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研究的有效性和难度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58回复:115喜欢:393

今天回家的路上,又再反刍这个问题,不妨在雪球上写下来。(好像在某个大V的跟帖评论中,我有表达过下述类似的思想,但是,找不到原文了)

公司研究的有效性和难度

如果我准备走这条“依靠择股战胜市场”的道理,那么,我需要能自信地需要反驳如下现象和观点:

1、我对公司研究的水平可以超越吉姆.柯林斯吗?

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都在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用什么标准或者筛选机制,可以将未来表现良好(经营上)的公司事先挑选出来呢?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早期,就慧眼识英,就选中他们,投资他们,和优秀的企业一同成长。

吉姆,柯林斯,也再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吉姆.柯林斯,是畅销商业书籍《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

在这两本姊妹书中,他给出了判断公司(优秀公司和将成为优秀公司)的几大特征(也可以视为选股标准)

他是如何得到这些特征和标准的呢,我们看一下书中的原话:

不是一个人写成的,是“一个研究小组”

“他们总共在这个项目上花费了15000小时”。(按每天工作8小时,一年365天无休息,是5年多时间)

“我们有幸得到实现跨越的公司主管的参与。他们在一到两小时的采访和随后的谈话中耐心回答我们的问题….”(有实地调研,是和主管的访谈)

“公司至少将这一业绩保持15年之久”(研究的是公司的长期表现哟

“第一次筛选:从所有公司到1435家公司,第二次筛选:从1435家到126家公司,第三次筛选:从126家到19家,第四次筛选:从19家到11家” (是大样本哟)

“直接对照分析,旨在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历史的受控实验’……对照的标准有好多条……” (研究方法很科学很严谨的,绝不会犯“仅仅是在成功的公司中找相同点”这种低级错误。^_^,而这错误目前在很多被追捧的文章中依旧)

公司研究内容包括“公司法规文献、财务电子数据表分析、主管访谈、特殊单元分析、行业绩效分析、主管更换分析、首席执行官分析、主管报酬、工人失业作用、公司所有制分析、媒体宣传分析、技术分析、比较分析的框架…..” (公司基本面研究覆盖面广泛)

经过这么大时间跨度、大样本、丰富材料的艰苦的研究(按现在流行的词汇是“大数据”),吉姆.柯林斯终于总结出了一些特征。而且,对研究结果自信满满:“《追求卓越》是过去20年杰出的书籍之一,而且实至名归,每一个人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

也的确,这两本姊妹书,成了畅销书,盘踞《商业周刊》畅销书榜单长达18个月,很多企业主、CEO都阅读他,推荐它,很多投资人的书架上也有这两本书,当然也包括我。这本书列出的卓越公司的特征,成了我的选股指南和公司研究指南。

时间过啊过啊,好快,十年一晃而过。按照这个选股标准选出的公司,业绩表现如何?股价表现如何?有好事者持续做了研究,比较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在这本书里--书名《光环效应》。

“在被认定为高瞻远瞩型的16家公司中,仅有6家能和标准普尔500指数持平,余下的甚至连市场平均水平都不到,任意投资都比将钱投在柯林斯所说的高瞻远瞩型公司里更值当些……..(见附录 表2A的股价表现和表2B的运营财务表现)

如果我想走“通过基本面分析,筛选出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这条路的话,那么,需要问一下自己,自己对公司的研究以及提炼出的选股标准,能否超越吉姆.柯林斯。比他更有效,比他更科学,或者,时间跨度比他长,样本比他大,分析的资料比他多?

2、资深业内专家、高级管理人员的观点多大程度是可以相信的?

询问业内资深专家,请教高级管理人员,包括竞争对手的高级管理人员,也是我们调研的一项内容。

问题是专家也在打架,如下:

谷歌和苹果是这些年的大牛股,但如果你几年前访谈了微软的首席执行官鲍尔默,你听到鲍尔默的说法是:“谷歌,是个烂摊子”、“苹果,成不了气候”(这段文字,我没有考证,来源于文章《谁造就微软失去的十年》网页链接当苹果推出iP hone手机时,鲍尔默在2007年曾嘲笑着说,“iPhone没有机会在市场中获得很多市场份额。”他在同一年还表示,“iPod的确是热门品牌,但苹果不是。”在苹果2010年推出iPad平板电脑时,鲍尔默更是对这款产品嗤之以鼻。但是截至目前,iPad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5500万部。鲍尔默对谷歌的预测同样也不靠谱。鲍尔默在2005年曾经公开表示,“谷歌算不上是一家真正的公司,它就是一个烂摊子。”)

再来个两个大佬打架的例子:人大代表钟发平(上市公司科力远董事长总裁):特斯拉骗局快要穿帮 劝王传福少走弯路网页链接

面对重量级的人物截然相反的观点,你怎么办?你选择相信谁?你对自己“能正确地选择相信对象”这个抉择有多大的把握?

3、我意识到了公司运营的复杂性以及未来成长道路上的多变性了吗?

