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接连倒下:光伏产业冠军魔咒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1喜欢:1

中国光伏产业20年里诞生了无数“首富级”人物,如今的他们有的元气大伤,有的沦为旁观,有的深陷债务风波,有的成为通缉要犯,有人调侃:“光伏出首富,首富多末路”。


作者:罗松松

来 源:远川研究所(ID:caijingyanjiu)

故事很精彩——中国光伏产业20年里诞生了无数“首富级”人物,比如施正荣、彭小峰、李河君、朱共山等,如今的他们有的元气大伤,有的沦为旁观,有的深陷债务风波,有的成为通缉要犯,以至于有人调侃:“光伏出首富,首富多末路”。

龙头企业陷入不断陨落的诅咒,但中国的光伏行业却又能顽强的崛起,这是为什么?

01

泡沫:残暴的终局都是以残暴的欢愉开始

2000年春天,师从全球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的施正荣,放弃了在澳大利亚如日中天的事业,以及香车别墅的生活。他不顾老丈人的反对,回到阔别十多年的祖国,加入了创业大军,和他一起回国的除了一双妻儿,还有体积达到3立方米的技术资料[3]。

为了找启动资金,37岁的他带着一个公文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顶着烈日走访上海、大连、杭州、无锡以及老家扬中,拜访政府和VC,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对着50多页的PPT滔滔不绝讲上几个小时,PPT主题很微商:“给我800万美元,还你一个世界第一的企业[17]。”

但不巧的是,当时互联网泡沫刚刚开始,纳斯达克指数非理性下跌,中国三大门户的股票如同废纸一般,股价低到不足1美元,国际资本纷纷出逃,一些效仿”硅谷模式”成立风投基金的地方政府也出现了严重的PTSD,不敢随便拿纳税人的钱开玩笑。

另一方面,在世纪初,房地产、汽车和家电才是政府眼中的阳春白雪,纳的税多,还带动就业,像光伏这样陌生、冷门、前景模糊的行业显然不受待见,施正荣为此吃了不少闭门羹,直到在无锡遇见了伯乐。

2000年,无锡的GDP可以排到全国12名,在解放思想上步子迈的也比较快。为了做背调,无锡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4人小组,远赴澳大利亚,一方面是想摸清楚施正荣的背景和成分,另一方面,是想知道光伏到底有没有前景。

在得到正面结论后,无锡尚德在2001年正式成立,施正荣以技术专利和40万美元的现金共持股25%,成为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二年,公司第一条1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总和。

如果从量上看,施正荣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将中国光伏产业和国外的差距缩短了15年。有了这种很适合上地方日报头版的突出战绩,无锡政府自然喜不自胜,当地领导曾放出一句狠话:“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和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

光伏产业链简图

2004年,尚德正愁产品没有销路时,欧洲送来神助攻:德国更新了《可再生能源法》,强制光伏发电并网,并且给予为期20年,每度电0.45-0.62欧元左右的补贴,力度空前,需求井喷。尚德因为提前布局了产能,踩对了点,换来了大把的欧元和美金。

不到五年时间,施正荣已经走到了成为人生赢家的倒数第二步:2005年下半年,施正荣已经敲定要去纳斯达克上市,但没想到上市计划被纽交所CEO发现了,立刻派出派董事总经理和特别代表张磊——也就是日后高瓴资本的创始人——专程飞去无锡截胡[3]。

2005年12月14日,纽交所大门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无锡尚德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融资近4亿美元,远超新浪和盛大。上市晚宴上,施正荣兴奋的说:“一夜之间公司就出了二十多位新百万富翁",他老婆张唯半开玩笑地对他说: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挣一分钱,我就管花钱。”

尚德在纽交所上市,2005年

2006年,施正荣成为新首富,同年一月,作为冲出亚洲的民族企业,无锡尚德的上市经验汇报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然后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两登《新闻联播》,施正荣也被央视评为“年度经济人物”。英国《卫报》的角度更加清奇,将施正荣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

对于无锡尚德的风光,最受震撼的当属地方政府——大家意识到光不仅能发电,还能发财。于是在“尚德效应”和“无锡模式”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开启了一场疯狂的“追光”运动。

一时间,有一百多座城市提出要建设“千亿光伏产业园”,不少地方打出“光伏之都”或者是“新能源之都”的称号,在服装加工企业密布的浙江嘉兴,早年前流传着一种说法“织布十年不如干光伏两年[18]”,在小商品之都义乌,连生产袜子和内衣的浪莎都忍不住想进来插一脚。

2012年,《中国企业家》杂志为光伏的这十年“非理性繁荣期”做出了一段高度概括的总结:

“过去十年,如果有一个行业笼罩的光环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的造富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吸引资本的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产业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一定还是光伏。”

和当初的互联网泡沫一样,残暴的欢愉终将会以残暴收场,同样的剧情也将再次上演。

02

赌性:现在看赛维就像十年前看乔布斯

无锡尚德从零到世界第四大光伏企业用了6年,赛维LDK花了不到3年。

2005年,30岁的彭小峰坐拥亚洲最大的劳保用品企业“柳新集团”,身家过亿,但他不甘心一辈子生产制服、手套、背心和鞋这样的低端廉价品。当年5月,他和江西新余一位官员聊到光伏,对方听说他想在苏州建厂之后,立刻上报给了市长汪德和。

