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高端战的尽头是折叠?第六大玩家入场,苹果成唯一缺席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又一家头部手机品牌进入折叠屏手机赛道。

4月11日晚,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vivo X Fold发布,售价8999元起。

随着vivo推出折叠屏手机,头部手机品牌仅剩苹果暂未推出折叠屏手机。业内人士分析称,安卓厂商在高端手机市场面临着巨大压力,折叠屏手机将助力国产手机品牌开拓高端手机市场。

01

全球首款双屏幕指纹折叠屏手机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vivo X Fold采用高通骁龙4nm工艺定制旗舰芯片8 Gen1 SPU,搭载8英寸超感折叠巨幕内屏和6.53英寸曲面外屏、蔡司光学镜头,并配备4600mAh电池和66W双电芯闪充,是行业首款搭载50W无线闪充的折叠手机,同时支持10W反向快充。

vivo X Fold还是全球首款3D超声双屏幕指纹的折叠屏手机。此前的2018年,vivo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屏幕指纹识别的手机,如今vivo再次将双屏幕指纹技术引入折叠屏手机。

在折叠屏手机的最大痛点铰链部分,vivo X Fold采用了航天级浮翼式铰链,拥有行业最小的2.3mm弯折半径(左右折)。vivo方面称,经莱茵测试,vivo X Fold在经受30万次弯折测试后,折痕依旧控制得很好。

据消息人士透露,vivo X Fold折叠屏手机所采用的铰链供应商为苹果供应链厂商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这款铰链仅硬件成本就超过1200元。

从定位来看,vivo X Fold瞄准高端商务人士,可实现悬停视频、悬停阅读/输入等,帮助提升商务人士视频会议场景使用感受,也可实现应用分屏、应用分身、分屏小窗同时启动/切换/协作,另外其还和六家金融APP进行深度合作,可助力用户股票交易、金融投资场景下的信息获取、交流、操作等行为。

vivo X Fold有晴山蓝和梧桐灰两种配色,价格方面,vivo X Fold12GB+256GB版本8999元,12GB+512GB版本9999元。

除此之外,vivo还连发了两款旗舰——首款平板和商务大屏Note。

vivo介绍称,vivo X Fold还和东方财富同花顺、富途牛牛等6家金融APP进行深度合作,用户不仅可以一屏多览、边聊边交易,还能实现专业的画线功能。

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2021年vivo出货量在全球手机市场排名第五,在中国手机市场排名第一。

vivo Pad方面,搭载了OriginOS HD系统,可实现一碰互传、全能随身笔记、孩子教育关怀等功能场景。

在外观上,平板配备的是11英寸的无孔全面屏,支持人脸解锁、120Hz刷新率、HDR10+、杜比视界等,后置1300万+800万像素双摄。

配置上,骁龙870处理器安排上了,还支持44W快充。

至于价格,主要在2499元和2999元两个档位之间,也就不免让人感叹:安卓平板现在也要内卷了。

02

苹果成唯一缺席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出折叠屏手机的进程上,vivo并不算早,早在两三年前,三星、华为便率先引领行业推出了折叠屏手机,之后小米、OPPO、荣耀等企业也纷纷发布了各自的折叠屏产品,vivo算是最后一个推出折叠屏手机的国内主流手机企业。

对此,vivo产品副总裁黄韬在昨晚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其实早在四年前,vivo便开始研究折叠屏技术,四年间,vivo也焦虑过,想着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先上市赚一波热度,再逐步迭代,但最终考虑到大多数折叠屏用户的上一部手机可能都是旗舰机,换到折叠屏手机,vivo要保证他们的体验不打折扣,不能为了折叠牺牲用户其他的基本体验,比如屏幕指纹、无线闪充、拍照等,但这些在直板旗舰上属于标配的东西,在折叠屏上,却一个个都是老大难。

“我们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和代价,也要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这一次,我们确实晚了一点,但体验真的好了很多。”黄韬说。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20年2月,vivo就曾向WIPO(世界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题为“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此后,有关vivo折叠屏的传闻,每隔几月就会冒出一次,比如vivo 公开“折叠电子设备”专利,申请“NEX FOLD”、“NEX SLIDE”、“NEX ROLL”商标等,但最终这些传言都不了了之。

截至目前,全球主流手机厂家中,仅苹果公司仍未推出折叠屏手机产品。近日,有消息称,苹果正在研发可折叠iPhone和iPad,最快2025年会上市。

03

是谁在用折叠屏?

