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农业系列(四)之 为什么农业上市公司造假、舞弊多发?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4喜欢:23

聊农业系列(四)之

为什么农业上市公司造假、舞弊多发?为什么农产品常被炒作?

最近农业股涨势凶猛,疫情以来国家也多有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稳就业,重农业,应该是疫情后的核心线路。但是农业股也需要有鉴别,这次来聊聊农业类为什么容易暴雷,为什么容易被炒作。

其中炒农类问题是因为身边的几个朋友最近提了小白问题:听说这几年养猪很赚钱,我准备今年养猪了...我准备种点紫薯。好几个都是其他行业的,他们的问题我其实很费解,完全不懂为何敢动手干?只因为听说很赚钱。

鉴于最近几年几乎跑遍了三晋地区的所有农业公司,这篇文章不特指任何公司,举的例子除已发生的A股公众公司,以及公开的新闻为网络所搜集外,其余均为个人之见解,不要对号入座,如有类似纯属巧合。

闲话一堆,来正题。

(一)为什么农业企业如此热衷于造假呢?

农业企业为何如此热衷于造假呢?这也是由这类企业的经营属性决定的。相比工业企业和服务性企业而言,农业企业发展增速慢,易波动,利润率也不高,企业如果要符合A股上市标准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在资本市场融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受到利益的驱使,很多农业企业就有动机造假包装,以便进入资本市场圈钱。农业企业的天然属性给这些企业提供了造假的便利,也使得这些企业的造假不容易被发现。

以下根据个人调研总结及感悟,

除了A股的造假成本太低外,农业企业造假防不胜防还有其他特殊原因:

1、农业企业经营的特殊性

农业企业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基础建设、原料采购和销售,主要涉及的是农民个人和小型农民合作组织,为造假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类企业交易对象极其分散,而且交易手段存在大量现金支付,难以留下交易凭证。另外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终端分散、现金交易,让核查真实性变得特别困难。

终端分散,主要指农产品加工企业。

通常的工商业企业,其上游是其他公司、下游也是其他公司,相互之间的业务支付都是通过银行转账,只要在银行一查,基本交易线索就出来了。

但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上游多数是小农户,企业可能拎着一兜子现金去采购,带着一兜子苹果回来。这种交易在银行系统、物流系统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交易到底发生没发生,价格、金额、数量是多少,总不能去把成千上万的农户挨个问一遍(当然这也是个方法)。

终端分散、现金交易,让核查真实性变得特别困难,造假者就更容易躲过去。

2、税收优惠

农业类企业享受许多税收优惠,使虚增收入和利润的税务成本非常低。

国家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实施了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农业的税率很低甚至个别领域完全免税,这会极大降低造假的成本。

打个比方,造假企业如果虚构一笔100块买入、200块卖出的业务,这里面就有100元的销售增值额,正常情况下需要征收100*17%=17元的增值税。除此之外,剩下的净利润(例如10块钱)还需要交25%的所得税,2块5,这个企业总共会有接近20%的销售额都用来交税了。如果一家企业每年虚构1亿元的销售收入,就需要拿出接近1000万元来交税,这些税款是无论如何都逃不掉的。为了造假,企业必须连续好几年掏出几千万现金交税,这不是个小数字,造假者不得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

但是在农业行业,由于流转税和所得税都有很多优惠,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可能虚构一亿元的销售收入,企业连一分钱的税也不用交,造假者就会使劲往大了造,反正也不怎么花钱。

3、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乃属于天灾人祸中的天灾,是为不可控因素,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非系统风险中的偶然风险,这个是为农业上市公司造假提供契机的保证。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农业企业由于持续的造假,无法支持高增长的幻象,因此往往会借助于自然灾害来“洗个大澡”[插图],利用严重的自然灾害为说法,对造成的“损失”大幅计提跌价准备和减值准备,企图把原先虚增的资产坐实。

绿大地一案就是公司借云南百年一遇的旱灾,谎称公司的苗木存货大量损失;蓝田股份当年发布公告称因为洪水的原因,库存的甲鱼全部被冲走了;而草原兴发造假案则是以2004~2005年爆发的禽流感为借口,虚构向养殖户赔款3.39亿元。还有就是那个扇贝都去哪里了的獐子岛,因为一个“冷水团事件”就想洗白。

我们不得不感慨地说,老天爷真的好配合这些造假的公司。甚至有些没有遇到天灾的造假公司,也试图把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往天气情况变化上靠,以此掩盖无法持续造假的真相。

以上摘自新闻报道。

让人想起来了一个关于最早的蓝田股份的搞笑段子(段子摘自网络):

我有5000万甲鱼库存,不信?你(调研机构)下水捞起来看看!…………

第二年,我有1个亿甲鱼库存,去年的甲鱼生仔了,不信?你下水捞捞看!

投资机构:…………

第三年,发洪水甲鱼全跑了,业绩巨亏。

投资机构:……………………

第四年,我有2个亿甲鱼库存,去年跑掉的甲鱼全回来了,还拐带回来一批野生的小三甲鱼!