当你阅读完Intel首席执行官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DELL首席执行官戴尔的《DELL战略》、IBM首席执行官郭士纳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的著作后,会有什么感觉。

一个明显的体会是,这些成功的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可能一不小心,就不成功了。企业的成功,涉及到企业文化、关键战略决策、人才配合、外部环境、组织结构和流程、技术竞赛等等天时、地利、人和等众多因素的协同作用。

看完这些书籍后,对自己能慧眼识英在企业的早期就能挑出未来的王者胜者的信心是否有打击呢?还是依然相信自己有能力预先判断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挑战并且还能预测到企业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挑战?

4、即使可以直接和公司总裁面对面交谈,依据其言行判断其个性特征的结论,这个结论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

能见到公司的总裁,并和他直接面谈,是上市公司调研者最高兴的事情了。

但这些老江湖,在短短的1~2个小时的会面会谈中,表现出来的沉稳、坦率、谦逊,有多少可信度?在1~2个小时内,注意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为,操控形象,太容易了。

除非我和他初中、高中同窗过,毕业后工作共事过,了解其秉性,否则,真的很难在1~2个小时的会面中,对他的关键人格特征作出有信服力的判断。

5、如何看待大多数主动管理型基金跑不过指数这个现象?如果看待卡尼曼关于股票投资技能错觉的观点?你相信自己是跑得过的那小部分人,这个判断来源是?

6、如何看待比尔米勒的长期业绩

15年(1990~2005)连续击败标普500指数,年收益率为16.5%,同期标普为11.5%

2006~2008,跑输,年收益率-23.7%,标普500指数,-8.4%

15个丰收年,3个歉收年,总体看,该经理年收益率8.6%,仅略高于市场(7.9%)

7、有证据支撑我的选股标准是有效的吗?

吉姆.柯林斯的选股标准的效度是很有争议的。

那么,我总结出的选股标准的效度如何呢?被证明过了吗?

如果我不能提出严谨的证据,我凭什么在股票交流聚会上那么肯定地交流经验?这不是误导别人吗?

定义:

公司研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研究公司的一些重要方面,从而准确判断公司的未来发展,挑出来未来的王者和胜者,并且在投资上战胜了业绩基准(例如综合指数)。(注:这里指的判断公司的未来发展,指的是挑出未来的王者和胜者。而非指通过公司研究,发现“地雷”。)

精彩讨论

一买就套2016-08-05 18:24

看成工具,性爱好者了,看来我太污

全部讨论

2016-08-05 22:01

基业长青我看过部分。大体感觉是他最终选出来的,都是优秀的大公司,意思就是说增速稳定但不快。
问题在于
1好公司和好投资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大部分科技公司即便不能成为百年企业,股价涨完又跌回(如雅虎),但不妨碍有眼光的人在早期投资,在顶部区域卖出。
2投资有成长性的公司,并不一定要求能成为伟大公司,毕竟这是凤毛菱角,可以投资从小长到中性的公司就足够了,即使后面公司变平庸甚至破产,也不妨碍投资人提前退出,取得好收益。

2016-08-05 10:30

一俊遮百丑,便宜解千愁

2019-05-17 16:26

转发。巜基业长青》,十年一晃而过。按照这个选股标准选出的公司,业绩表现如何?股价表现如何?有好事者持续做了研究,比较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在这本书里--书名《光环效应》。

“在被认定为高瞻远瞩型的16家公司中,仅有6家能和标准普尔500指数持平,余下的甚至连市场平均水平都不到,任意投资都比将钱投在柯林斯所说的高瞻远瞩型公司里更值当些……..(见附录 表2A的股价表现和表2B的运营财务表现)

如果你想走“通过基本面分析,筛选出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这条路的话,那么,需要问一下自己,自己对公司的研究以及提炼出的选股标准,能否超越吉姆.柯林斯。比他更有效,比他更科学,或者,时间跨度比他长,样本比他大,分析的资料比他多?

2018-07-20 11:54

有几个赚的是商业分析的钱?如果不是,赚的是啥钱?亏的是啥钱?这个市场是把蛋糕做大的市场,或者是零和是负和?怎么选择自己的跑道?怎么滚这个雪球?市场浮躁吗?你浮躁吗?要不要给自己找一个锚?苟且总结一下,相信常识,顺势逆思!

2018-05-05 11:57

学习

2018-02-14 19:08

靠研究分析,给一家企业定性,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但是,若把范围缩小到身边的,熟悉其产品的企业,则就靠谱的多了

2018-02-14 08:43

感谢分享

2017-06-28 00:21

mark

2016-08-20 23:20

对我而言,判断出一个好的生意模式与一个好的企业是要花很多年的,甚至根本无法成功。因此,选择“天生就很赚钱的生意(行业)”与“TOP1企业”是应对之道。
楼主认为是否妥当?

2016-08-17 09:51

@段永平:搞懂一个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为看到一两个概念就轻易跳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地方,不然早晚会栽的。比如有的朋友跳进印度市场,有的朋友跳进日本市场。就我自己而言,要判断出一个好的生意模式是要花很多年的,而且经常是很多年以后依然是雾里看花(比如google)。但是,真正懂企业的人的最大优势实际上应该在对不好的生意模式的判断相对快一些,所以犯错的机会小一些。
供参考:至少可以犯错机会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