尽管各家厂商对折叠屏热情高涨,但目前,在手机市场大盘中,折叠屏手机占比仍然微不足道。

根据IDC数据,去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为710万部,在全球智能手机中仅占约0.5%的份额,而中国市场的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为150万部,占中国市场智能手机约为0.4%的市场份额。

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份额(按出货量)   来源:申万宏源

从折叠屏手机的现有用户画像来看,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把他们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对价格不敏感的科技尝鲜者,对他们来说手机的实用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鲜感和科技体验引领者的标签,他们也是第一代折叠屏手机的主要用户。

某位Galaxy Fold的用户在接受采访时说:“展开屏幕那一瞬间的心动,让我觉得买就对了。”不过这位年轻的受访者也表示,他不会选择折叠屏作为自己的主力机,“对比直板旗舰,折叠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种则是因为真实的需求选择购买,对他们来说折叠屏手机最核心的使用场景分别是办公、文字阅读和中短视频。因此,显示效果(分辨率、亮度、色域)、铰链手感(关系到悬停和办公)、屏幕比例和软件适配(便携的多任务分屏体验),是他们选择一款折叠屏手机的重要关注点。

不难看出,第二种消费者才是撑起折叠屏手机市场规模的人。而让他们感到犹豫或者说是不满的点在于,产品的成熟度和可靠性不高。比如折痕、异响、续航、使用寿命、维护成本……客观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只是有部分消费者对形态的满意,压倒了这些不满。

要让更多潜在用户愿意去购买和使用折叠屏手机,这些问题就无法逃避。这或许也是在四年前就开始预研折叠屏产品的vivo,直到现在才推出第一款折叠屏手机X Fold的原因——好饭从来不怕晚。

折叠屏手机自问世以来,始终处于需要消费者抢购甚至加价购买的状态,无论是华为、三星前两年陆续推出的折叠屏手机,还是去年年底至今以来其他品牌推出的折叠屏手机,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近日,有手机行业人士透露,某品牌折叠屏手机刚上市2个月,其出货量已经接近该手机原计划全生命周期出货量的两倍。

另外,4月11日,记者在深圳市某中心区大型商业中心了解到,目前部分折叠屏手机仍需加价购买,消费者每部加价1000元左右方可购买现货,同时部分折叠屏手机仍需通过网上预约抢购或者通过线下预约排队等待新机,等待时间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两个月。

集微咨询最新研究显示,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到800万部,预计2022年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可能翻倍增长,超过1800万部。申万宏源预计,到2025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有突破5000万台,为2021年的7倍。

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折叠屏手机需求旺盛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消费者对折叠屏手机有了更多认知,一部分人更愿意去体验行业创新产品和技术;第二,折叠屏手机价格已大幅下降至万元以内,其价格为更多人所接受;第三,疫情影响下,人们工作所需的线上会议、多屏协同等场景增多,同时因疫情防控所需的各种码增多,折叠屏手机能够更方便地满足了这些场景需求;第四,目前,折叠屏手机技术相对更成熟,用户体验较前两年有大幅提升。

04

产能上量,部分折叠屏手机开始降价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近日从产业链了解到,从4月份开始,折叠屏手机产能有所提升,此前行业供应紧张的局面开始有所缓解。