当过卷烟厂一把手的汪德和嗅到了商机,立刻约他见面。彭小峰说他想做一家世界级企业,需要启动资金5个亿,而他最多只拿出3亿,剩下的需要政府解决,当时新余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8亿,全市银行的贷款权限加起来都没有2个亿,为了拿下这个项目,汪德和利用各种关系,才给彭小峰凑齐了这笔巨款。

彭小峰也没有辜负栽培,短短两年时间,赛维就成了亚洲最大的硅片厂商,紧跟着尚德在美国上市,融资4.69亿美元,创历史之最,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一个月之后,赛维就将2亿元连本带息如数还给了新余市政府,新余也成了江西GDP增长最快的城市。

彭小峰与二马合影留念

上市之后,不差钱的赛维迎来了一段狂奔期。到2008年一季度结束,赛维签订下6笔大单,订单直接排到了2018年,订单总量超过13GW,相当于当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的两倍,又过了一个季度,赛维硅片产能和销量正式超越挪威REC,成为世界第一。

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而这离不开外部宽松的融资环境和彭小峰的资本策略:用钱换时间,打闪电战。

赛维LDK的一位前员工曾说:“我们买断了供应商70%的产能,这就意味着,别的企业想进入这个行业,最多只能拿到另外30%的产能。也就是说,这一年,它永远也赶不上赛维[6]。”一位新余官员则抱怨过:“我们给他搞定100亿、200亿的贷款,他连一顿饭都没请我们吃过。”

如果把光伏产业比作是一个汉堡,那么两端的面包分别是硅料和电站,中间的肉主要是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一环接一环。

彭小峰对于“第一”有着近乎宗教般的向往,仅仅是硅片老大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他的目标是缔造一个打通所有链条的帝国,这其中难度最大、利润最丰厚的当属硅料,也是整个产业的命脉所在。

2008年之前,全球绝大部分硅料产能都在海外,随着行业热度陡增,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每公斤30美元暴涨至2008年的400多美元,巨大的套利空间也产生了一些疯狂的举动:比如位于四川的峨嵋半导体工厂的垃圾堆被“淘硅者”翻了个底朝天。

当时还没有“卡脖子”这个说法,外界对中国光伏行业评价是“两头在外”(原材料和市场)。有一个非常生动的说法是,中国光伏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但靠的是外国的天,只要外国打个喷嚏,中国企业都要重感冒。

为了摆脱“等米下锅”的窘境,国内光伏企业一边和海外厂商签订锁量锁价的“不平等条约”,一边上马硅料业务,但其中赌性最强、步子迈最大的非彭小峰莫属。

2008年年初,赛维投资120多亿在新余马洪镇建设1.5万吨的硅料产线。当时,全球硅料价格被炒到500美元/kg的历史最高点,而马洪工厂的设计成本为仅30美元/公斤左右,如果能顺利投产,意味着赛维将拥有一台印钞永动机,彭小峰也将成为整个产业的大功臣。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光伏需求急剧萎缩,产品价格暴跌,仅仅一年时间,硅料价格从400多美元跌到了每公斤50美元。原本投产一年就能回本的马洪工厂,资金链瞬间紧张起来。但艺高人胆大的彭小峰没有悬崖勒马,而是选择加杠杆,扩产能。

硅料价格走势

2010年8月,赛维在合肥开建1.6GW的电池片工厂,是当年全球一次性开工最大的光伏项目。2011年,赛维宣布投资100亿,在内蒙古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硅料生产基地,年产规模达6万吨,是新余的4倍。

但殊不知,赛维当时资金链已经极度紧张,2011年四季度亏损5.89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7.7%,欠债60亿美元,单单是每年要还的利息就是2-3亿美元,但即便如此,已经穷途末路的彭小峰依却不肯低头。

2012年,彭小峰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把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境外势力狠狠批判了一番:“他们(分析师)从来没有看对过一家伟大的公司。现在行业看赛维,就像10年前看乔布斯[13]。”

同一年,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全球装机量骤降,整个产业一片哀嚎,这也成为了压垮赛维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马洪工厂停产两年,每天都有人上总部讨债,合肥工厂被卖给了做饲料起家的通威,心高气傲的彭小峰被迫辞职。2016年,赛维被法院裁定破产重整,新余GDP增速也回落到不足5%,一段速生速死的故事就此终结。

对于赛维的失败,外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外因是关键,但更多人认为是因为彭小峰赌性太强,盲目自信,认定行业成功秘诀是规模,只要战线拉的够长,产能够大,对手就永远追不上,公司永远就不会倒。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硅料为例,因为技术会不断的进步,最新的工厂才是成本最低的,而不是规模最大的。

昱辉阳光创始人李仙寿曾在2012年写过一篇文章,名为《真实的谎言》,揭露了这个行业癫狂的一面。

“光伏行业说穿了是以‘武林争霸,一统天下’为指引,‘砸锅扩产’为手段,皇权思维和大跃进作风…产能是何其容易,只要有钱;出货量是何其容易,只要价格足够低;可我得到了什么?除了排名!我们早已陷入扩产一降价一营收下降一继续扩产的恶性循环,险恶的人性是这个行业的天敌。”

03

错觉:走自己的路,让自己无路可走

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4%到47%的关税,与此同时,欧盟正式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当时,欧洲是中国光伏产业最大的出口市场,占70%左右,美国占10%,一时间,所有人都如临大敌。

