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理解“别人恐惧我贪婪”

发布于: 雪球转发:7回复:0喜欢:16

9月7日,有球友在我文章页面下问:“今天的情况符合投资者情绪周期中的买入恐慌条件吗?”

我的回答:“情绪周期是个大周期,如2018年10月份的买入机会;买入恐慌策略是极少出现的投资机会。如2016年的熔断、今年年初疫情导致的买入恐慌机会,美股熔断带动A股下跌的买入机会。买入恐慌是可遇不可求的投资机会。”

近几天市场下跌,各种大小V的心灵鸡汤和按摩又来了。鉴于这些观点的模糊性和误导性。我提出点个人看法,供投资者批判性阅读。

“别人恐惧我贪婪”,这里有个度和时间的把握,首先这个恐惧不是投资者对某个个股或者某些投资者的恐惧,而是全市场的恐惧,是绝大多数投资者的恐惧和绝望。这个才是市场真正提供的机会所在。从时间上看,真正的悲观会持续一段时间;而真正的恐慌是指极端状态下的,买入恐慌策略是极少出现的投资机会。如2016年的熔断、今年年初疫情导致的买入恐慌机会,美股熔断带动A股下跌的买入机会。买入恐慌是可遇不可求的投资机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投资者在使用买入恐慌策略时首先应重点考虑除了风险,还是风险;我这里提出几个管理风险的小策略。首先,要看市场处于的阶段,如果市场仍处于系统性显著高估的阶段(比如说现在),则一般而言,不太可能孕育大的机会,此时的买入恐慌更像是抢反弹,抢反弹最忌恋战。其次,在市场恐慌,自己贪婪时,也要买入物有所值的品种,这样即便判断错了,如果买入的股票是低估的或者估值合理的,随着时间推移,也可以赚到业绩提升的钱。第三个小技巧是分批逐步买入,具体的可以采用剩余资金的1234策略。第四,如果市场恐慌没有低估或估值合理的股票怎么办?对我而言,就是宁愿错过,也不买错。第四点,很重要很重要。这也是我过去这么多年使用买入恐慌策略从未失过手的原因。

以上回答自然引发一个问题,即何为低估或者估值合理。这个和长期的无风险收益率有关,也和公司未来的成长性有关。是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一个大的方向是PE20-25倍左右吧,这个其实也是基于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及风险补偿的考虑,国内的市场估值也大概如此。我这里的PE20-25倍指的是存在一定成长性的股票,即未来几年年化净利润增长率能够达到10%以上的股票。其他的估值方法可以参考彼得林奇的PEG估值法,约翰奈夫提出的周期股估值法及低PE投资法的几个准则等。

我多说一句,这句话可能会导致很多人的不适,只度有缘朋友。看着很多人拿着或买入估值如此之高的消费股,这是不了解金融史。推荐读读燕翔的《美股70年》、纳皮尔《大熊市启示录》、江平《台湾股市大泡沫》,这些书里提供的一些数据和历史背景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记得2015年的市场大跌后,很多同学,朋友亏了很多钱,我告诉一些对我在5月1号前2成仓不到持不同观点的朋友说,我2015年做的所有的股票全部是赚钱的,没有一个是亏钱的。事实上,在2015年股灾前,我的收益率还不到20%(这还是包括新股收益,当时的新股发行政策(预缴款)对我这样的投资者是比较友好的,不像现在开彩票),全年56%。之所以能做到,其实也就是秉承了以上第2、3、4个技巧而已。这其实也说明,你并不能也没必要去赚市场的每一分钱,在尽可能不承担风险的前提下(保证本金安全)去贪婪才是贪婪的正确之道。

2020.09.09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