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梳理了一下基本的投资框架和策略(2023)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1喜欢:4

用文字梳理了一下投资的基本见解和投资体系、投资策略。

一、不将盈利建立在“聪明人”基础上

投资体系建立在“普通人“假设而非”聪明人“假设的基础上。

通常,我们认为,要在一个“七亏、二平、一赢”的证券市场盈利,就要高抛低吸博差价做波段,或者发现未来会不断长大,盈利能力越来越强的公司。

先说高抛低吸博差价。要很聪明地预测到高点和低点。卖出的时候,必有人买(对手盘),买入的时候必有人卖(对手盘)。这意味着,我们比对手聪明。我们是正确的对手是错误的。

再说通过买入不断成长的公司获利,要预先判断公司会成长,,在别人还没有看出公司会成长之前就识别出来,因为等大家都发现它是成长型公司,那么,价格已经高了(Price in)。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比绝大多数人聪明。

“高抛低吸”的短线波段投资行为计划、“投资未被大众发现的成长股”的企图,这两种方法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我更聪明、我更有能力、我预测得更准”的基础上。

“江边垂钓”没有“高抛低吸”做波段的行为企图,理由很多,有兴趣可以参阅投资经典著作《输家的游戏》、《博格投资50年》。

“江边垂钓”,也不认为预测企业未来成长预判的有多大的准确率。详细见我的博文:公司研究的有效性和难度网页链接

又不高抛低吸博差价做波段,又不预判公司未来的成长性,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那怎么赚钱?

“江边垂钓”基金利用“股票及股票市场本身就具有的天然的赚钱的属性”来赚钱。

“赚钱的天然属性”,先解释一下这个词的含义。

游戏“抛硬币,正面赢一元,反面输一元”,那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持续的赢,因为,连续出正面很多次也是有可能的(实际发生的可能性比我们想象的大,抛出同一面的持续时间,会比我们预估的还要长很多。一些实验记录可以参考卡尼慢的名著《快与慢》,我个人的打牌经验也提供了这样的体验,小对子翻牌击中set的概率是1/8,而我统计到的数据,可以连续36次无法击中。次数到多到让人烦躁。)。但是,只要时间拉得很长,那么,基本上是不赚钱的,盈亏相当。因为,在盈亏的天平上,输赢的频率在数学上是平衡的。

如果将游戏改成 “抛硬币,正面赢两元,反面输一元”。那么,这个游戏,就具备了可以赚钱的“本身就具备的天然属性“。它的输赢两端,在数学概率上是不平衡的。

现在谈股票。

100万,投一只股票,最糟糕的情况是,这100万归零,全部亏损。最大亏损额是100万。但是,赚钱的话,是有可能赚一倍以上,还有可能2倍、3倍、……。这个是第一个数学不平衡。赢面大于输面。

一个公司,股价处于估值低位,可能有两个原因:

A、市场预判了这家公司未来走向没落;

B、市场整体情绪处于悲观状态。群体悲观情绪压低了股价

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公司未来,可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困境反转),也可能真的就走向没落。

人类的情绪,总是在乐观和悲观中来回摇摆。情绪悲观,总是(这个很确定)过了几年又变乐观。

这样,就有了五种组合:

1)、A被证实,公司经营情况变差。

2)、A被证伪,公司经营情况没有变差,甚至变好

3)、B从悲观转向乐观,公司基本经营情况不变。

4)、A被证伪、市场整体从悲观转向乐观

5)、A被证实,市场整体从悲观向乐观

在公司股价便宜的时候投资,那么,

坏的结果是:1),

好的结果是2)、3)、4)

不好不坏,可能不亏钱也不赚钱的结果是:5)

一种情况亏钱,三种情况赚钱,一种大致不赚不亏

这又是一种数学上的不平衡。

这就是“股票及股票市场本身就具有的天然的赚钱的属性”

“江边垂钓”利用这点赚钱。

关键点是:不要自作聪明地预测、过度自信地做过多的判断。好的结果,自然呈现。”江边垂钓”基金认同这样的观点:证券投资,少犯错误就是赢。

在”江边垂钓”投资体系中,证券投资,是概率游戏。在赢的概率大于输的概率时,进行投资。

二、为什么不将盈利的基础建立在“比别人聪明”上,而是建立在“自己是个普通人”的假设上?