当年11月,央视《对话》栏目为此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名为“光伏血战的秘密”,请了通威、协鑫以及汉能集团三家公司的一把手讨论,整个过程,只有汉能创始人李河君最放松,聊至投机,还情不自禁翘起了二郎腿。原因不难理解:当时“双反”针对的是晶硅产品,而汉能做的是薄膜,毫发无损。

对于“双反”,大部分的人的理解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短短十年就站到了这个产业的金字塔尖,抢走了欧美国家的蛋糕,所以欧美国家要打压中国人的势头。但李河君却认为,这里面隐藏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在李河君眼里,欧洲国家之所以一边削减补贴,一边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压根不是为了扶持本土的晶硅企业,而是为了抢占新一代技术的制高点,也就是薄膜。

光伏发电有两种技术路线:晶硅和非晶硅,后者主要指薄膜。和晶硅相比,薄膜的优势在于体积轻薄,硅耗低,生产流程少,温度系数低,弱光效果好,除此之外,因为柔性化的特点,应用场景更广阔,尤其是建筑、3C电子、汽车等。但缺点在于转化效率不高,性价比优势不足,所以相对冷门。

2009年,汉能通过薄膜正式切入光伏产业,在当年的公司年会上,李河君发表了一个名为《我有一个判断》的演讲,他预测未来晶硅的道路上将会“一片死尸[9]”。某种程度上,李河君的预言是对的。

“双反”让国内一大批光伏破产倒闭,包括一些小手工作坊,也包括尚德和赛维这样的巨头,也让浪莎的这样价值投机者也放弃了插一脚的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晶硅从此一蹶不振,薄膜就能轻松逆袭。

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全球多晶硅价格暴跌,2012年硅料只要每公斤22美元,加上新产能陆续释放,晶硅电池成本一年之内下降了40%,薄膜曾经略胜一筹的成本优势丧失殆尽,变得越来越小众。

目前,整个行业还是晶硅的天下,薄膜占比又退回到了和十五年前一样的5%,而且放眼全球只有美国First Solar和汉能两个主要玩家,这和李河君当初的预测截然相反。

对技术一窍不通的李河君,觉得薄膜的成本和转化率问题统统可以靠技术解决,所以才放弃拥挤的晶硅赛道。事实上,当初李河君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内部有人提出过一个想法:在汉能旗下的水电站旁边建晶硅厂,利用电价优势,碾压竞争对手,赚快钱,但被李河君否决。

要知道,在转战光伏之前,李河君主要做的就是水电生意,最得意的作品就是比葛洲坝水电站还要大10%的金安桥水电站,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民营水电站被视为汉能的印钞机,每年稳定贡献数十亿的现金流,这也是汉能斥资百亿,豪赌薄膜底气所在。

不到两年时间里,汉能在全国跑马圈地,成立了九大制造基地。2011年,通过资本运作控制了在香港上市的设备厂商铂阳太阳能(后改名为“汉能薄膜”),打开了融资渠道,然后在不到1年时间里收购了三家海外薄膜太阳能公司。

李河君认为,这些收购都是成功的抄底:“全球700多家光伏公司、最领先的薄膜技术都在我们的数据库里,我们选中了其中5家并购对象,只要掌握它们,全球的薄膜技术制高点就被我掌控了。”

在利好消息的提振下,汉能股价从2012年底的0.33港元,一路飙升至2015年3月最高的9.05港元,涨幅高达26倍,李河君身价也一举超过马云,继施正荣之后,成为中国新首富。

相比历任首富,李河君的脑路相对清奇很多。他认为光伏产业的未来不是位于西北沙漠里的集中式电站,而是一个个的屋顶以及无数的生活场景,他的终极目标是让14亿中国人用上汉能的“薄膜全家桶”——用汉墙和汉瓦来盖房子,开着汉能的太阳能汽车上班,背着汉包去出差,夏天还可以躲在汉伞下乘凉。

让马斯克汗颜的汉能的太阳能汽车

做光伏的人大多有撂狠话的习惯,李河君曾对一个著名企业家讲过一个观点:“你什么时候放弃地面电站,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光伏[14]。

2015年3月9日,李河君作为政协代表在两会上发言,成为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之一,不过这次发言被另一位政协委员剑雄被炮轰,认为这是在为他的上市公司做广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直播带货,而且是在人民大会堂。

不久之后,上市公司隐秘的角落也被撕开了一道口子。2015年5月20日,因为被质疑存在大量关联交易,涉嫌操作股价被香港证监会调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一天暴跌近50%,20分钟之内市值蒸发1400多亿港币。

此后,汉能进入长达4年的停牌期,李河君也没能摆脱光伏首富的宿命:2019年6月,汉能薄膜正式从香港退市。在这之后,汉能的业务并无多大起色,资金链持续恶化,频频陷入欠薪欠债风波,”现金奶牛“安桥水电站也被拍卖,汉能回A也遥遥无期。

在这场技术路线的大赌局中,晶硅大获全胜,李河君曾经的“121计划”(到2020年,汉能收入一万亿,市值两万亿,盈利一千亿)早已沦为泡影,只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背影和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要么我们死掉,要么伟大。”

04

宿命:名不虚传的“内卷之王”

