槛其实很低,只需描绘出未来的蓝图,然后3个月或半年的解禁期后,把股份抛售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完成了资本运作的闭环。

对于瑞幸的创始人来说,陆正耀曾主导了神州租车,相同的模式,通过补贴高举高打,这一次又复制到了瑞幸。瑞幸能不能赚钱已经不是企业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了,只付出了2亿美金便取得了这家目前市值40亿美金的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即使股价跌90%依然有的赚。

既然开店就能提升股票的估值,那何必思考单店如何盈利?

到最后创始人不关心企业的发展,一级市场投资者不考虑企业的未来,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只是把股票当做买大小的赌局。

最终的结局,创始人大赚,一级市场投资者小赚,二级市场投资者被收割。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直销和传销的区别是什么?有无明确的商品。本质都是赚取下游的钱,有了明确的商品,让这种掠夺看起来“名正言顺”。

而资本市场的掠夺与直接抢劫的区别是什么?大概是有无明确的“故事”,通过一个“故事”,使得掠夺看起来“名正言顺”。

对于这样的资本运作非常愤慨,却又无可奈何,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在瑞幸关门潮前,喝一杯免费的咖啡吧。

@今日话题 @雪盈证券 $瑞幸咖啡(LK)$ $阿里巴巴(BABA)$ $百度(BIDU)$


不论是空期权还是空正股,瑞幸都有一定机会。

推荐下雪盈证券开户:网页链接


精彩讨论

拾荒投资2019-06-07 12:03

瑞星和ofo真的没法比。ofo至少是真正有需求,但他自己车太烂了,现在摩拜和哈罗单车,经营的依然很好。瑞幸没有创造任何价值

全部讨论

所以您说说,现在的策略是应该直接买put呢,还是不断卖call的好?我之前认为它还有可能先拉上30再下去,这几天觉得它好直接一下到底了。

2019-06-07 09:31

LK和OFO差不多,靠烧钱站立市场,都是套现王

2019-06-07 06:22

忽悠美国人的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无论成败,都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