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37回复:100喜欢:42

支架集采结果出来了,跟之前预想的结果有很大的出入。按品牌归集意向、而且没有完全的量价挂钩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如此充分的囚徒困境,说实话,是超我们预期。至少这次的预判是错的。当然世界本来就是各种必然与偶然的组合,而且个体又不可避免地有认知局限,对未来的理解和判断难免有偏差风险。这也是我们投研体系保持充分开放和充足冗余,为各种可能都留有应对空间的原因所在。

不管对错,我们都会接受事实。我们以前对行业的各种判断大体还算可信,不过也经常有偏差甚至是大幅偏差,但也不会因此而因噎废食,转向跟随已知信息和当下市场,事实上,我们过去这些年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对医药细分行业的独立的前瞻判断,未来还会继续基于我们的理解去挖掘市场上潜在的认知偏差。

那站在现有集采结果的基础上,应该怎么去理解它的粗线条的影响?我们觉得,在新医改大背景下,“创新”与“提效”是两大核心主题。提效的一大核心兑现方式就是集采降价,集采由高度标准化的化学仿制药向更广泛的领域蔓延是可预期的趋势,而冠脉支架作为相对非常产品,出现如此烈度的集采降价,也为其他供给相对充分的非标大领域敲响了警钟。跳出细节看行业整体的话,全社会在医疗医药上的投入仍将是增长而非萎缩,这也意味着控费结余的资源可以去扶持更多创新。两股力量的交汇之下,可能会倒逼行业向更前沿更原创的创新去迁徙。$微创医疗(00853)$ $乐普医疗(SZ300003)$ $青侨阳光(P000385)$

全部讨论

2020-11-05 18:49

其实有个趋势已经明牌了,涉及到政府开支的所有暴利项目都必须回吐利润。以前公开吃国家大户的盈利模式结束了。

2020-11-05 22:30

“多家囚徒困境之下,焉有两全其美之事”,之前我们双方的争论已经有了定论,投资人必须吸取教训,刚出规则都往乐观解读,相关公司股价都回暖,甚至还大涨,结果集采当天往往都是小概率事件发生,这种血淋淋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所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1月4日微创和乐普集体大涨,第二天11月5日集采价格就杀的血流成河,第十名中标的798元连2850的零头都没有到,相关企业的投资逻辑完全被颠覆,后续其他高值耗材是否也是这个方式集采?行业逻辑一旦改变,投资者就会犹豫不决,人一旦有了顾虑,就不会无脑买入股票,后续走势堪忧,就和仿制药刚集采完是一个逻辑,那现在去趟这个浑水有意义吗,回避是最好的选择。

2020-11-05 18:49

有个立意有点问题,就是你确定社会投在医疗上的百分比是在上升么?我感觉那些军舰,炮弹,军队的维护提升的很多,基建估计也没降,蛋糕就那么大,除了通胀使表面绝对金额提高,我觉得在最近几年医疗并不是重点,虽然嘴上说的是生命很重要,但身体很诚实,下手很计划!

2020-11-05 19:16

总体写的不错。学习了。
不过“控费结余的资源可以去扶持更多创新”这个结论可能经不起推敲。控费结余的资源,要么用于弥补历史医疗欠账,要么用于提高医生群体的福利待遇水平,使阳光收入背景下的医生收入最终能较大幅度提升,这两块确实也是必要的。至于企业创新投入,永远只能来自于它的营收。降价之后,营收整体大幅打折扣,创新来源肯定受挤压,这个中期很难改变的事实,那么3~5年之后,有历史积累和融资你能力的头部企业实力会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大规模退出市场,行业竞争格局有望重塑,但是无论如何,行业整体受损,国际竞争力整体受削弱依旧是大概率事件。

2020-11-05 19:45

“控费结余的资源可以去扶持更多创新” 这种想法属于理想主义,跟现实不符

2020-11-05 20:22

医疗器械逻辑已变,创新出来的东西刚挣一点小钱就集采了,研发成本可能还没挣回去,就集采微利了,企业还怎么发展怎么创新?不仅仅是支架,以后微创的其它赛道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得杀逻辑了!

2020-11-05 19:13

对仿制药、械,不要有任何幻想,以后就是一般制造业。

2020-11-06 09:53

集采的威力,通讯设备业的人都是有经历的。产业刚发展时,运营商各省公司市公司有大量采购权,大大小小企业全上利润丰厚。等到几大运营商集采后,设备商陷入囚徒困境,小公司出局大公司利润变薄整个社会通讯成本下降。所以以后,没有高门槛产品的公司就赚个辛苦钱,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公司赚多一些,但资本的回报也不会特别高,研发人员成本分走了,社会受益。不管怎么样,资本的高回报是难以维持的。所以,对现在创新药高预期的资本泡沫,多一份警惕心比较好

2020-11-05 19:27

逻辑彻底改变了,永续经营无法保障

2020-11-05 18:43

这种只看短期效益,低价中标的方式,是否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遏制创新投入的局面?长期看,是否反而会增加医疗成本(因为缺少创新的社会力量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