“我们以前都不开放员工内购,现在都可以员工内购了,供应量上来了一点。”近日,有手机企业员工向记者透露。

另外,记者走访深圳部分商圈了解到,此前需要加价2000元/部左右购买的折叠屏手机,目前大约仅需要加价1000元左右,同时现在消费者预约排队购买折叠屏手机等待的时间更短,此前大概需要1-2个月甚至更长,现在最快仅需半个月。

记者注意到,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去年12月刚上市的OPPO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目前已有现货,不需要预约,而此前一直处于需要抢购的状态,同于去年12月推出的华为首款纵向折叠屏手机P50宝盒目前各线上线下渠道也都有现货,华为此前发布的多款折叠屏手机包括Mate X2典藏版目前也都有现货,但这些手机都没有降价。

“目前华为的产品比较保值。”有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不过,三星、小米旗下部分折叠屏手机近日已启动大幅降价。其中小米于去年3月底发布的首款折叠屏手机MIX FOLD 512G版本当时开售价10999元/部,现在约售价8000元/部,而256G版本则由开售时的8999元/部降至目前的6999元/部。

此外,三星于去年9月份推出的Galaxy Z Fold3系列折叠屏手机,目前售价未降低,但购买一部Galaxy Z Fold3最新附赠一块2000多元的智能手表,相当于每部降价2000多元。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各手机厂家普遍不寄望通过折叠屏手机提高出货量,而是更期待通过折叠屏手机帮助公司更好地冲击高端手机市场。

05

出货增长,供应链受益

Canalys发布报告称,安卓厂商在高端手机市场面临着巨大压力,2021年800美元以上的安卓智能手机出货量比2019年下降了18%,同一价位段,苹果同期却增长了68%。安卓厂商必须在差异化的硬件和用户体验上加大投资,以继续吸引和留存高端手机用户。

湘财证券分析称,由于折叠屏手机技术含量高、升级幅度大,售价高,有望成为高端机的主流机种,因此,折叠屏手机承载了安卓机厂商抗衡苹果手机的希望。

太平洋证券认为,折叠屏手机或已被安卓品牌视为抢占高端市场份额的倚仗之一。随着产业链新增环节工艺技术的不断稳定,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以及整机价格的下降,折叠机出货量的确在快速成长,据Omdia统计,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达900万部,同比增长309%,尤其是去年下半年,销量更是高达800万部。长期来看,折叠屏的成长将为部分产业链带来明确的增量机会。

国信证券称,折叠屏手机将成为安卓阵营推升产品定价区间、推动品牌高端化的重要抓手。在折叠屏新机频发的催化下,继续推荐精研科技科森科技长信科技等产业链相关公司。

中信证券分析称,三星、华为、小米等将持续迭代折叠屏手机,预计2022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有望达1500万部,同比翻倍。建议关注屏幕领域京东方ATCL科技深天马维信诺等,保护盖板领域长信科技等,铰链领域长盈精密等。

维信诺在互动平台称,公司折叠屏幕产品已供货头部品牌客户。

来源:互动易

TCL科技称,公司t4产线深度布局折叠屏、屏下摄像头等差异化高端技术,产品竞争力及客户结构持续改善。

来源:互动易

信维通信称,公司看好折叠屏手机的发展,可为其提供MIM(金属注射成形)、天线、无线充电等产品。MIM零件是折叠屏转轴的关键零件,公司重视并看好该业务的发展,已经为国内知名手机厂商供应折叠屏转轴的MIM部件。

