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息潮下,为什么印度、日本、德国股市都在创新高?

发布于: 雪球转发:10回复:16喜欢:46

2023年真是全球股市非常割裂的一年。

一边是美国加息下,资本外流,股市处于熊市或低位的一系列地区:

除了中国外,还有韩国、越南、俄罗斯、意大利、希腊、新西兰、芬兰、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冰岛、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

另一边是正在创新高或在新高附近的股市:

除了美国外,还有印度、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台湾、瑞典、丹麦、挪威、荷兰、巴基斯坦、墨西哥、巴西、波兰、印尼……

悲催的中国股市及其难兄难弟们,今天就不多说了,咱们主要关注一下那些在迭创新高的股市,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印度。

印度近年来的股市表现相当出色,孟买SENSEX指数除了疫情初期恐慌下跌了一阵子,后期一口气从26000点附近涨到了这个月的71000点,涨幅高达2.7倍。

更夸张的是,过去20年,印度股市从2003年的3000点左右开始启动,至今涨幅高达23倍。

不得不感叹一句:彪悍。

印度股市涨幅为何如此惊人?扫了一遍市场上的文章,大多是从制度、泡沫等角度切入。

君临想从另一个角度讲讲:指数设计和权重股结构。

首先,和上证指数统计全市场股票价格不同的是,孟买SENSEX指数是一个仅仅追踪统计了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0家主要公司自由流通市值加权的指数。

统计方法和美股的道琼斯指数类似。

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一个龙头股指数,市值龙头的长期涨幅决定了指数的长期表现。

以SENSEX指数为例,它的权重股如下:

一档:信实工业(石化)2098亿美元、HDFC银行1688亿美元、塔塔咨询(软件)1651亿美元

二档:ICICI银行839亿美元、Infosys(软件)768亿美元、印度联合利华(消费)730亿美元、Bharti Airtel(电信)704亿美元、ITC(印度烟草)684亿美元、印度国家银行684亿美元、印度住房开发银行 608亿美元

三档:200-500多亿美元。

十大权重股的占比就接近60%了,其中前三大龙头的占比又高达30%左右。

再看这十大权重股,1个石化+4个银行+2个软件+1个电信+2个消费,有没有发现跟我国的很像?

四大宇宙行、垄断的电信,信实工业=中石化,2个软件=腾讯阿里,印度烟草=贵州茅台

如此相似的产业结构,为啥我国股市却和印度的表现天差地别?

主要原因是:历史进程的不同。

众所周知,当下的印度比我国仍然落后很多,大概有多少呢?

2022年,印度人均GDP2388美元,大致相当于中国2006-2007年的数据(2006年2099美元,2007年2693美元)。

当然,这只是表面数据,实际上还要落后几年。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印度2022年城镇化率为35.87%,大致相当于中国1999-2000年左右的水平。

从印度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138名来看,也跟中国1999-2000年的世界人均GDP排名一致(134名)。

所以,印度现阶段的历史进程,大致就是我国2000-2006年左右的位置(更接近2000年)。

老股民应该都记得,那时候,正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处于起飞阶段的黄金年代。

印度当下所处的,恰恰是这个点位。

再回看印度指数里的权重股,过去几年拉动指数的,并非科技股。

恰恰是最传统的银行和资源股。

涨幅最大的三只龙头,信实工业+HDFC银行+ICICI银行,在2016-2023年间,8年涨了4倍左右。

这里面的泡沫有多大呢?

并不大。

HDFC银行为例,2016-2023年,净利润从1280亿卢比增长到4599亿卢比,涨了3.6倍。

目前市盈率18.76,很合理的估值,主要还是业绩增长在驱动。

毕竟城市化还处于早期,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对房地产的需求很饥渴,银行通过为地产发展提供B端开发融资和C端按揭贷款,一套房子赚两次钱,赚钱能力自然没得说。

顺便说一句,在相同历史进程的1996-2000期间,上证指数涨得其实也不错,从512-2245点,涨幅也高达4倍左右。

所以看印度股市,其实就是看我们的历史,这就像一面后视镜,没必要羡慕。

更有参考意义的,其实是德国和日本股市。

先说德国。

德国经济目前并不算很好。

经合组织11月29日发布的《经济展望》显示,德国经济预计在2023年小幅萎缩0.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更为悲观,在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23年德国经济下滑0.5%,是今年唯一发生经济萎缩的主要发达经济体。

但有趣的是,德国股市表现并不差。

德国DAX30指数在2020年、2022年,分别遭遇了疫情恐慌和俄乌战争的考验,两度大幅下挫。

但现在,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创下了17000点的新高。

德国经济近年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俄乌战争大幅抬高了能源成本,制造业出走难以遏止。

再加上中国新能源车浪潮的冲击,曾经在中国市场上吃香喝辣的德国车,现在份额节节败退,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

德国股市怎么可能还创下了新高呢?