4、农业行业的特有周期性现象

由于行业周期的存在,导致农业企业的业绩波动。也就是农业行业有明显的大小年或者好坏年,部分细分子行业还会有中长期的上行下行周期。

公司上市后可能恰好处于行业周期的下行期,这也是很多农业类企业上市后“变脸”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有部分拟上市企业在申请上市时,恰好处于行业周期的下行期,公司业绩曲线未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引发企业的业绩造假动机。

这个比较复杂,有人为的,有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总之是最体现天灾人祸这个词的。

举几个尽人皆知的农业类例子。

细数一下价格明显上涨的农产品可发现,它们大多是总体规模较小的农副产品品种。这是因为小麦、玉米、大豆这些大宗产品盘子太大,且定价权都掌握在华尔街跨国金融巨头手中,国内闲散游资根本无法撬动。

  而大蒜、绿豆、辣椒,只需要几亿元的资金就可以引领价格走势,一些中药材品种,甚至只需要几千万元就能够产生垄断效应。如一吨绿豆卖1.8万元,全国总体产量最多就50万吨,只需几千万到上亿元的资金就可完全掌控局部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相比存在剪刀差,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最近25年,农资的价格涨了20倍以上,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只有6倍左右,相对农资涨幅,大蒜、绿豆、棉花等农产品均处于价格洼地。与日韩、欧美相比,我国农产品价格也要低出10倍以上。正是因为价格长期偏低,也给了游资“抄底”的良机。

  而细数所有被热炒的农产品,还会发现它们均属干货,利于长期储存,使游资“囤货-炒作-抛售”毫无后顾之忧。相比而言,海鲜、水果和新鲜蔬菜类是很难受到炒家的青睐。

大多数朋友熟悉炒股,其实炒农的手法与炒股也是如出一辙——在低价时吃进,在高价时抛售。在全国最大的生姜产地——安丘,一群莱芜的客商在低价时大量购进,然后囤积在附近的公共姜窖中,随时等待行情。随着姜价的高涨,收购量逐次减少,同时此前低价收购的生姜不断被高价卖出,大获其利。相比而言,生姜、大蒜、金银花、棉花、绿豆、普洱茶等农产品具备了小品类、可储藏、无替代、生长周期长等特点,且长期处于价格低谷状态,这都为炒农资金的进入和退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非常适宜投机商炒作。

  可以想象,即使大蒜的泡沫破裂,民间资本也会很快寻找到下一个狙击的对象,新一轮的泡沫届时又会浮现。那些有缺口的小盘农产品,也许就是下一个被炒作的对象。

  类似大蒜的农产品有:花椒、桂皮、孜然、茴香、莲子、百合、野生菌、红豆、黑豆等特色原产地产品,以及特种养殖的水产品、畜牧产品、中药材等等。

  一方面,农产品价格被轮番炒作,但另一方面,界定“游资炒作”很难。市场是开放的,没有限定哪种农产品不可以自由交易。这就是为什么说投资农产品行业不可以的,尤其是行业外的。(这个炒作问题是有身边的朋友问是否今年可以养猪而引发的回复)

5、生物性资产减值准备具有一定调节空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而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准备在计提后,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回。因此,有些农业企业将某些生产性生物资产确认为消耗性生物资产,以调节利润。

终端分散
这里特指农产品加工企业。
通常的工商业企业,其上游是其他公司、下游也是其他公司,相互之间的业务支付都是通过银行转账,只要在银行一查,基本交易线索就出来了。
但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上游多数是小农户,企业可能拎着一兜子现金去采购,带着一兜子土豆回来。这种交易在银行系统、物流系统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交易到底发生没发生,价格、金额、数量是多少,总不能去把成千上万的农户挨个问一遍。
终端分散、现金交易,让核查真实性变得特别困难,造假者就更容易躲过去。

6、不少资产在水里、地下,很难核查具体数量

比如央视报道过很多次的獐子岛,曾经还是我自选股里的常客,因为实在太异常没人爆好奇,后来终于爆了,然而没有后来它依然股票代码如旧,正常交易着。

A股市场的一个奇怪现象:农业企业经常和财务造假扯上关系。除了主营苗木销售和绿化工程的绿大地之外,历史上被发现财务造假的农业企业,远的包括早年间臭名昭著的银广夏、蓝田股份,之后还有2003年案发的丰乐种业和2006年案发的草原兴发,接下来就是从事大米深加工的万福生科,以及从事茶油生产和深加工的新大地。这些农业企业都因为造假上市,甚至上市后持续造假受到了监管机构的处罚,最后大多成为A股造假的经典案例。这些企业的造假手段也都如出一辙:利用隐匿的关联方,或者伙同原材料供应商、经销商,伪造发票、银行票据、进出口报关单等原始凭证,虚构交易,虚增资产和收入,其业绩状况明显与同行业其他公司不符。

造假就像是吸毒,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谎话需要一直编下去,拆了东墙补西墙,结果终有一天撑不下去,于是东窗事发。