精研科技表示,目前公司具备折叠屏手机转轴件(铰链)的研发和量产能力,且已在为部分主要客户进行折叠屏手机转轴件的开发、试样、生产,并在积极向转轴组件方向拓展。

06

离“主力机时代”还早

从形态来看,当前折叠屏手机主要分为横折内折、横折外折和竖折(内折)几种。

目前,市面上多数机型采用内折方案,这种形态能够更好地保护屏幕,但折叠后曲率半径小,折痕较为明显。

而外折形态产品,以Mate X为例子,屏幕折痕较浅,但由于屏幕暴露在外易受损。

相对来说,竖折(内折)折叠屏手机更便携,更广泛适用于大多数用户场景,Galaxy Z Filp和P50 Pocket是这类机型的典型代表。

尽管厂商们各出奇招,但历经数年的市场争夺后,折叠屏手机仍未能站稳脚跟。

尽管各机构对折叠屏幕手机2021年的出货量预测不同,但无论以哪个数字测算,折叠屏手机在智能手机中的占比都极小。

以IDC数据,去年折叠屏手机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仅约0.5%的份额,占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市场约为0.4%的市场份额。

来自一线的数据也与此吻合。

“上个月我的店总销量是1200台,小米、华为、三星3个品牌的折叠屏手机加起来总共卖了不到30台,占比不到3%。”手机渠道商江利介绍说。

在TMT独立分析师付亮看来,折叠屏不是走量的机型。“每个手机厂商一年都要推数十款机型,折叠屏在其中对其整体构成没有太大影响。手机厂商通过折叠屏手机做技术储备,一旦市场上有变动,也不至于措手不及。”

这也说明,无论从全球还是国内来看,折叠屏手机的需求远远不够。

多家分析机构预测,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在今年仍将大幅增长。群智咨询预计,2022年全球可折叠智能手机出货规模约达1440万部;Counterpoint Research给出的预计数据则达到1830万台。

在2022世界移动大会上,荣耀CEO赵明称,普通手机和折叠屏手机都会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2022年折叠屏手机市场可以增长10倍,这将是一个新的增长领域,荣耀必须为未来投资。

尽管如此,多位受访者对折叠屏手机的态度却比较悲观。“目前来看,使用折叠屏手机的就是高端商务人士,整个群体比较小,很难有突破。”付亮说。

小米区域经理苏旭认为,因为厂家抢占时间点,第一代产品很多细节没法做到完美。“在公司内部论坛上,大家都认为肯定会有MIX FOLD第2代产品,迭代几代才可能成熟。不过,它始终是一个高端机,成为街机的可能性很小。”

毕竟虽然产业链正趋于成熟,技术实现突破,但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仍未有很好的改善。

以铰链为例,其设计需要考虑折叠屏相关的连接、走线、散热等上百个精密元件。生产工艺和组装难度大,价值量高,涉及MIM(金属注射成型)、液态金属等多种工艺。

目前多数品牌选择自研设计,组装和代工环节主要由韩厂和台产完成。如OPPO Find N铰链包含136个零件,荣耀Magic V铰链包含213个零件。

申万宏源的报告指出,OPPO Find N单个成本达到800元,vivo X Fold因添加了航天材料,成本预计超1200元。

且折叠屏的良品率还有待提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苹果迟迟没有推出折叠屏手机,是因为苹果在等待折叠屏良品率的提升。

此前有消息人士爆料称,苹果要求供应商提供可折叠屏样品,并且有个极其苛刻的要求:屏幕折叠次数要满足100万次不损坏。

“2025年,华为、三星的折叠屏手机已经非常成熟了,苹果也不擅长做折叠屏。”

折叠屏一战,能否成为国产安卓机在高端市场的翻身仗,时间会给出答案。

来源:综合自e公司、中国证券报、吴晓波频道、全天候科技、量子位

$歌尔股份(SZ002241)$    $京东方A(SZ000725)$    $TCL科技(SZ000100)$   

科技ETF(515000)2021年终重磅调仓概要】

科技ETF(515000)2021年度第二次调仓于12月13日正式生效,本次调仓纳入13只成份股。

最亮眼的新成员当属国产芯片“一哥”——4000亿科创板巨头中芯国际!新纳入的科创板成份股共4只,分别为中芯国际晶晨股份金山办公龙腾光电,至此科技ETF(515000)覆盖科创板成份股数量增至5只,科创属性持续增强,进一步提升了指数的代表性与丰富度。此次13只新纳入成份股平均市值超1000亿元,剔除成份股平均市值为378亿元,进一步优化科技ETF(515000)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代表性。

