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太子”炮轰亲爹,千亿巨头血崩?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天市场发生了3件事儿,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 女同事兴奋了[围观]-------

昨天券商的暴涨,使得今早一上班,我的女同事都来问我说[围观]:昨天券商为什么涨了啊?今天会咋样?[斜眼]

我:我不知道啊,不知道为啥起飞,今天怎么走,没法预测[捂脸]

她:那......我等再涨了就卖。

我:好,等你卖的时候告诉我一声,我去买,哈哈(开个玩笑[笑哭]


--第二 雪球有人举报小V好像割韭菜---

另外就是雪球上有人举报说一位6w多粉丝的 小V@梁思禺 割韭菜,给粉丝8000元一个位置,在公众号可以跟着吃肉,也不知道最后会如何发酵?[想一下]

这位小V也是吐槽自己写了好多年的各种论坛和APP,可能写不动了,也想赚快钱了,或者真的急需钱了。

大家反正擦亮眼睛吧,投资还是靠自己分析比较靠谱,人家割不割韭菜不好说,但靠抄作业能抄到暴富的肯定不多。

------第三 父子反目,双汇大跌-------

关于这件事,我只挑重点说:父子怎么打,我作为想买股票的人其实就是吃瓜心态,老百姓是不是继续吃双汇才是我更加关注的重点。我又问了一般身边的同事,他们的反馈是不喜欢吃这种瓜,更关注娱乐明星,比如凡凡进去了、霍尊渣男啦。。。。。。但他们还会买双汇,因为听起来总觉得金锣、梅林等品牌没有双汇“正经”[大笑][大笑]

关于$双汇发展(SZ000895)$ 投资思路可参考我上一篇文章(戳下面文字即可查看)

双汇发展,如何发展?

这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最近在整理思路,到底自己的投资范围应该是在哪里?

忽然想起了喜马拉雅李录先生所讲的,能力圈最重要的是边界

瞬间感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一句话,说到了核心

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既是跳高冠军又是乒乓球冠军,有所长必然有所短

自己的研究范围是越应该聚焦在二级市场,还是聚焦在基金市场,还是聚焦在实体创业?

其实综合分析下来,没有一个市场是好做的,但实体创业的难度其实真的比前两者要低,最起码自身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

股票市场肯定是比基金市场难度要大的,有的人在这个市场里专做打新股,有的人专做可转债@饕餮海 ,有的人专做银行股@ice_招行谷子地 @邢台草帽 @银行ETF 有的人聚焦于ETF@银行螺丝钉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赚钱的方法和方式,而且这都是经过长年累月跑出来的有结果的人。

当然也有个人投资者转变成了全职投资者,甚至直接成了私募经理,或者由一个非金融的工作者变成了全职投资人@洛阳小散户 @villike @邢台草帽 等,他们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非投行非金融人也能通过一个人实现相对的微财务自由。

有的时候人生之路,选择的确大于努力。

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该如何选择呢?

我深知在二级市场分析一家公司,看准一家好公司、从买入到盈利得有多难,严格意义上我觉得都没几个人能做对。

研究了@否极泰董宝珍 的几本书,看了他对于白酒的研究,2013年,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白酒的情况下,在外有塑化剂、三公限酒令等众多利空消息下,他竟然凭借团队的社会调查和自己的走访调查取得了一个很确定的答案,然后自己判断茅台没问题,全仓单吊甚至加杠杆买茅台,这中间的经历我反复琢磨,我发现这根本对于一个像我一样边上班边炒股的投资人来说,根本是无法模仿和实现的,自己没有那个思路,也没有那个时间,更没有那个团队。那自己凭借什么可以在这个二级股票市场存活呢?

可能普通人调研公司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情,李录的调查方法更是神奇,他会和要调查公司的员工,各种员工聊,保安聊、保洁聊、普工岗位聊、董事长聊,从而全面的去了解一家公司,可是如果是投资的是一家巨形集团,你去了解分公司也不能由小推大啊?这里面真的是牵涉到很多专业的事情和团队的协作等问题。

今天收到了@雪球 运营小伙伴寄来的8月份的内参,很是感谢。

内参第一篇的专访只读到了一般,因为下午要上班,所以没来得及看完,但开头我看到了一个中国数一数二的名校的物理学博士转战做了公募基金经历,当经理的第一年就有87% 左右的收益,第二年直接翻倍了还多,瞬间觉得很牛,可是最后的一段话,也让我陷入了沉思,他认为长期来看,投资一家企业,pe会被拉平,所以投资一家企业的收益就是伴随企业的成长的收益。