这涉及到证券投资盈利的可持续可重复性、可预见性的问题。

盈利的可持续可重复性、可预见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否则,我们不能放心将50%比例以上的家庭资产“证券化”,也不能放心地依靠证券投资养老。

如果将股票市场,理解成与对手博弈:我买得对对手卖得错,我卖得对对手卖得错,那么,就要比别人聪明。

而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使有博士学位、名校毕业,在证券市场,也未必比别人聪明。因为,来这个市场,绝大多数都是自认为自己很聪明的。

而证明自己其实就是个普通人,不比别人聪明,相对容易得多。

证券投资,不是与对手博弈,而是在天然具有赚钱的性质的市场中做概率判断。所以,不用比别人聪明,只要保持正常的常识和判断力即可。

将盈利建立在“自己不比别人聪明,自己是个普通人”得假设上,那么,这个盈利基础就会比“自己比别人聪明“稳固得多,在这个假设基础上发展起来得投资策略和投资体系,就更具备盈利的可持续性、可重复性。

三、股票是个好东西,但为什么那么多人亏钱?

    股票具备天然的赚钱属性,不需要比别人聪明,也能赚到钱,那么,为什么还会“七亏、二平、一赢”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研究失败,失败是怎么产生的。捋了捋,有一下几大原因。

1、 过度集中

过度集中,是“聪明人”的做法,而不是“普通人”的做法。

聪明人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挑选了最好的股票,将资金集中在最好的股票上,谋取最大的资金效益。

举个简单的例子,所有资金集中在一个股票上。

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判断失误。本金大部分丧失。

“普通人”,不太相信自己的判断,知道这世界飞机也有失事的时候,有时喝水都会噎死人,即使很看好某个公司,也不会押上太大的仓位。

在普通人心里,牢记存在这样一种情形:“有1,将1全押上,1变2、成功。将2全押上,变4,将4全押上,变8………;看着很爽,但只要一次归零,前面的成功全部归零。也就是常说的连续赚9次,最后一次亏了,全没了。”

过度集中,是对自己判断很有信心的表现,是急于求胜的表现。呈现的结果是:欲速而不达。

“江边垂钓”基金遵循“普通人“的基础假设。防止过度集中,某个标的的原始投资额不超过组合总市值的30%。

2、 加杠杆,丧失了选择卖出时机的“自由权“。

加杠杆的意思,就是使用信用账户融资,也就是借钱投资。

借钱,总有要归还的日期。日期一到,必须还钱。卖出股票的日期,就无法彻底由自己决定。。

而使用自有资金投资,就不存在这个还钱的问题,可以自由地决定何时卖出股票。

先看个简单的数学例子:

100,最后涨到了200,但这个过程充满波折。先是从100跌到了50(跌幅50%),然后,才涨到了200(涨幅300%)。

如果急于求胜,1比1借款投资,200投入,跌幅50%,结果,到了还钱的日期,被迫卖出,卖出所得100全部用于还债。结果,就无缘最后的胜利果实。

丧失了卖出时机的“自由权”,就动摇了耐心地等待的基础。要让股票本身自带的天然属性赚钱,需要“等待”这个关键要素发挥作用。等到悲观情绪风暴的过去,也等到企业困境反转。

使用杠杆借钱投资,也是“聪明人”做法,自信在还钱日期到来之前,股价会按自己判断的方向发展。

而“普通人”则没那么自信,只知道“从长期看,概率本身会发生作用,但何时发生,拿不准”。

“江边垂钓”基金遵循“普通人“的基础假设:不融资。

3、 做空

股价涨多了,就会跌。

    泡沫总是会破灭的。

    所以,可以做空,在股价下跌中赚取利润。

    好像可以这样盈利,但是……

    做空,亏损无极限,利润有极限,在数学平衡上,是占在劣势一边的。

    (理解一下“亏损无极限,利润有极限:举个简单例子,股价100元,做空,当股价跌到0.00001时,买入同样数量的股票归还,赚取的最大利润就是100元为极限。当时,股价如果涨到200元,那么,亏损就是100元,如果股价继续涨,那么,亏损超过了100元。)

做空背后的基础依然是“聪明人“的想法。因为,开空仓,是有时间限制条件的,到了某个时间点,是要还回去股票的。”聪明人“判断这个时间点到来时,泡沫会破裂。所以,明知这种方式,有数学上的劣势,但依然行事。