至此,中证科技龙头指数完成大换血,成份股维持50只不变,根据上交所最新披露PCF清单,新纳入的13只成份股合计权重估算超过11%。

【个股选不准?ETF是更好的工具!】

科技主题未来确定性较强,但个股不确定性较大,投资某一家科技股风险很大,大家不妨通过持有一篮子股票来有效分散风险。

科技ETF(515000)及其联接基金(A份额代码007873/C份额代码007874)作为A股科技行情风向标,跟踪的指数是中证科技龙头指数(931087.CSI),该指数由沪深两市中电子、计算机、通信、生物科技四大科技领域中规模大、市占率高、成长能力强、研发投入多的前50只龙头科技公司股票组成,以反映沪深两市科技行业内龙头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集中代表了A股科技核心资产

习惯场内交易的投资者,直接在交易软件输入515000即可买入,每手仅需170元左右,免去卖出股票收取千分之一的高额印花税,投资更高效。无场内证券账户的投资者可在网上代销平台7*24申赎科技ETF(515000)联接基金的A类份额和C类份额,最低10元即可买入,便捷高效。

重点提示:左持科技,右持医疗,A股行情双龙头;守正银行,出奇券商,金融作战胜负手;拳打波动,脚踢回撤,调整防御靠债基!

科技ETF(515000)/ 医疗ETF(512170)/ 券商ETF(512000)/ 银行ETF(512800)/电子ETF(515260)/ 化工ETF(516020)/ 食品ETF(515710)/ 智能制造ETF(516800)/ 金科ETF(159851)/ 消费龙头LOF(501090)/ ESG基金LOF(501086) A股龙头争霸

科技ETF联接A(007873)/ 券商ETF联接A(006098)/医疗ETF联接A(162412)低费率人气长线定投工具

科技ETF联接C(007874)/ 券商ETF联接C(007531)/医疗ETF联接C(012323)持有7日享零交易费率短线交易工具

银行ETF联接A(240019)低费率人气长线定投工具 / 银行ETF联接C(006697)持有30日享零交易费率短线交易工具

丨医疗ETF(512170)14亿人健康刚需 !一键投资50只医疗龙头股!

丨电子ETF(515260)中国芯,电子造!上交所首只电子ETF,一键投资50只电子龙头股!

丨智能制造ETF(516800)助力碳中和,新工业龙头!国内首只智能制造ETF,一指揽尽中国“智”造新龙头!

丨化工ETF(516020)造化有神工,扶摇趁东风!国内首批化工ETF,荟聚化工行业龙头企业

丨金融科技ETF(159851)金融卓越力量,科技革命势力!国内首只金融科技ETF,不止于数字货币

丨食品ETF(515710)14亿人吃喝大生意,舌尖上的ETF!国内首只食品ETF,一基打包食品饮料龙头股!

丨ESG基金LOF(501086)精准把握碳中和“基”遇!国内首只MSCI增强型ESG基金,紧跟碳中和大势!

消费龙头LOF(501090)消费复苏,指选龙头!一基投资50只消费龙头A股

丨五星长牛债基华宝宝康债A(240003),连续7年正收益 / 短债超新星华宝中短债A(006947)。专攻债券,不投股票。

丨短期安营扎“债”认准C,华宝宝康债C(007964)/ 华宝中短债C(006948),免申购费+赎回费(7天/30天以上),进出更自如!

风险提示:科技ETF(515000)被动跟踪中证科技龙头指数(931087.CSI),中证科技龙头指数发布于2019年3月20日,其基日为2012年6月29日,该指数的历史业绩是根据该指数目前的成份股结构模拟回测而来。其指数成份股可能会发生变化,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货币基金投资不等同于银行存款,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