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价值2023年年中总结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小巷价值账户截止6月30日,年内收益8.7%,沪深300下跌0.7%,跑赢9.4个百分点。上半年最终收益从最高点收益(约15%)滑落不少,但整体操作还算满意。吸取去年总结教训,落实守则,权益仓位上半年大部分时间保持在84%-88%区间(去年同期95%左右;雪球组合持仓相仿,由于满仓,收益略好),最新持仓88%。在跑的快与跑的长之间,组合毅然选择了后者。回顾小巷价值上半年操作,总结如下:

一、小巷价值守则符合性自查(checklist)修订与自评。

第一、适度的投资收益目标:追求长期可持续的年化收益率不低于11%。

——自评:暂时符合,暂时从年化收益来看达成,组合资产估值较低。

第二、不熟不做,标的确定性低估,前景可持续,管理层及背景诚实可信,持有适度分散,操作动态平衡管理。

——自评:符合。上半年没有进入新领域,持仓都是长期跟踪的标的,配置并没有大幅变化。只是动态对比同行业标的,将少部分标的切换为更确定、经营更优的标的。

第三、持有分散性:配置行业不少于5个,标的不少于10个,不超过25个;同一行业配置不超3个标的,不过20%,同一标的配置不超过15%。

——自评:自评基本满足。权益类标的32个,稍微超出25个,跟踪精力暂时满足。

第四、投资资金长期性保障:资金来源为自有闲置,可2年以上不用,不使用杠杆。

——自评:满足。资本追加按纪律执行,未使用杠杆。

第五、总结复盘:必须做年度及半年投资总结

——自评:符合。执行中。今年彻底放弃了每笔资金投资记录的习惯,减少精力投入。由于交易软件查询历史功能更强大,加之自己理解的心得并没有超出价值投资的那几条,不必要零碎总结。

二、上半年主要操作思路总结。

1、关于中特估

“中特估”算是上半年最火的词,组合收益看似多半来自“中特估”,实则不一样。大家都以操作的心态看待中特估,并且是投机性买入卖出。小巷价值是多年前买入并持有至今,而且至此,基本没交易过中特估,收益来自于“涨了后没跌回去”——估值变化,所以严格来讲没有预料到中特估,也没有刻意参与交易。比如农行建行、平安等买了多年来,在当下估值下基本没有交易的想法,基本是被遗忘状态,仅作为一门生意,让他们帮忙打理着呗。

2、组合主要操作

动态平衡操作,行业内部轮动替换,聚焦确定性高,优势更强的企业。行业方面操作,主要是减少零售、高速配置,增加消费品配置。银行、高速、水泥等行业对持有标的进行调整,目的是拥有质量更优秀、优势更确定的企业。除此之外,处理分红操作,保险分红归保险,银行分红银行,能源分红归能源、地产分红归地产。以上都是为支持复利实现。

三、对于后续的一些看法(不重要,不依赖预测宏观是本组合投资的基本思路)。

其实宏观判定很复杂,以前长期观察大V观点,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人能预测准行业以上的事情,多数盲人摸象”。比如任大炮预测房市场、李大霄及李蓓预测股市及行业、更不要说退市的一批房企老板的预判了(人家也是豪赌预判,把基本的风险常识都丢了)。投资者最多能看到的是企业个体的经营优秀。

整体上,个人比较乐观,乐观的原因仅是社会生活环境脱离疫情、市场整体估值还没有超出合理区,企业能够更正常的进行经营了。当然我也认为国内无风险利率下降、地产回顾真实需求且“投资价值”减少倒逼投机减少、疫情终归过去了(生产力起码回来了,财富的根基就是生产力)等这些都是好事

至于所谓的国内及外围政治问题、经济萎靡等宏观问题(听着烧脑的词,就不要纠结了)本来就不可控,年年存在,只是大同小异,虽然有周期、有影响,但就像人类应对一年四季,改变不了,只能适应。就像总理说年年难是事实也没有捷径,但前面提到的那些相对有利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投资没有理由悲观。

下半年,在评估组合标的相关性前提下,适度分散、避免非系统风险,坚守价值为本,与优秀标的做朋友,回归商业,简化操作,继续实施动态平衡策略。

$万科A(SZ000002)$ $中国平安(SH601318)$ $建设银行(SH60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