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城投|城投改名,除了融资以外,另有所图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城投公司又纷纷改名了。对城投公司来说,改名也不是件特别稀奇的事。但这次改名,最主要的意图,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想要以此开辟一条更好融资的方式。

可是说到底,增添融资渠道固然能解决短期内资金高压的燃眉之急,如果无法实现持续收益,最后还是会走上债务高高堆起的老路。在缓解融资难之后,摆在城投面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怎样持续获得收益。

抛开城投最明显的目的不谈,这次的更名,也预示城投公司在角色上需要发生的转变。这一轮的改名方向,和“产业”二字紧紧挂钩,“产业投资”、“产业发展”等.....标志着政府的发展重心,开始逐步向产业转移。

对一直以来都在搞开发建设的城投来说,地产限制收紧,各方增量放缓,建设的需求也随之收缩。不管改不改名,从现在的环境来看,城投公司今后只能朝着发展产业这一方向改变。

城投,从原本的以地产为核心,开始逐步转向以产业为核心。

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明晰,但是在向着这个目标行进之前,仍旧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最首要的问题,刚刚也说了,就是资金问题。

现在的城投公司,普遍都背负着不低的债务。不论是建载体的那段时期,还是接下来需要转型扶持产业发展的阶段,没有资金支持,往什么方向发展都是空谈。对捉襟见肘的城投公司来说,“活下去”,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紧急。

从前的城投,一能向银行借钱,二能收政府补贴,几乎没考虑过赚钱。而如今,多地取消了投促局和招商局,招商的职能落到了这些新的产发和产投集团上。政府和城投公司利益脱钩,需要自己通过市场化转型实现盈利。

在以产为核的当下,城投公司的商业模式也自然需要围绕产业进行布局。发展产业,听起来或许不如依靠土地增值获利那样“脚踏实地”。然而换个角度说,发展产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扶持企业发展、陪伴企业成长的过程。城投公司能够从培育的过程中、从培育的结果上,获取一定的收益。

毫无疑问,城投的眼光,需要放得更加长远,从长期的运营中获取收益,说白了就是:要产业,也要赚钱。于是第二个问题接踵而至:产业和盈利,怎样兼得?

对处于转型起步阶段的城投公司来说,面临着短期收益和长期规划的双重挑战。然而,有些公司已然跨越险阻,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新路。

短期收益

一部分城投公司由于紧迫地需要解决眼前的资金危机,可供他们选择的方式不多,只能依赖地产来快速获取资金。但由于现阶段地产管控严格,可出售比例受限,只依靠那为数不多的可出售比例,要如何在短期内填补上大量的资金缺口?

一边是沉重的业绩压力,另一边又是沉重的资金压力,就算城投公司有三头六臂,也不愿意、更没有精力去把产业做起来。城投本身就因累累债务被逼退到了悬崖边缘,走投无路,更加无暇顾及其他事。政府还是需要适当地放开出售比例,让城投公司先渡过眼前的难关。

长期规划

无论是否拥有短期内需要缓解资金压力的需求,长远来看,城投的发展轨迹最终还是会趋于统一:往产业方向聚焦。这就需要城投根据自身和区域的情况,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而在市场化的推进上,已经有一些企业走出了自己的独特玩法,实现了产业和市场化的双丰收,值得初涉市场化的城投公司学习和借鉴。

(1)产业投资

产业投资,做不好难有回报,做得好一箭双雕。投资企业,既是一种对产业的扶持,投资方也能够从中获取回报。

以张江为例,逐渐趋近成熟的生态聚集,成为企业发展最好的土壤。在龙头企业和张江自身拥有的科技实力的吸引下,中小企业纷纷聚集,为张江提供了潜力无限的投资池。张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支撑起投资的第一步,而良好的企业生态让张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运营服务,进而获取更加丰厚的回报。

和张江“产业投资需要将产业发展摆在首位”的理念相似,中新集团在产业投资领域的理念便是以产为核。产业投资,先是为产业服务,再从中辟出一条市场化的新路。

然而,产业投资,资产实力是首要,但更重要的是,投资方需要具备一定的服务运营能力。投了钱就开始坐等回报,那回报只会绕着你走。投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投资回报的多少。再者,不论收益,通过服务培养企业,在逐步完善自己的服务体系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扶持企业来支持当地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和收益的双收。

(2)数据资产

数据资产这一方向,同样能够为城投提供另一种可能性。东湖高新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已经具备相对完整的体系。根据模型,将海量的企业数据进行搜集。但这样的数据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对外的公司基本信息,外界所能查找的经营数据、资金投入、新闻、招聘等相关信息和动态,同样会作为数据保留,并通过分析为园区规划出合适的产业、发展的潜力、拓展的意愿,以辅助招商,实现高精度的战略布局。

而政府在数字化方面对城投具备一定的要求,选择这个方向,也能够帮助城投获得新的融资渠道。然而想要通过数据资产实现对招商的高精度定位,光靠分析得出的方向和数据远远不够,还需要城投能够深刻理解当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情况,不然又会像之前种种做个样子就了事的数字化一样,无法从中获取收益,沦为面子工程。

(3)公募REITs

政府了解现在融资难的困境,也在想办法给予城投一些缓解资金压力的途径。因此通过公募REITs逐步退出,从中获取收益,同样也是一种实现盈利的选择。

但城投自身招商引资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公募REITs项目的质量。出租率是否足够好看,租金收益是否稳定,这些都是投资方着重关注的部分。项目租金收益忽上忽下,投资方肯定不会买账。归根到底,在这个内卷当道的时代,只有招商运营的实力足够优秀,才能通过公募REITs获取一定的收益。

“产投”、“产发”......通俗意义上的投资机构都是为钱奔走,然而对政府来说,包裹在投资的名义之下的,是专注于产业的发展。政府的逻辑向来围绕产业展开,因此,城投公司从今以后的主战场,同样也是产业。

不难看出,扶持产业发展,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要会建设就能吃遍天下了。服务企业的意识、运营的能力、对产业的理解和洞悉,在之后占据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城投公司在这样的发展方向上实际上存在着天然优势:归根到底是给政府做事,它不像民企一样需要非常庞大的收入,只要能够维持公司生存就足够;另外,加强自己的运营能力实际上也顺应了政府发展产业的需求。再者,城投公司的背景摆着那,企业要是想在某区域落地,还是会优先考虑来找城投。

重点不在盈利,在于助力产业加速升级。城投公司未来的重点,一定会往运营的方向靠拢。只有通过运营,才能进一步了解企业需求,更加精准地扶持企业成长,进而推动产业持续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