虽然有人把光伏和互联网相媲美,但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光伏的本质就是制造业。在世界工厂干制造,就难逃成本的宿命。

施正荣对此曾有过一个经典论述:“任何一种产品只要有中国人去卖,就会卖到亏损为止;任何一种原材料只要有中国人去买,就能买到几百倍的高价。”

光伏产业的残酷之处在于,打赢了内战还不行,因为它的对手是火电厂,终极目标是实现“平价上网”(和燃煤上网标杆电价相比),在没有到达这个历史性拐点之前,企业必须拼命投资,买设备,扩产能,攻克技术难题,不断革自己的命。

从2002年无锡尚德第一条电池线投产,到欧美发起双反的2012年,中国光伏度电成本从当初的5元/千瓦时,下降到0.8元/千瓦时(当时全国燃煤上网标杆电价从每度0.23到0.5元不等)。

中国光伏度电成本走势

如果换作其他行业,十年时间成本下降85%,产业格局也就基本稳定了,寡头效应也就形成了,利润也就开始产生了。但光伏不是这样,在没有实现平价上网之前,整个产业就谈不上格局已定,龙头的强大有时候也只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赛维和尚德倒下之后,整个产业迎来了一次大洗牌,主战场也从海外转移到了国内,曾经的“民营电王”朱共山从彭小峰的手中接过了“世界硅王”的大旗。2015年左右,他执掌的协鑫系“能源帝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硅料和硅片厂商,占全球约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然而这个地位却被“一根线”颠覆了。

2015年,国家推出“领跑者计划”,对光伏组件转化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单晶产品80%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而多晶产品只有20%可以满足,存在明显的政策倾斜,这被认为是国家在有意引导整个产业从门槛较低的多晶,转向效率更高的单晶路线,从而加速产业的自我造血。

在中国,有的钱可以从市场里赚,有的钱可以从改革里赚。随着顶层供给侧改革的落地,一直坚守单晶赛道、一度当过无锡尚德供应商的隆基股份浮出了水面。也正是在2015年左右,隆基在硅片切割技术上取得巨大突破。

在光伏行业内,上游硅片厚度与切割时的损失量是影响晶体硅电池成本、甚至并网发电成本的第一个决定性因素[12]。

隆基采用的金刚线技术,使得硅片切割效率显著提升,降低了硅片生产过程中的非硅成本。隆基创始人李振国曾这样解释,“采用砂浆切割,切割一吨硅棒,大概要消耗300公斤的钢线、300公斤碳化硅、300公斤聚乙二醇,如果改成金刚线切割,只需要40公斤金刚线。”

技术的领先,加上政策的支持以及供应链的成熟,单晶的性价比优势不断提升,市场需求呈几何式增长,短短五年时间,单晶市场份额从不到两成增长至如今的九成。

凭借这一波技术浪潮,隆基开启了疯狂扩张,股价在5年多时间里翻了25倍,把在美国上市的同行们远远甩在了身后,去年成为全球硅片和组件环节双料“世界冠军”,净利润高达85亿元,也一度被股民们封为“光伏茅”。

话虽如此,光伏和茅台,本质上却是两个物种。赤水河永远流淌,但在光伏行业,唯一不变的事情是技术会不断进步,永远在变的就是产业格局。

金刚线的普及一方面加速了平价上网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也让整个产业陷入了一次动荡的产能替代周期:曾经的“硅王”保利协鑫被揍了个鼻青脸肿,旧的产线不断贬值,沦落只能论“斤”卖。在经历2018年的“5.31”补贴退坡后,协鑫更是元气大伤,股价持续走低,不得不出售电站续命。

隆基本身的地位也绝非稳固:最引人关注的无非是硅片环节上的尺寸之争,以中环和天合光能为首的公司组成210阵营,挑战隆基、晶科和晶澳组成的182阵营,如果挑战成功,隆基的“茅台”成色就要大打折扣。

而在硅料环节,保利协鑫希望通过“颗粒硅”来扭转乾坤。在电池片领域,通威、爱旭、汉能甚至包括做风电的明阳智能也都在大力推进转化率更高的HJT(异质结电池)的量产。每一个细小的技术进步,都是行业格局的变量。

简而言之:光伏产业的核心是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优势。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新产能将会打败老产能,投资成本甚至会低于老产能的残值。与此同时,先行者因为庞大的资本开支,以及过高的负债率无法跟上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先发优势”便可能沦为“先发劣势”。

这个行业里的所有玩家,从政府到企业,从上游到下游,付出的所有“代价”最后换来的,就是光伏发电的成本持续降低。每一次新技术的成熟落地,都会带来一次行业洗牌,也会见证新王的加冕和旧王的退去。

当然唯一不改的,是全世界离真正的清洁能源又前进了一小步。虽然那些意气风发的首富们,大部分都成了“代价”。

05

尾声

剥离过去二十年光伏产业的种种光怪陆离,会发现最大的赢家,其实是中国的光伏产业本身。

2019年后,中国光伏正式进入了“平价上网时代”,在光照条件好的地方,上网价格已经低于火电,整个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去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48.2GW,占全球三成。与此同时,中国光伏组件的出口目的地十分分散,“卡脖子”的顾虑已然烟消云散。

光伏产业的全球争霸赛中,无论是硅料、硅片、电池片还是组件,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技术实力,中国都是绝对世界第一,无论今后的技术路线再怎么变化,可以确定的是,最后的赢家一定是中国公司。

