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是小概率事件

发布于: 雪球转发:42回复:56喜欢:42
林业公司:三林环球

2007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马来西亚的林业公司三林环球(3938.HK),乘势杀入香港股市。在三家外国大投资银行(汇丰、瑞信和嘉诚)的簇拥之下,隆重上市。那可是一个热闹非凡的IPO,万人争购。IPO价格最后定在每股价格2.5港元。我因为在投资银行里有朋友,差点获得大量认购。但是,最后一刻,我那故意避开热闹的坏习惯起了点作用。我决定抽单。IPO之后,它的股价一路下滑。我躲过了一颗子弹。

可是,我一直怀有这样一个情结:中国人需要进口很多木材。三林环球除了在马来西亚有林场以外,还在新西兰和南美洲的圭亚那有林场。那美丽的森林给了我无穷的想象空间。虽然我没有去过南美洲,但是网站上的照片太美了 !我必须投资这样的公司。等到股价跌了一半(即1.25港元)的时候,我出手了。可是,股票继续下行到0.8港元,甚至0.5港元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既然我看好,我应该在股票更便宜时加仓啊 !可是,我没有这个底气。我虽然见过公司的管理层,可是,我有信心吗?没有。

我一直焦急地等待。终于有一天(2011年6月),我在报纸上读到香港股民们炒日本地震后重建家园的故事。重建家园需要进口大量木材。于是,某投资银行的分析师发表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报告。三林环球的股价大涨。我痛苦了2年,终于得见天日。我毫不犹豫,斩仓大吉。一个星期以后,这朵昙花也死亡了。虽然2012年,大股东把这家公司私有化了,但是,我已经完全不想再纠缠了。过去5年来股民除了辛酸的眼泪以外,什么也没有获得。当一个企业业绩长期不振,又不分红,只是每年都讲自己的资产如何优秀,对股民来讲有何意义呢?

最近几年,香港和大陆有几十家(不,上百家)上市公司在世界各地收购矿山和冶炼企业。但是,最后转化成利润的成功者寥寥无几。失败者包括大公司,小公司,包括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

在中国和印度对矿产需要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为什么上百家企业(而且是受到股票交易所监管的上市公司)在这个大浪中失败呢?我想有如下原因:

一是骗子。买家和卖家中都有大量的骗子。2007年华北某铜矿被大股东用天价卖给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但是,买家急于买,卖家吊起来卖。账目的夸张让人们事后惊诧不已。可惜买家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为什么?难道把自己的愚蠢暴露在法庭上吗?况且在急匆匆的成交过程中,买方难免留下了几个把柄给卖方。

2007年,某中国公司收购了某印度尼西亚金矿。半年后,这个金矿神奇般地出现了“泥石流”。开采工作被延后了4年。中国公司的股东们(大小股东们)欲哭无泪。在有些矿业并购中,除了黑手党一类的活动以外,还出现过游击队的骚扰。有些游击队跟中国企业在国内外修路、开矿和建厂时遇到的土豪劣绅的袭击类似。有些时候甚至是地方政府的干预。这都是股民噩梦的起源。很多事情并没有通过上市公司在交易所披露。股民只是知道结果而已。那些惊险的细节大家只能在电影中看到。

二是经营矿业的难处。经营矿业跟经营任何生意一样困难,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挖泥巴。从探测,到技术论证,到各种各样的批文的获取,再到码头和公路的修建……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都可能带来巨大损失,甚至让整个项目垮掉。所以,它们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成功是大概率事件。

三是当大家一窝蜂收购矿产的时候,价格最可能太高。这跟买股票一样。不管多么好的公司,如果你收购时付出的价格太高,你就等于支付了它未来40年,甚至50年或者60年的好处。那怎么赚钱呢?

我的教训:

1. 南美的渔业、非洲的矿山、和南洋的渔业都不是我等散户的投资对象。留给别人吧。留给机构投资者吧。

2. 赚钱是小概率事件。亏钱是大概率事件。开矿如此,买股票可能也是如此。

摘自《避开股市的地雷》
当当网购买链接: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13-05-28 08:17

自己水平太烂,所以赚不到钱

2013-05-24 18:47

化侨哥经历丰富

2013-05-24 10:10

买这种神仙公司的大多是看K线,真看基本面痴心不改的基本就是亏损的命。

2013-05-24 09:23

转,关注海外经营的一些现实条件;关注买入价格问题

2013-05-24 08:48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至理名言!

2013-05-24 00:15

写的好!

2013-05-23 21:35

去年九月买了先生的书,读了2遍,后送给好友了。今天重新读后,仍感受颇多。非常感谢先生!

以前觉得张化桥还可以,最近发现水平越来越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