“普通人”认可“股价涨多了,就会跌”,也认可“泡沫总是会破灭”。但“普通人”无法确定“涨多了”究竟多少算多?2倍,3倍,4倍、5倍…….?也体会到世界上,除了“泡沫总会破灭“,也存在”泡沫总是会产生的“、”泡沫在破裂之前,有可能会越吹越大“

因为做空的“亏损无极限盈利有极限”,存在多次盈利,一次失败,全部抹平的特征。”江边垂钓”拒绝这种赚钱方式。

“江边垂钓”基金坚持将投资策略建立在“数学优势、概率优势“的基础。坚决禁止做空

4、 投资行为和情绪的驾驭

   有良好的投资体系和策略是一方面,知行合一的执行是另外一方面

    知和行之间,有巨大的鸿沟,知行合一的难点在于,人的行为,不仅受制于知,还受制于“人类心理”,包括动机、行为偏差、情绪等。为了叙述简单,这里用“情绪”代称。

导致失败的“情绪失控”表现如下

净值落后时,求胜心切,破了“戒过分集中、戒融资上杠杆、戒做空……”等等戒律。

市场连续下跌、哀鸿遍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分析都可以很好地解释股价为什么这么低时,无法抗住下跌压力,无法将自己从群体行为中拖出来。低位斩仓,希望能以更低的价格再买回。

市场连续上涨,一片乐观时,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分析都可以很好的解释股价为什么可以这么高,和群体一样狂欢,没法将自己从群体行为中拖出来,,加码追高,希望赚足赚满。

驾驭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是个难点。是在已经建立起成熟的投资体系后,依然投资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常说的“知行不合一”。

四、获利的来源和亏损的来源

将投资建立在“普通人”假设的基础上,依靠“股票及股票市场本身就具有的天然的赚钱的属性”来获利,是在战略的层面明晰股票获利来源。

那么,战术上,”江边垂钓”的获利来源是什么呢?换言之,用什么更具体的战术动作去体现这个战略方案。

获利来源主要有三:

1、 股息

“江边垂钓”的投资组合中,持有一定量的高息股,这构成了我们投资策略的一部分。高息股的定义是,股息率在3%以上。

    不要小瞧这3%、4%、5%的股息率。“双十”基金经理,就是对基金经理的褒奖,也就是10年年化收益率为10%。3%的股息已经占了10%的年均回报的30%了。

    “持股守息,等待过激”,这个是我们在战术层面上的行为策略。前四个字,说的就是股息。

2、 超过估值范围的价格波动

对所投资的公司,我们每年会做至少两次常规跟踪,并给出个估值范围,估值范围有个上限和下限。

遇到行业重大变化、政策重大变化、以及其他一些重大变化(我们有列个清单,以识别哪些是重大变化),我们会重新评估,是否要调整估值范围?如何调整。

如果该公司的股价,在估值范围内波动,我们基本上采取不理会的态度。

当股价超过估值上限时,就产生了一个交易机会,我们就会卖出。这个卖出的理由:“价格过高”。

如果股价低于估值下限,通常也产生个交易机会,如果我们还有资金的话,并且如果增加仓位并不会打破允许投资这只股票的最大仓位的限制,我们会增加仓位。这个买入的理由是:“跌过头了”。

这个利润来源背后的根源是:人类的过分乐观产生不合理的高价,过分的悲观产生不合理的低价。

我们第一段落“普通人“利用”股票天然赚钱属性“中的关于我们投资一家公司,可能发生情况的四种组合中的”3)“部分,即”悲观和乐观的转换“。这个获利点,就是这个属性的体现。

3、 公司的成长

基于“普通人”假设,我们的确不能很准确地事先预判一个公司会成长。但不等于我们不去做这个判断。

我们会做判断,但不做很精确的判断,只进行粗略的判断,我们只分四类:“公司萎缩“、”公司维持不成长“、”公司低速成长“(5%左右的增长)、”公司高速成长“(10%以上的增长)。