在2016年那期《对话》节目,施正荣作为一名“败军之将”被请到了现场,在那之前,他一个人在澳洲闭关数月,自己开车、买菜、做饭、瘦了15斤,他说:“一家企业的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就了一个行业。”

回顾中国光伏行业过去的二十年,这也许是一段最恰当的陈词总结。


~~~~~~~~~~END~~~~~~~~~~~

 

以下为深度阅读,非专业读者自行止步......


谈中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2020-10-15 09:00  来源:证券之星 

如果你看着中国光伏产业链已经涨了好几倍了就不研究它,你将错过这个有未来的行业。马斯克多次发表言论认为光伏甚至比新能源车前景更大。苹果环形总部的屋顶也都用的光伏发电。环保、可再生、成本低、技术不断突破令光伏这个行业看起来就很酷很有未来。

而中国就坐在光伏这辆大车的驾驶座上。自18年始,中国光伏便领先世界,相应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成本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且完全实现国产化。这才是真正实现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的行业。我们从申万宏源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11年到19年就是外国光伏企业的血泪史,都被干了一个遍。

在剖析行业之前,先灵魂拷问:为什么要用清洁能源?

一、有一个长期原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和汽车每年无止尽的向外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如不加以限制,据法国科学家预测,悲观估计到2100年全球均温将提高7摄氏度,那到时候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就全变了,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威胁已经是共识,这点媒体一直都有说,在此就不多赘述。另一方面空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高,含氧量变少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别到时候整得自己真就无法呼吸了。还有从能源角度,目前过于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是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的。

但这个既然是长期原因,那肯定推动很慢,人类还是偏短视的。所以这时候国外有一堆科学家开始害怕了,他们联合了一堆政治家搞了好几个国际会议(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等)要加速限制碳排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领导人也在这方面有多次表态,并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净排放为0)。

目前已知可以大面积推广解决问题的,一个就是光伏,另外一个是风电。而前者的碳排放只有传统能源的10-17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清洁能源的突破也破灭了某些政治势力用碳排放限额来阻止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企图。

二、有一个催化剂:平价上网及衍生出的金融属性

如果说环保这个长期原因推动较慢的话,平价上网的突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标志性事件,这是一个重大催化剂,让光伏的经济效益直接能和火电水电竞争。平价上网通俗解释就是,光伏发电不用补贴上网就可以和其他能源发电竞争。这个在2020已经基本实现。在一些光照资源并地广人稀的地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这是一个催化剂,这种用利益推动的行业是发展最快的。

为了方便直观感受光伏这十年的剧烈变迁,我们可以看看以下两个数据。

兴业证券数据:

2009年至2019年光伏度电成本下降达89%

2019年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已至40美分/kWh ,已经是各类电源中成本最低的电源之一。

平价上网就是当前光伏大规模装机的基础。而这个目标的实现要得益于18年的531新政算。18年,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光伏补贴急速下降,明确表态补贴退坡的信号,预计到2020年正式市场化。这一年,行业杀得血流成河,落后产能纷纷出清,光伏龙头隆基股份当年的利润几近腰斩。

但经此之后,组件价格也被打了下来。然后我们看到在南欧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已经实现了发电侧的平价。如果说18年之前是补贴推动的政策性市场,那么18年531之后基本上就迈向了市场化。是一次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马太效应明显,剩下的龙头强者恒强。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未来替代趋势将会更明显。

当然,如果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将会更直观。我国27省的平价IRR已经在8%以上,在广东、黑龙江、海南等地IRR甚至能达到13—17%的水平。而在欧洲一些地方光伏发电站的IRR已经达到了10-12%这样的水平。在欧洲这在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的国家,这类项目的吸引力太大了。而且和中国不同的是,国外这个清洁能源的补贴有不少政府还没有停,在彻底退坡之前赚一波补贴,这也是海外这些年集中抢装的原因。

未来的技术趋势

小灵通终成为历史,技术路线一定会往更高效的方向

光伏行业每一轮技术变革都会倒下几个企业。

