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分析方法 学习笔记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经济总量=劳动人口数量*人均劳动生产率,这两个变量都是长变量。一定长周期中,究竟哪一个变量发挥主要作用要看哪个是主要约束变量。

(1)人口

农业社会,人均劳动生产率差不多,决定经济总量的就是人口数量,因此,清朝以前的中国因为人口数量最多而GDP在全球长期霸榜。

研究人口数量有很好的模型可以精准预测,主要变量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人口出生率随工业化程度加深而减少,这个是工业化收益率悖论。

(2)技术

工业社会,技术飞速发展,掌握技术+释放技术的社会管理机制的国家人均劳动生产率远高于落后国,因此人口数量少的国家经济总量反而更高。但是,当技术发展慢下来后,人口又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力量。

对特定社会来说,长期看,就业人口会从农业转向工业人口,再转向服务业。新增就业由农业、工业、服务业哪个创造就可以大体判断其发展阶段。

理解

(1)技术会让经济与人口数量解耦,不同的技术解耦力不同,极端设想未来劳动力全是机器人,那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数量似乎就关系不大了。

(2)为期50-60年的康波周期,熊彼特是用引领国的技术创新扩散解释的。但是,技术的扩散会越老越快,这个周期的长度也会缩短。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还要看政治、经济、金融等管理机制能不能匹配技术的需求,好的管理机制释放技术的力量,差的管理机制制约技术的力量。

(3)创新技术从引领国向追赶国扩散时,可能是综合了好几代的技术一起扩散的,譬如,美国》德日》亚洲四小龙》中国》墨印越,这个转变路径是转移时点往前推所有的工业化技术。而工业化最主要的就是农村走向城市,城市化率的提升意味着基建、房地产和厂房的快速建设,这些对应的上游最主要就是钢和铜。康波萧条期,蛋糕长不大了,成本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这种工业技术的转移大多发生在这个阶段。如此,大宗商品的表现应该由于工业迁出国的股票表现,因为,从全球看,工业用大宗商品在这个阶段没有降低反而因为迁出迁入国重复建设而增多。不过,这种增多应该是脉冲式的,当迁出国退出而迁入国建设完成,需求回归常态。

(待持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