我们先看看DAX指数的结构,这个指数主要追踪了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交易的30只选定的德国蓝筹股。

设计方法跟道琼斯指数、印度孟买SENSEX指数类似,主要看市值龙头的表现。

德国DAX指数为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指数,指数占比前5的公司分别为林德(工业气体)1987亿美元,SAP(管理软件)1791亿美元,西门子(工业设备)1466亿美元,德国电信1196亿美元,安联保险1049亿美元。

这五家公司,是仅有的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德国企业,指数权重合计占了40%左右。

2023年,它们均收获了不菲的涨幅:林德+23.72%、SAP+48.46%、西门子+33.75%、德国电信20.97%、安联保险+21.39%,是带动股市上涨的主要功臣。

这些公司的业绩上涨,其实并不依靠德国市场。

以SAP为例,这家世界著名的管理软件企业,其最大市场是美国,营收占比高达33%,来自德国以外地区的营收占比高达85%。

林德和西门子的第一大市场,同样是美国,营收占比均高达40%。

德国电信虽然姓“德国”,但实际上来自美国的营收超过了一半,该公司控股了T-Mobile US公司,这是美国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在美国有1亿用户,比德国本土的用户数多得多。

安联保险虽然名为“保险”,但主要营收却是来自资管业务,目前总资管规模3万亿美元,世界第六,来自德国以外的客户数高达63%,主要通过收购的美国子公司PIMCO等实现。

你看,德国DAX指数的上涨,本质上就是抱美国大腿的结果。

与上面五大龙头的气势如虹相反,德国本土支柱产业——汽车业的四大龙头奔驰、宝马、大众、保时捷的表现是相对惨淡的。

2023年,保时捷下跌了12.52%,奔驰的涨幅只有5.95%(2022年下跌14.4%),宝马上涨了24.44%(2022年下跌10%),其实都是在箱体震荡。

大众汽车是表现最差的,2022年下跌43.53%的基础上,2023年进一步下跌了10.3%。

拉长周期来看, 2007年之后的15年,这些汽车股的股价就一直在横盘波动,跟上证指数类似。

到2023年,曾经的德国最大汽车公司——大众,现在的市值648亿美元,掉到了德国股市的第11名,影响力正在逐渐式微。

在过去的20年,德国股市其实已经悄悄的完成了一轮转型——

从一个汽车产业链独大,固守本土和中国市场的结构,变成了依靠工业技术和收购扩张,全面拥抱美国市场的结构。

德国股市如此,日本又何尝不是如此?

日经225指数沉沦20年后,自2012年开始启动向上,花了十年时间终于再次回到高位。

我们看看日本股市上的十大权重股:

一档:丰田(汽车)2452亿美元

二档:索尼(游戏娱乐和传感器)1164亿美元、NTT(电信)1105亿美元、基恩士(传感器)1062亿美元、三菱富士金融1030亿美元

三档:东京电子(芯片设备)830亿美元、信越化学(芯片材料)830亿美元、迅销(优衣库)762亿美元、日立(工业设备和IT系统)668亿美元、三菱商事(贸易和零售)665亿美元

再看2023年的涨幅排名:

一档:东京电子(芯片设备)+83.59%,信越化学(芯片材料)+64.79%

二档:三菱商事(贸易和零售)+41.96%,日立(工业设备和IT系统)+40.68%,丰田+30.25%

三档:迅销+25.53%,索尼+19.79%、三菱富士金融+19.3%,基恩士+14.55%,NTT+10.54%

可以看到,2023年拉动日本股市上涨的主要就是汽车、芯片和工业技术等板块。

日本和德国一样,是汽车工业大国,主要依靠燃油车驰骋世界。

电动车的崛起,让燃油车龙头们备受看衰,德国的大众基本已经被德国股市抛弃了。

奇怪的是,日本的丰田竟然在2023年股价涨了30%,太逆常识了吧?!