早期05-07年硅核心技术和工艺都在外国,严重依赖进口,彼时的光伏企业看中硅料严重不足,而且硅料利润率高大幅投资上游硅料。但在08年危机及之后的双反,硅料价格一路向下。无锡尚德、保定天威、江西赛维大规模押宝硅料,在行业寒冬的时候亏损不断扩大,且负债率不断上升,终于在16年的暖春没熬过去。当然,天威还搞了新能源,步子迈太大扯了蛋。

要说倒下的企业,那15年中国首富李河君的汉能肯定不能不说,汉能光伏业务怎么倒下的?李河君就是个资本玩家,是搞关联交易套现的高手,也就是钻政策的空子。本就没想好好干活,但如果技术路线要是选正确了,光伏业务衰败也不会那么快。归根结底,汉能大规模押宝的技术路线就是错的,搞了薄膜。那可是众多技术路线中转化效率最低的。通俗点说就是生产了一批小灵通,钻政策空子,成一时而已。

海润光伏也是一个倒下的典型,公司全产业链都布局,但自身无任何优势产业,而且在多晶硅和单晶硅里又选择了多晶硅这个转化效率低的。说白了没有一点护城河,连年亏损,终于在18年531后,退市了。

光伏行业说白了,在实现平价上网之前和平价上网之后那就是两个行业。前面就是个骗补贴的行业,而真正想做事的一定会想清楚,行业的关键就是度电成本,而实现度电成本疯狂下降的关键点就在转换效率。

这一点现在的老大哥隆基,早在06年的时候就想得很清楚了。

早在06年之前,隆基对于未来是选择薄膜、单晶、多晶、物理硅等技术路线还是不很明确。但06年钟宝申的加入让隆基坚定地走了单晶硅路线。他们花了半年时间,对光伏行业的本质做出了个判断:光伏行业的本质就是平价上网、而能够实现平价上网将度电成本降到最低的技术路线就是单晶,而且未来的光伏行业一定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

所以我们看到隆基在后来的每一轮选择,都选对的。这其实是第一性原理,对事物本质的判断起 了 作用。

我们看到隆基在实现平价上网之前,产线都相对保守,老的淘汰产线能处理就处理。毕竟技术升级快,小灵通生产多了容易烂在仓库。但实现平价上网之后就不一样了。说白了,实现平价上网后,哪怕后面技术继续进步,但前面的产线也依然拥有价值 , 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就目前的光伏电站,回本大约只需要8年,而火电 需要 是1 5 年 左右,以后也许 更低,但据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第69版 的1 9 年数据,比这不好的煤炭,能源占比还占 27 %,我替代你火电等不环保的能源不就行了?光伏1 9 年只占全球发电量2 .7 %。

而年初隆基董事长在接受PV-Tech访谈时也作出乐观预测:“我们认为未来10年有1000GW以上的新增市场空间。”,这对应的是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仅97GW。虽是预测,但这个预期空间确实太大了,和19年比竟有10倍的空间。

李振国在与P V - T ech对话中,有一句话,我们证星研究院认为说得很对:“行业的焦点在持续变化,真正的核心在于你一定要把领先技术、产品和成本能力建立起来,那么无论行业怎么变化,你始终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价值量很大的硅片也不会永远躺着赚钱,隆基和其他几家的成本差距未来肯定会降低,但领先技术、产品、成本能力、领导层认知水平和规模优势会持续发挥作用。

说白了就是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押宝技术,不如选择持续靠谱有眼光做技术的人。

未来技术方向研判:大硅片+异质结+ 无人工厂

要在这个行业胜出,是需要或是技术、或是工艺、或是规模达到领先水平的。随着17年前后我国生产设备的全面国产替代后,我国的光伏产业链开始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我们的技术、成本、规模优势显著。

光伏其实是个技术含量不是那么高的行业,但如果能做到更高的转化效率,更低的成本那就是很有竞争力的。

未来光伏的发展趋势也肯定是选择更好的技术,更低的成本。我们在前面分析倒下的光伏企业就能看出这点。

比如产品选择必须布局更高转换效率的技术路线,比如单晶硅之于多晶硅之于薄膜。(转换效率分别为:前者隆基的商业化产品已经达到了24%转换效率,多晶硅大致19%转换效率,而薄膜大致只有14%)。

大硅片

所以未来让单晶硅转化效率更高的技术路线的大硅片,这肯定是一个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这方面中环在做210MM,隆基在做182MM,不过未来这样肯定还得做大。这和光伏降低度电成本的大方向一致。

异质结电池

异质结( HJT)电池是大势所趋,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高,拓展潜力大,工艺简单并且降本路线清晰。这和光伏降低度电成本的大方向一致。

无人工厂

其实自动化生产最快能应用的地方就是光伏领域。据安信证券:罗博特科做的自动化产线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片产线相比,公司提供的工业 4.0 高效电池生产线能使用工减少 40%,能源消耗降低 30%,生产效率提升 25%, 竞争优势明显。这和光伏降低度电成本的大方向一致。

产业链价值:硅片价值量又稳又高,但产业链整合是大势所趋

下游逆变器:

华为丢失的份额被阳光电源锦浪科技瓜分得差不多,小零件环节,利润率较高。

下游组件:

17年之后这方面的小技术迭代很快,组件产线淘汰太快,小厂根本没法玩,未来组件的产业链门槛很高,产线会集中。大概都是TOP5的份额,隆基、晶科、天合、晶澳规模优势明显。目前价值率低,未来作为2C的渠道入口,未来会增加不少价值。

中游电池:

电池主要靠设备和产能规模做出竞争力,通威不错。目前电池价值率适中,不过有技术颠覆风险,比如钙钛矿。

上游硅片:

只要硅基技术不变,没啥大风险。是集中度和规模门槛最大的的环节。目前隆基最有优势,但随着工艺接近理论极限,未来差距将越来越小。但这行业规模优势太重要,只要隆基爆一爆产能降一降价,新玩家基本进不了场。目前隆基和中环这两玩家优势较大。硅片目前价值率最高。

上游硅料:

大化工行业,周期性明显,经营风险较大的行业,不过也可能受益于行业长期成长。不多分析。

上游设备:

光伏行业设备迭代快,跟着技术走,比如说新的HJT电池,比如说升级到大硅片生产设备就要全替换。设备的价值率不错,但是阶段性的。需要看领先技术的布局。大硅片方面晶盛机电研发的8英寸硬轴直拉硅单晶炉还可以。金刚线切割方面,是确定了的老技术,这就不多说了,有上机数控生产的切片机为代表。

总的来说,未来相关的技术差距将会缩小,产业链整合正当时。而组件的渠道价值会提升,所以我们看到专注硅片的隆基开始做组件。

光伏的问题与两个解决方案

光伏的发电出力曲线和用电高峰是错峰的。这也是之前弃光的原因。现在有两个解决办法:

1、 超远距离传输电的特高压,将用电少区域多余的电往用电紧俏的区域送。特高压最远输电距离可超过5000公里。

2、 光伏储能,这个是未来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有几种方式,一般家庭或者用电池,发电侧或者用吊塔、或者抽水蓄能。

2021年才是光伏行业真正辉煌的起点!

(来源:微信公众号“打板战线”)

{引言}光伏2021:新一轮大洗牌必将来临

疯狂扩产,合纵连横,巨资跨界,以及激烈的“定价权”争夺背后,新的淘汰赛无可避免。

并非危言耸听!过往的一些产业历史证明:乐观的人越来越有钱,悲观的人越来越睿智——但是当所有的要素都翻转的时候,悲观的人站在了舞台中心,乐观的人走向了天台。

产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对风险的警惕乃至“未雨绸缪”,不可或缺。

当然,我们相信,包括曹仁贤、李振国、刘汉元、南存辉、沈浩平、高纪凡、瞿晓铧、朱共山、李仙德、蔡浩、杨建良、李贤义、王燕青、王一鸣等等一众历经跌宕与淬炼的光伏企业家们,早已是胸中有沟壑,“洞若观火”,各有筹谋。

“洗牌”,从来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希望产业和充分竞争产业的正常现象。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一些企业被淘汰,一些企业留下,一些企业乘势夯实竞争优势,甚至加速加速走向寡头;在商言商,冰火两重,冷暖自知。

以下几条关键观察,已成为当前业界共识——

一、产能绝对过剩,部分企业必将被“洗掉”。

二、供应链的“战争”开打,“扛不住”的企业将被无情淘汰。

三、经营分化明显,部分企业承受巨大转型风险和经营压力。

四、集中度加速提升,寡头趋势已成,“马太效应”强者恒强,未来的光伏没有弱者的空间。

五、巨量资本“跨界”光伏,国有资本加速跑马圈地,强烈冲击光伏固有利益分配与竞争格局。

六、产业正式进入“后上市时代”,不仅是产业的竞争,更是资本的竞争,能否登陆资本市场,深刻影响企业竞争力与生死存亡。

七、中国逆变器行业正面临第五次大洗牌。


光伏行业过去的20年可谓大起大落,经历了初期局部产业链,所谓的“两头在外”的大跃进发展,经历了海外市场对于光伏消费端政策的动荡,经历了他国外贸政策的打压,也经历了我国光伏产业扶持政策从不成熟到现在的成熟。

经过几轮暴风雨,我们看到的是未来没有补贴的光伏行业,随着度电成本持续降低,平价上网将成为常态。但很多朋友对光伏发电估计只停留在屋顶发电的印象,所以文章开始之前先跟大家科普一下光伏的历史!

从2004年开始说起,德国搞“高电价”政策鼓励建设光伏电站,欧洲其他国家,意大利,西班牙也相继出台光伏鼓励政策,海外光伏设备需求强劲,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明星光伏企业,包括大家熟悉的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

多晶硅价格从2003年40美元/kg,一路上涨,到2018年中达到顶点500美元/kg。不过这时候的光伏企业还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国内企业业务只是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中游,电池和组件环节。而上游的多晶硅料以及设备90%都是进口,而下游组件的90%都是面向海外市场出口,国内仅有零星政府订单。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两头在外”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海外的补贴退潮,需求减弱。仅仅两年时间,多晶硅价格就从2008年中的最高价500美元,跌落回2010年4月的40了美元/kg。

2009-2010年,欧洲补贴力度消减预期前,爆发一段时间抢装潮,2011年初,多晶硅价格恢复到了100美元/kg。

但没想到的是,2011年随后的时间里,欧洲补贴政策退出,欧美对于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直接导致全行业的雪崩。一年时间,多晶硅价格就跌落到30美元/kg。前面提到的无锡尚德和江苏赛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遭遇重创。

2013年开始,日本出台力度空前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中欧光伏贸易纠纷也通过承诺机制得以解决。我国在2013年也及时的出台了《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政策,正式实行三类资源区光伏上网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度电补贴。

也就是从2013年开始,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光伏内需被激发,光伏装机量开启了快速增长的5年。但是这种固定标杆电价的制度太僵化了,有个重大的缺陷就是,补贴上限变得非常不可控制,当时骗补现象非常普遍!

2018年政府终于意识到了,补贴失控这个严重的问题,发布了531政策,给当时热火朝天的光伏行业泼了一盆冷水。叫停了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建设,分布式光伏只安排了10GW。这意味着政策直接打压了需求,光伏进入急冻期。

到了2019年,政府也意识到刹车踩的急了些,出台了“218”新政。这次改革是财政部提前下达补贴规模,发改委定补贴上限,企业竞价上网价格。

今年2020年,基本延续了2019年的竞价制度,不过补贴额度,从30亿下降到了15亿。虽然光伏补贴逐年减少,但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落后产能已经逐渐出清。

经过洗牌后的光伏上下游产业链的集中度也大幅提高,“剩者为王”的光伏领军者,未来也会更加坦然面对没有补贴的现实。0补贴倒逼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降本增效,光伏平价上网的条件已经日趋成熟。

而2021年是“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开始落地的第一年。中国首先提出后,日本韩国也相继提出,大概率美国重返《巴黎协议》后也会跟进。同时,光伏已经写入十四五规划,2021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明年地方光伏政策落地预期强烈!