可我的认知却告诉我,股市的钱,价值投资大部分赚的是pe的钱,是人性的钱,企业的成长的钱真的不好赚。

到这里,我好想找到了答案:企业分析相对来说好学,波特五力、杜邦分析、swot分析等但企业未来发展预测难学,甚至我认为企业未来发展不用学,也根本学不会,甚至也不用预测,因为根本预测不准,而投资中最难的是人性管理,如果能搞定人性管理,那么离赚钱应该是很近的。

在经过反复的一些投资老师的对比和实践经验后,觉得3个行业比较适合深究,也比较容易出牛股,加深演技度,安全边际可能会对自己来说,更高一些。

一:消费行业。消费行业历来出大牛股,经济周期对其影响波动小,需求也比较稳定,而在消费领域,随着80 90 00后观看媒体渠道的多元化和实践的更加碎片化来说,消费行业的品牌在百姓心中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老的品牌会更占优势一些,因为推广新的品牌的成本是在是比以前高太多了。所以聚焦在大消费领域中的细分行业,只关注龙头股。

二:金融行业。金融行业是一个永续行行业,只要国运还在,国家还继续发展,那么金融是必然发展的,在8位数资产之前,投资范围只在A股,不碰港股和美股。那么相对来说,就是银行和券商、保险,考虑到保险的报表和财务分析是在是过于困难,各种假设和概率的预判让我觉得实在是无法统计的事情,所以果断放弃保险行业,重点研究银行,券商空余时间了再看,核心是:不懂不做。哪怕平安跌倒了1元,我不懂不做,不懂不碰。

三:医药行业。我会趋向于买指数ETF,对于个人来说,这个行业的判断太困难了,简直堪比个人造飞机。

四:科技互联网行业。我会趋向于买指数ETF,知道是未来发展方向,但不懂不做,而且是真的很难懂,行业护城河太低,很容易被行业外或新技术给颠覆,十年积累,一招破防,这个行业的内卷残酷程度是外面人很难想象到的。

五:地产行业。这个行业这两天初次接触分析,昨晚看到了@邱国鹭 先生所讲,当时是在2015年的时节上,他认为中国想要避免中等国家陷阱,将来其实还有8-10年的时间来发展房地产,而且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来看,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中国经济的低增长高通胀模式的发展,未来的8-10年,其实地产还是有发展的,而且城镇化也是必然的归宿,因为出口如果不是叠加这次疫情的话,平日里的贸易顺差可能没有前半年那么大,其次因为疫情影响,百姓收入的降低,很多人的工作停滞、收入停滞,甚至很多80 90 00后的居民杠杆率还一直降不下来,消费拉动的也很慢,所以三驾马车其实只剩下了投资这一架马车,而在这一架马车中,房地产投资又是其中不可获取的重要力量。虽然国家一再打压和限制地产,调控地产,但你发现打压调控以来,总体地产还是增长的,房价还是上涨的,为什么?因为地产有其背后自己的经济运行规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催化它发展,纵然ZF会调控,但无法阻挡它自然发展的规律。就像几年前的国家补贴创业创新,大搞双创,支持大学生创业贷款等,现在看,过度的补贴其实对于行业发展来说,也不一定是好事,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调控终归不能调控一辈子,一些行业和企业终归还是要放归于本源。就像猛虎终归还是要回森林的

------简单科普 三驾马车-----------

GDP来衡量一国经济总量、也来比较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来比较国家与国家之间哪个更富裕,更有财富。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个类比既形象又抽象,让人感觉云里雾里。今天大概和各位来分享一下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吧

在经济学中,GDP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直白说就是一个国家一定时间生产的全部商品的价值,这个计算起来非常复杂。我生产一张桌子,你生产了一张椅子,桌椅不能相加,虽然都有定价,但按照定价相加也不科学,因为销售时有可能会打折。另外生产出的商品,并不是售价100,企业就创造了100的价值,里面可能包含了80的原材料成本,加加减减很麻烦。于是有人琢磨了一种简单的方法,直接把终端消费叠加在一起,这样可以省略中间环节的加加减减,出错的几率也就低了。因此只要搞清楚所有终端消费品的去向(中间产品不算),就可以计算出GDP了。

商品的去向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居民被本地居民消费了,另一类是被外地居民消费了,最后一类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了。本地居民消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外地居民消费,就是出口而扩大在生产呢,实际就是投资

消费和出口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再赘述,可能有很多人对投资的理解有偏差,我这里举例说明一下什么是投资。我们买卖股票也算是投资,但并不是三驾马车中的投资,这里的投资主要指投资实业。比如建个工厂、铺个高速公路之类,需要买设备,需要买机械,需要买建材等等,虽然目的是为了赚钱,但实际上也消耗了商品。

所以GDP=消费+出口+投资,因此消费、出口和投资的增长,可以带动GDP增长,也就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本文部分图片和文字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泸州老窖 [笑哭]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由此导致的投资盈亏和 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后果自负。[害羞]

#雪球ETF星推官#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达人秀 @大消费滚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