背后的原因在于,德国大众主要依靠欧洲和中国两大市场,一旦中国市场不行,业绩也就崩了。

但丰田不是的。

中国市场在丰田营收中的占比只有10%左右,所以短期业绩下滑,对它的影响不大。

根据2023年4-9月的营收结构,北美市场占比38.55%,是第一大市场;日本占比17.18%,欧洲占比11.41%。

再看业绩,丰田2023年4-9月的营收同比增长24.1%,净利润为25894亿日元,同比增长121.1%。

业绩暴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北美销量的大幅增长,弥补了在中国的下降;二是日元疲软,带来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在中国市场以外的世界,由于充电桩等基建发展缓慢,电动车的替代速度是要慢很多的。

这就给了丰田机会,让它在燃油车世界里继续提高集中度,尤其是抱住美国大腿,继续美滋滋的享受盛宴。

日本的股市龙头基本都是跨国企业,本土营收占比不大。

不过和德国企业主要抱美国大腿不同的是,日本企业更常见的是中美两个市场都在下注。

这种战略主要体现在芯片和工业技术两个板块上。

东京电子是世界第三大芯片设备龙头,在高端蚀刻机等设备上占据领导地位。

近年来中美科技战和在芯片产业上的投资扩张,让东京电子左右逢源,获利丰厚。

疫情前的2019年,东京电子的市值只有200亿美元左右,如今市值已突破800亿美元,涨幅高达4倍。

以2023年三季报为例,一方面受美国制裁影响,中国企业大量囤积芯片设备,导致中国市场营收季增19%至1,829亿日元,占比高达42.8%(二季度为39.3%),首度冲破40%大关。

另一方面,受去风险化影响,芯片制造巨头们被迫将产能分布进行调整,比如台积电在美国和日本都扩建了新工厂。

受益于此,东京电子北美市场营收暴增57%至474亿日元、占比11.1%(二季度7.7%),日本市场大增40%至412亿日元、占比9.7%(二季度7.5%)。

芯片板块是今年日股涨幅的领头羊,像信越化学(有机硅和光刻胶)、日立(存储芯片和设备)、索尼(传感器)、基恩士(传感器)、瑞萨电子(车用MCU芯片),今年的股价都大幅上涨。

今年是芯片行业的小年,看看科创板上的芯片股跌得多惨就知道了。

但中国的芯片企业,大多是处于成熟芯片产业链里的下游制造企业,行业萧条,直接造成了价格战,业绩暴跌。

日本企业却不一样,更多集中在芯片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技术门槛更高。

由于中美科技战,两国都在下游产能上拼命扩张,无形中造就了对上游设备和材料的需求大幅增长。

谁能想到呢?!

这一波日本芯片产业红利,多么像当年二战中,美国跟战争双方都做生意的精明。

不过,即使没有芯片战,从日本股市近20年的结构变化也能看得出来——

日本传统家电、电子产业的没落,早已往事如风,经过30年的转型,新一代的日本芯片和工业技术企业已经成长起来了。

目前日股市值在300亿美元以上,近年股价长红的代表还有:任天堂、中外制药、第一三共制药、大金空调、豪雅光学、村田电子、CMC气动元件等等,它们是日股重生的中坚力量。

而它们的增长,也主要依靠海外市场,尤其是中美两大板块。

德国、日本股市的重生,对我们的参考意义,显然比印度更大——

如果本土消费市场出现困难,怎么办?这就要看海外市场的长线运营能力了。

世界很大,不如走出去多看看。

精彩讨论

青蛙王子-梦想之旅2023-12-30 22:48

指数构成是一方面,但我们的沪深300,上证50,国证50都是连跌三年呢

看长做短常空仓2023-12-30 20:27

德日果然都是美资市场

全部讨论

2023-12-30 20:27

德日果然都是美资市场

指数构成是一方面,但我们的沪深300,上证50,国证50都是连跌三年呢

2023-12-31 19:38

解惑了

2023-12-31 21:55

业绩是坚实推动力

03-02 16:23

印度、德国、日本股市

02-11 21:06

一档:丰田(汽车)2452亿美元
二档:索尼(游戏娱乐和传感器)1164亿美元、NTT(电信)1105亿美元、基恩士(传感器)1062亿美元、三菱富士金融1030亿美元
三档:东京电子(芯片设备)830亿美元、信越化学(芯片材料)830亿美元、迅销(优衣库)762亿美元、日立(工业设备和IT系统)668亿美元、三菱商事(贸易和零售)665亿美元

02-08 09:36

好文!

01-26 19:54

写的真好

01-02 14:03

good

01-02 07:46

就是跟的大哥不一样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