给出增长假设,然后,我们依旧会给个估值范围

股价落在估值范围里面,我们会有买入或继续持有的动作,只要股价在估值范围内

每年常规而言,我们会对估值范围评价1~2次。

如果一个公司是不断成长的,那么估值范围会不断向上移动。

如果是因为估值范围的向上移动,我们不会因为股价上涨而卖出股票(只要股价还在估值范围内)。这在结果上显示出来的一种景象就是一路持有,靠成长而赚钱。

我们对公司的成长,持有“不确定“感,”普通人“嘛,哪能预测的准,所以,我们买入一批可能成长的股票。

一批可能成长的股票中,如果有几只真的成长,就能覆盖掉那些事后证明不成长甚至还萎缩的公司还有盈余。背后的数学上的原因是“一家公司,亏最多亏100%,赚可以超过100%。

这三点就是利润来源:股价在估值范围内,可以赚利息和估值向上移动的钱,股价超出估值范围,可以赚悲观或乐观的钱。

了解了利润点,那么,同时,也明白了我们的主要亏损点:买入了以为成长的公司,结果公司不成长,甚至萎缩。

遇到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估值范围一直下滑,股价基本同步也跟着下滑,因此股价还总是在估值范围内,没有显示出“贵”的信号,导致我们一直持有一路亏钱。

           

基于利润点,相应的基本战术策略就是:“买入-持有”、“持股守息,等待过激”

1)、“守息“--------赚股息的钱
 2)、”持有“---- ---赚公司成长的钱

3)、“等待过激”----赚过分乐观的钱

我们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

1)、评估公司
 2)、划定估值范围

3)、保持定力克服贪欲,在估值范围内的波动不理会

4)、摆脱群体乐观情绪,过激卖出。

5)、摆脱群体悲观情绪,超过估值范围下限的价格,有资金就追加,没有资金就抗住恐惧的压力。

五、“两端看价值,中间看趋势” 策略与“动态再平衡”策略?

这两个策略,都是在“普通人“和“天然的赚钱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个策略各有优劣

“江边垂钓”基金,目前,采用的是:“两端看价值,中间看趋势“的策略。

现在详细解释一下“两端看价值,中间看趋势“:

“两端“,指的是估值范围的两端,估值范围的上限和下限。无论是对某个股票债券的估值,或者对整体市场的估值,我们都会给出个估值范围。

    “看价值“,指的是,当价格逼近估值范围的上端,甚至超越上端。此时,市场是乐观的,而且,有足够的证据来解释这个高昂的价格是合理的。比如经济良好、宏观政策好、题材劲爆、向上趋势强劲并且得到验证……。与此同时,高PE、高PB、低股息率、增发股票盛行、题材就飙升、很多人都在赚钱赚大钱。在此时此刻,我们秉持”政治经济分析和大众行为分析推导的结果有天然的矛盾“的观念,选择相信”大众行为分析“相信经验性指标”高估的PE、PB、很低的股息率“,而放弃相信从宏观经济、政策推演的证明股价合理的结论,放弃相信趋势。行动方案是卖出(或者不买)。也就是说,看价值指标,而不是看趋势和采纳政治经济分析的结论。

     价格逼近或者突破估值下限,同样地,市场上,也有足够证据来解释这个很低的价格是合理的,比如战争、经济恶化、失业率飙升等。于此同时,低PE、低PB、高股息率、回购、增持、绝大多数人亏钱绝望……,此时此刻,我们选择不采纳政治经济分析推导的结论,选择采纳长期历史经验反复验证的经验,不相信向下的趋势。选择相信低PE、低PB、高股息率、大多数人亏钱,大多少人麻木是表明股价有投资价值。

“中间看趋势“,指的是价格在估值范围中枢的时候,如果有一笔资金进入,那么,我们如何处理?是买入,还是等到价格波动到估值范围的下限时再买入?这个时候,我们选择”对趋势做个判断,如果判断向下,就等等,如果判断向上,就买入“。在此时此刻,我们不再是个”纯粹“的普通人,因为此时,要发挥”聪明“的因素了。 这点,就是和”动态再平衡策略“不同的地方。再如下列的价格情景:股价超过估值上线,我们卖出获得现金,股价回落,又回到估值范围内,那么,是该立刻买回吗?这个时候,就需要看趋势而定。

“动态再平衡策略“,也是先给出个估值范围,价格在估值下限,就多配置股票少配置现金和债券。价格在估值范围中部,那么,就减少股票增加现金,在估值范围顶部,就继续减少股票,继续增加现金。依据价格在估值范围的不同位置,动态地调整投资组合里面股票和现金的比例。

