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8回复:126喜欢:78

A股历史上三轮资金大规模入市,驱动A股三轮大牛市。

第一轮2007年,股民从营业部,转战互联网,几何倍数骤增,第一批大V,私募也借助互联网快速成长,全面大牛市;

第二轮2015年,股民从互联网,转战移动互联网,交易便捷度提升,人数骤增,达到巅峰,全面大牛市;

第三轮2020年,基民几何倍数骤增,支付宝等第三方基金平台助力居民转为基民,这轮牛市也是结构性牛市,基金重仓股的牛市,其他非基金重仓股,没有享受这波红利。

下一轮牛市,增量资金何来?

基金发行冷到冰点,多只发起式基金仅1户认购,均为自掏腰包成立新产品。

2023年12月就有7只新基金有效认购户数为1户。

2023年全年这样的基金有25只,此外,2023年还有62只产品的认购户数为10户及以下。

2023年全年发起式基金的总规模为861.08亿元,与2022年相比下降超过六成,与2021年相比则缩水了近75%。

现在是基金的至暗时刻,新产品没有人买,老产品不断赎回,重仓股不断砍仓下跌,存量基金亏损扩大,基民加速赎回,目前陷入死亡螺旋。

精彩讨论

肖志刚01-07 10:33

好眼熟,原来我一直这么认为的,互联网让投资者入场具备了客观条件。
现在我补充一下,投资者入场的主观意愿,就是别人赚钱效应、财富效应带来的羡慕嫉妒恨,让新人在主观上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020年,是银行、支付宝们出面传播财富效应。一是信用比券商高,历史记录清白。二是新基民没吃过亏,提防心理弱。三才是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加上银行、互联网的受众比券商多多了。
没有前两条主观因素,光第三条是不够的。一个例证是,在2020年十倍股遍地,愣没有带来股票新开户的高潮,跟前面两轮牛市不一样。可能原因是券商没有了信用,新人们也会参考一下前辈2015年的教训,宁愿去买基金。

超级高成长01-07 11:05

下一波牛市来自于去机构化,2021-2023年让更多的基民看清楚了现实,买基金还不如自己下场买股票。同时宏观大背景 :处于科技创新周期的大时代,小盘科技股容易鸡犬升天。只要科技创新领域走出批量的牛股,增量资金就会不断入场。牛市都赚钱效应推升的,熊市都是亏钱效应导致的。

ST究竟大慧sina01-07 10:26

2015是杠杆配资

只得糊涂01-07 10:20

只要某股神秘力量将股市拉升10%至20%,产生赚钱效应,资金就会从各个角落蜂拥而入

海阳路01-07 10:52

互联网加速了赚钱效应的传播,也加速了亏钱效应的传播。现在传播的就是亏钱效应。前段时间北向资金的流出,近期主力资金的流出,引发了更多的基民赎回。
感觉目前仅凭救市资金小打小闹的入市,可能改变不了目前的颓势。还需要造就一波赚钱效应,才能引发社会资金入市。

全部讨论

01-07 11:17

放心,现在经济不好,一旦股市有赚钱效应,有的是散户进来

01-07 11:55

基金被赎回,从业者要好好反思自己,如果你拿着基民的钱真正为基民着想,基民也就不会赎回了。
反正我是再也不会买主动式基金了。自己的钱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安全。

01-07 17:30

基金的信用崩塌,市场陷入下沉的黑洞中,所以一直往下沉。不过总会有底部,市场至暗时期,无形之手也在操作中,就看何时到达平衡点了。哪天营造出赚钱效应了,场外的钱还是一样会蜂拥而入。

01-07 18:16

很有可能这波吃了基金大亏的基民们准备市场好转的时候自己下海当股民

01-07 12:58

经济不好,一切都是空谈,哪来钱?没有钱,怎么涨?

01-07 10:47

看谁能熬到最后

牛市之前,都是大跌。资金是上涨起来后进来的

01-07 12:02

过去几次牛市都是风险积聚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这种风险要从根上就阻断它。一旦有苗头出现,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迅速予以扑灭,绝不能再让风险肆虐蔓延!

01-07 20:06

客观分析文 收藏起来。战术上猜,深压后的某次反弹,顺势破坏掉下行通道(需要形成绝望的下行通道;现在还没清晰、现在反攻的部队还在摩拳擦掌;不知道往下看到几、需要再绝望)还是茅台这货撬动市场指数,也需有配合板块部队(比如银行,地产,目前还是需要等风来,指大力度的利好政策)。所以你看最近ST妖不妖,再举个冷门股的妖像$华达新材(SH605158)$ 。种种迹象提示周一继续崩,往下,耐心等吧。嘱咐自己卸杠杆

01-07 13:20

能从交易便捷的角度总结三次牛市的特点,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