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知止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回复:0喜欢:0
我回答下你的问题,我不否认港股有机会,但港股确实存在边缘化的趋势,这是我坚信不疑的。之所以说港股有机会,也只是爆发性机会,就像牛市期间的B股或某个触发因素引起的暴涨,但我不会去投资这种偶然性。
第二、如果你持有瀚蓝三年了,说明你的买入策略有很大的问题,如果持有三年,那么时间大概是2016年11月,即使使用预期的16年业绩0.66元计算,14.83元(这个是16年11月的收盘价)的买入价格肯定是很高的。以15年0.53元的业绩PE更是高达28倍左右;我比你晚买一年左右,当时买入时的预期PE20倍(17.5倍)不到,我也仅仅认为这个价格是合理,肯定是不便宜的。我买入的依据是经济肯定处于下行期,这个阶段不是追求超额收益期。即使现在看,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房地产问题没有通过足够的时间换取空间前,风险始终大于收益;但上证股指未必会下跌,甚至可能会上涨,这是因为在房地产解决的过程中,银行的估值压力可能会减少,从而出现估值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我对持有瀚蓝两年的收益率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曾经在酒后短暂披露过我的持仓成本。
第三、我的算法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类股票估值都不会太高。我先不跟你讨论港股整体估值情况,我文章写的现象背后的真相,这类股票在A股也有。但这并不影响文中那位大V采用买入隐蔽资产的策略。这种策略投资背后隐含的假设是上市子公司的股价估值合理或者低估。但国内市场这种股票的估值不会获得充分挖掘,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的并购市场有问题,野蛮人太少,前年出现过的野蛮人已经被消灭。至于你说的港股低于8倍PE的股票很多,我没有系统深入研究过8倍PE背后的资产质量,不便评论。但对于子公司上市后母公司又整体上市(合并报表包括上市子公司)或者母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子公司并表),这类公司应该采用整体市场价格估值法,这个应该是没毛病的。我也希望有人能够从理论上指出我这种估值方法的问题。当然也希望你仔细研究下这种估值方法,指出问题在哪,而不是凭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