”价格在估值范围中枢的时候,如果有一笔资金进入,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这个时候,就和“中间看趋势”的策略不同,“平衡”策略,不去判断趋势,就留现金留一半,另外一半买股票。再如下列的价格情景:股价超过估值上线,我们卖出获得现金,股价回落,又回到估值范围内,那么,是该立刻买回吗?是的,此时,又要增加股票比例降低现金比例

比较两个策略,“动态再平衡”,基于更纯粹的“普通人”假设。”中间看趋势“还是稍微地把自己从”普通人“往”聪明人“的方向挪了挪。

在净值曲线上,采用“动态再平衡“,波动会更小些。”中间看趋势“,如果看对,净值会更好看,代价是如果看错趋势,亏损增大。整体上,净值曲线会波动更大。

两个策略,孰优孰劣,目前,我还难以判断,”江边垂钓”目前采用的是“两端看价值,中间看趋势“的策略。(可能骨子里,还是想略微做个聪明人,修炼普通人的境界还没有到家吧。)

六、“持币守息,等待过激”  还是  “持股守息,等待过激“?

持币守息,等待过激,指的是,手中持有现金(或者类现金债券),一直耐心地等等等,直到出现很便宜的机会时,再入场。守息守的是利息。

持股守息,等待过激,指的是,手中持有股票,一直耐心地等啊等啊,等到价格逼近估值范围上限或者穿出上限,出现交易机会的时候,才卖股票。持有股票期间的收益来源于股息和公司的成长(估值范围的上移)。

   两种方法在数学上,是否有优劣之分?目前无法判断。

   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吗?

不能。因为,持有股票,就相当于买入股票。

假设秉持“持币守息,等待过激“的策略,那么,真的等到了便宜的价格,买入。然后,股价上涨,上涨到不便宜不贵(或者难以判断是否便宜的时候),那么,按策略要求,就要卖出。因为,不卖出,就相当于在此价位买入股票。(现在持有的股票变成现金,手指头按下卖出,秒变现金,也就是,现在手上持有的股票,相当于持有等值的现金,持有=买入)。

     也就是说,卖出,那么,就无法实施“持股,等待过激”的策略。不卖出,就无法遵循“持币,等待过激“。总之,在股票不便宜不贵的范围时,无法同时采用两种策略。

    同样,如果想在股价高估的时候卖掉,那么,就意味着在股价不便宜不贵的时候,在估值范围内波动的时候,要持有股票,不然,等不来股价高估的那天。

    本质上,这两个方法无法同时存在。“两端看价值,中间看趋势”已经是最大程度上去综合两种方式了。

     “持股,等待过激”相对“持币,等待过激”,在心理上,更容易做到。

因为,“持币,等待过激”下,在持币过程中,会一直担心等不来“过激”的低价,尽管知道总会来,但是,不晓得几年后来。在心理上,存在时间焦虑。

而“持股,等待过激“,心理上,时间焦虑少,因为,有股息做补偿(前提是组合里面,要有一些超过银行利息的高息股),有公司成长的”期待“做心理安慰。

“江边垂钓”,采用的是“持股守息,等待过激”。这个策略,是和“买入-持有”的战略相配套的。也是基于赚取“股息、公司成长、股价泡沫导致的交易机会”这三个基本利润点的考量而做的选择。

举个比喻,“持币,等待过激“,相当于时猎人,等待出击的机会。”持股‘,相当于是个农夫,需要忍受有时的干旱和虫灾。

六、“江边垂钓”组合中,高息股占有不低的比例

一只高息股票的股息,每年才3%左右,和股票每天起起落落的涨跌价差,简直可以忽略不记。

真是这样吗?百度搜索一下“双十”基金经理这个词。“双十”基金经理就算是表现好的基金经理了,十年年化收益为10%,就是是好的基金经理。

3%的股息,占10%的百分30%啊!这个比重可不小哟。

所以,我将“和每天股价的涨跌,股息小得可以忽略”这种感觉称为“股息渺小错觉”。

股息之所以重要还有一个原因,我们采取得策略是“持股守息,等待过激”而非“持币守息,等待过激”。所以,股价跌很低的时候,尤其是熊市末期恐慌性下跌的时候,股息提供了捡便宜的资金来源。每年的股息为组合提供了增量的现金流。