刚刚结束的2021年中央经济会议8条目标,新能源光伏位列第八!2021年更是光伏平价发电的元年。总体来说光伏上有政策加持,中有技术支撑,下有市场需求,所以2021年,才是光伏行业真正辉煌的起点。

过去,在各种文件和报告中,光伏是替代传统能源最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还只是一个问号或者说是一句口号。但伴随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现在各种文件和报告中,光伏发电替代传统能源发电已经是能不能在2050年达到30%的问题了。

国际权威机构的判断是:“可再生能源将迅速增加,到2050年,将占全球电力结构比例85%。其中太阳能光伏将占全球电力结构比例的三分之一”。

国内权威报告的结论是:“2050年,光伏发电将成为中国的第一大电源,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50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59%,全年发电量约为6万亿千瓦时,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39%”。

2019年,全球光伏发电占全部发电的比例仅仅是3%,中国光伏装机仅仅是2亿千瓦。它意味着,中国优秀光伏企业的未来30年,拥有十倍乃至几十倍的市场增长空间!

具体来说,2021年的新能源和光伏的装机量,会达到170G瓦,相比2020年125G瓦的提升非常明显。特别是疫情,部分应该在2020年就落地的产能推迟到明年,国内的“十四五”规划也会对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提出更高目标。

平价后的光伏是长景气的黄金赛道,它根本已经不是什么周期股,光伏的电价下降才刚刚开始,因为光伏背后还涉及到半导体及芯片,光纤光缆、玻璃、动力电池等诸多领域,未来受半导体摩尔定律的继续推动,光伏的成本还会源源不断地下降,直至到煤电成本的10分之1,可以想象谁掌握了这种低成本、又可以无限获取的清洁能源,谁就将掌握未来全球能源话语权!

而光伏主产业链从上至下可分为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及电站等环节。

硅料环节:短期新增供给有限,2020 下半年到 2021 年有望维持供需整体偏紧的状态;后续国内多晶硅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扩产浪潮,进口替代以及国内落后产能的替代将持续演绎。

硅片环节:随着参与者的增加以及单晶硅片产能的大幅扩张,主要设备企业受益;后续单晶硅片供需渐趋宽松,隆基的竞争优势依然明显;随着光伏装机规模的增加,主要耗材金刚线和碳基复合材料的需求都有望持续增长,且竞争格局较好。

组件环节:组件竞争门槛可能提高,头部企业有望形成品牌和成本优势, 未来头部企业的市占份额将持续较快提升。光伏玻璃和胶膜竞争格局较好,未来受益于光伏需求持续增长,且玻璃环节受益于双面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升。

逆变器&支架:主要逆变器企业加快抢占毛利率水平明显更高的海外市场,未来趋势有望延续;国内跟踪支架龙头加速扩产,有望扩大市占份额。

那么光伏行业产业链里面有哪些好的优质品种呢?

1.多晶硅

隆基股份: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专注单晶太阳能发电解决方案。在行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是单晶硅棒,硅片,电池和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近几年的业绩增长非常不错,未来的增长也非常的好,是绝对的龙头。

中环股份:单晶硅第二龙头,以单晶硅为起点覆盖光伏产业链。包括太阳能硅片,电池片,模组,集中式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公司太阳能高效单晶硅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晶澳科技:包括硅棒,硅锭,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电站运营在内的全产业链链条,成为光伏行业产业链标志,结构布局协同的龙头之一。

2.玻璃

亚马顿:太阳能光伏减反玻璃龙头,全区唯一一家物理化钢化技术规模化生产超薄双玻璃组件的企业,并开始自建光伏电站。

福莱特:主要业务是国内先进的玻璃制造企业,年产能90万吨,主要是光伏玻璃。

3.电池片及组件

通威股份:合肥太阳能17年电池产能,产量全球领先。创造了全球电池片行业60%以上的利润,占有率非常高。

福斯特:光伏封装材料EVA胶膜和PO胶膜的龙头,主要产品是光伏封装胶膜和背板是太阳能电池组件关键封装材料。

爱康科技:全球太阳能电池铝边框龙头,连续十年占全球市场份额首位。

4.逆变器

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仍占据主要地位,储能或成为新亮点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心脏,其主要功能是将电池组件产生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并入电网或供负载使用,属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阳光电源 、锦浪科技 稳居出口前三位列 2019 年出口逆变器企业前三名。

5.光伏组件

晶盛机电:公司是国内技术领先的晶体硅生长设备供应商,自设立以来专注于拥有自主品牌的晶体硅生长设备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全自动单晶硅生长炉和多晶硅铸锭炉主要用于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所需的单晶硅棒,多晶硅锭。

捷佳伟创:国内领先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供应商,主要产品是管式PECVD,罐式高温扩散炉,单多晶制绒设备。

北方华创:泛半导体领域的刻蚀机,PVD,CVD扩散炉等,广泛应用于光伏,半导体。

全部讨论

2021-05-27 20:41

这篇文章比较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