可供在分析农业企业时作为参考:
一、 操作手法
操作手法无非是两条:
1、 虚增收入,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以关联自然人或法人为大客户。
2、 隐瞒成本,部分原料采购可能不入账。
二、 引起怀疑之处和核查手段
1、行业地位和产能:行业地位通常意味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能大(与销售匹配)意味着企业可能由于规模效应而获得较高的毛利。
2、 品牌: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需要运作和积淀,就消费品而言,如果品牌不出名而行业地位领先通常是不合逻辑的。
3、 销售渠道:包括营销网络、销售区域分布和销售模式都是值得关注的点,其中,销售区域过于集中意味两点:一是异地扩张能力弱,二是抗区域市场波动风险能力差;而销售模式决定了市场控制力、账期等内容。
4、 客户:客户的核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里牵扯到收入的真实性。客户的集中度和稳定性,客户集中度低,大客户稳定性高,通常来说是一个好的信号。核查客户的手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针对披露的地址走访,根据网络搜索的信息、工商信息顺藤摸瓜,扮演客户对店面员工进行访谈等;采用上述手段,若存在异常情况,都能发现。从这个角度看,异常法人客户的注册时间、注册地址、业务范围、投资人、资产规模、新闻、招聘广告等工商信息和遗留在网络上的信息,都将成为破绽。
5、 毛利率:毛利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异常的毛利通常意味着问题。毛利率由两个指标决定,一个是收入,一个是成本,过高的毛利率意味着虚增收入和隐藏成本,其中虚增收入常见于虚增销售单价;隐藏成本的方式大体是不入账,但实际成本可通过对于成本构成的拆解和分析进行估计。高于同行的利润并非不可能,但这需要品牌、技术和生产效率的支撑。对毛利率的核查,一方面对比同行的毛利率,一方面关注毛利率的跨期波动,毛利率不稳通常意味着异常的数据调整。
6、 专卖店:专卖店作为一种特殊的连锁销售终端,通常为核查的重点,店面的销售收入是否与披露一致,可以通过访谈和抽样测算进行估计;直营专卖店非直营化,等同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操作方式,通过核查大客户的方式一样能够将专卖店的异常情况核查清楚。
7、 其他需要关注的财务指标:报道中没有提到,但是通常核查一个企业需要关注包括存货、应收、应付、预付、其他应收应付等财务指标,厘清资产和业务的对应关系以及匹配性等。

二级市场的,我想说是造假真的容易,接触一些公司制作报表的相关人就知道了。。并且某些调研真的是如履薄冰,无论看报表或者实地,根源就在于目前资本市场的相关规定,对于惩戒性的措施,太过于宽松,这不是农业公司才存在,仅仅是行业特点导致它某些细分行业,很容易出问题。

实务调研中,水产先规避,林业水也很深,因为不确定性太大,猫腻就是农产品单个的很难量化,行业特点导致的账期等报表要素的复杂,实在是看不过来。林业接触过,没参与过。水产,因为在内陆地区,参与的很少。

水产水产水产,水产是最难调研的,无论是淡水养殖还海水养殖,轻易别碰,鲍鱼、甲鱼、海参们的......

个人近10年来农业且调研的最多,当然大部分都是非上市公司的,鼓励做农业企业调研,而且一定要去做,一来有稀缺和独特性,二来这个行业大家看不上。

现在哪有真去种地的?尤其还是大学生,当然确实有热爱这个行业的,扎下去学习的,好多最后因为父母亲戚的压力还有女朋友家里的反对,都回到了城市。

农业壁垒其实挺高,你乐意看的数据资料,大部分人真的看不上......加之大家在a股乱炒一气,国内农业模式粗放,真的有时来钱比较简单,最简单看猪崽和出栏,猪的生长速度骗不了人,叠加货币,其实猪肉价格高峰期,下点力气研究,能够提前布局,撸市场炒作情绪的羊毛。18年非洲猪瘟登陆我国的时候,才是养猪最佳时机,不在行业内待个10多年哪有那种魄力和实力敢于反向做呢?

农业类除了为什么造假容易,再说三个比较好做的,从调研交易角度,一个是鸡鸭鹅,一个是养猪,一个是饲料,这三个都是照着常规路子,容易看懂的,而且,这个行业的交易,优势就在于不起眼,不引起大家注意,投资者也懒得研究,所以。。。经常出现股价的市场集体错判。

最后聊一聊,国家肯定没想到对“三农”的偏爱和扶持,反而成了造假助推器,农业成为造假重灾区。

农业真算不上好生意,苦逼,利润低,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但国家要稳定,尤其是疫情期,人民要吃饭,怎么都离不开农业,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农业公司,甚至绝大多数已经上市公司大多位于五六线县市,政府无论是执法还是管理能力都难言现代化,如果你亲自去跑过的话;甚至为了当地经济,许多政府可能对企业造假视而不见,甚至还会进行“业绩包装”。

@今日话题 @南山之路 @静气 @仓都加满 @六六资本论 @楚团长瞎扯淡 @贫民窟的大富翁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聊农业系列:

(三)网页链接

(二)网页链接

(一)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20-04-23 14:25

农业股我是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