基于此,我们的组合通常会有至少30%的比例配置在高息股上

七、做“普通人”的困难

每天每个月的股价变动幅度那么大,这个价差足以吸引人想“高抛低吸”或者“低买高卖”做差价做波段。

聪明人想赚更多钱,不满足“双十”,甚至连10年年化15%的的收益都看不起。

聪明人想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聪明人期望(相信)自己可以玩好博差价的游戏。

聪明人的想法,会阻止一个人采用“普通人”的方式看待自己。

聪明人是牌桌上的牌手,输赢都大,普通人是牌桌上发牌的荷官,每次每局只有客人零星打赏的小费。(结果,一年下来,荷官比大多数牌手都赚得多)

聪明人是跑得快的兔子,觉得跑完全程很容易,普通人是乌龟,知道道阻路长还曲折。

人,都是做牌手不想当荷官,想当兔子不想当乌龟的。

这个就是做普通人的困难。

”江边垂钓”存在的理由之一,在于它比大多数人更能做到“普通人”。

八、“摆脱群体乐观和悲观情绪”的困难

           在市场鼎沸,股价昂贵的时候,财经媒体、市场主流观点有足够的论点论据来证明这个昂贵的股价其实不贵,甚至便宜。比如:经济前景一片大好等

    在市场低迷绝望,股价便宜的时候,财经媒体、市场主流观点有足够的论点论据来证明这个昂贵的股价其实不便宜,甚至昂贵。比如:战争、加息、失业率上升、经济前景黯淡企业破产增多……等。

    这些论点、论据不仅看上去很是一回事,而且还得到近期走势的支持,这个“近期“的时间有的时候还不短,比如半年、一年、甚至两年。

        人本身就是动物,有从众本能。

    股票市场,决策环境又是模糊环境,资讯来源、资讯真假都可以是模糊的,解读也可以是两可的。经典的阿什从众实验,问题环境还仅仅是四根线条这么清晰,都免不了从众。何况股市这么复杂的问题环境。

    在下跌市道中,恐慌的情绪,更能激发和维持从众,毕竟这是生物在进化中长期沉淀下来的生存本能。

      从众,它力量强大到无法觉察到它的存在。

      摆脱从众,将自己从群体悲观和群体乐观中脱身,难度相当大。

我们摆脱从众的方法是:

1、 明确意识到通过”PE、PB、股息率指标“和“大众行为特征”给出的结论和经由政策、经济推出的结论,有着天然的对立和矛盾。(明确意识到这两种是天然矛盾有巨大的好处,让我们面对资讯时不至于犯晕,无所适从)

2、 我们选择相信“PE、PB、股息率指标”和“大众行为特征分析”给出的结论,不采纳经由政治、经济推出的结论。

3、 通过金融史数据来提醒自己,借助金融史数据这个工具来稳定情绪

4、 通过整理和回顾自己长期(从1992年以来)的屡次在熊市底部和牛市顶部的个体情感经历的经验来摆脱恐惧悲观和乐观。

这可能导致在牛市末期,基金净值很可能会大幅跑输指数,牛市末期的涨幅通常比较大。同样,在熊市末期,基金净值也很可能会大幅度跑输指数。

总体而言,我们投资体系的粗线条框架如下:

“可持续、可重复、可预见的收益”,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盈利不靠超能力,“普通人”假设,是我们的立足点,。

盈利不靠运气,靠数学概率,“股票以及股票市场天然的自带的赚钱属性”,是我们盈利的基础,

“买入-持有”、“持股守息、等待过激”、“两端看价值、中间看趋势”,是以 “普通人“假设和“股票天然赚钱属性”两大基础发展起来的战术策略。

通过公司研究与理解、划定“估值范围”,是我们的主要价格判断工具,为实践战术策略提供地图。

“选择相信PE、PB、股息率指标和大众行为特征分析“,不采纳”政治、经济前景推论“,是我们摆脱大众悲观和狂热,摆脱从众行为所依靠的工具,为实践战术策略提供心理定力。

    我们对投资活动的观念如下:既是“公司理解和研究“的功课,也是寻求”数学概率优势“的游戏,更是”驾驭自己情绪和行为“的修炼。这三点,在重要性方面,后两点的重要大于第一点。

    

全部讨论

04-27 00:37

投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