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思考投资系列(二):Costco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5回复:10喜欢:21

在美国,无人不知Costco:

1、 会员制:分两种,一个是普通金卡,一种是会有cash back的会员卡,适合长期居住美国用,需要绑定美国信用卡。普通会员费$55,返利的卡年费$110,目前已经有近8300万会员,从季报中,可以看出会员还在稳步增长中。

Costco通过会员制连接了广阔的用户和需求,很多人认为Costco每年年费对利润贡献不小,实际上看财报仅占3%,如果申请Costco cash back的会员卡,每年的年费基本全额返还,所以经常会有人感慨:怎么这么便宜,还不要会员费,还送我返现积分。。。Costco旁侧一般都有自己的加油站、轮胎修理等,同时旅游、预订酒店、租车等都有合作伙伴或预订优惠,附加值服务让Costco将会员连接更紧。

2、 仓储式:店里是高高的摆放整齐的货架,单品量非常大,尤其适合大家庭集中采购,比如牛奶都是2桶各一加仑(约3.78升)的,卫生纸最小的30卷,排骨很多是半扇,连泰诺退烧药都是上百片的,哈哈,这是要发烧多少回的节奏。

3、 货品有限的丰富:Costco总共货品只有3700种,相比沃尔玛的十几万种是小巫见大巫,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数据----你会发现,如何选定供应某类商品和供应商,应该是Costco的绝技之一,我判断有三点:1)必需品且易耗品,有采购量;2)能与其它卖场在性价比上拉出差距;3)货品的供应商及质量在中端,保证质量,通过量大的销售,从供应商那里获取较低成本。

在Costco你可以发现很多名牌SK-2,MK,遇见CK,当然还有广受美誉,一年销售8000多万只的烤鸡。

Costco的货品,基本有品牌定位,中端品牌,但通过厂家合作独家款或者批发款,获得性价比优的保证,吸引美国中产和小康家庭。

4、 退货:Costco讲究购物体验,对于退货都是无理由的,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去退货,碰到“把大串的葡萄吃剩下几颗,说太酸要退货的”,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当然这都是概率事件,虽然可能被客户滥用,但小概率事件并不影响商业模式,在美国无数次,跟人聊到用户体验。我们买雪具的店,用户体验好到不好意思不买。无理由退货这在美国已经成惯例,亚马逊的快递有货寄丢了,邮件过去立马补发,诚信社会俨然而生的效率和体验真是无可对比。

目前美国按销售额排名前三的是沃尔玛、亚马逊和好市多Costco,Costco刚刚被亚马逊超过。

从净利率来看,亚马逊1.7%,Costco1.9%,沃尔玛2.9%,Costco的净利率不占优势甚至有点低。

对比三家的费用占比,非直接费用即扣除销售费用后的占比,Costco最低只有10.46%,相比亚马逊最高是32.3%,而沃尔玛是21.0%(依据2016年9月底财报)。很明显Costco是通过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费用而奉行低价策略而实现的。

我们研究Costco的文化和管理,有很多独特之处:内部提拔,人才培养,股权激励。。。还有一个披露数:基层员工的底薪是沃尔玛的近两倍,CEO的基本薪资只有70万美元可以管窥豹,运营效率的根本其实跟文化和管理制度设计息息相关,好的公司文化,似乎不需要宣讲,你在卖场感受到的,就是公司的成长之源。

很多小资和中产,喜欢WholeFoods,但也对Costco赞誉有加,对沃尔玛的品质不一Say No :

Costco的低价并不意味着质低,Costco是全球最大的精选牛肉、有机食品、烤鸡肉和葡萄酒买主;Costco似乎已经成为家庭大管家,帮你精选食材、电器包括衣服,质量有保证,价格上不会超过成本的14%(这也是他们的一条红线);

对比沃尔玛上万家店面,Costco只有715家,推算下大概的覆盖半径约20公里以内。

我认为:如果坚持好的战略,保持高效的运营和管理,即使在电商的冲击下也必然有其一席之地;当然可能发展不会那么迅猛fancy,但稳扎稳打才能成就百年老店。

看近10年的Costco是多么漂亮的一条曲线!!!

相较于Costco的坚持,亚马逊代表着新生的电商势力,包括新推出Amazon Go,无人机送货以及日趋强大完善的AWS云服务,Amazon是未来的方向,也是我看好和尊敬的公司。

这三家公司中,最不看好的是沃尔玛:我认为美国未来可能是大电商和特色超市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包括Costco,还有卖有机食品为主的WholeFoods,这也是一家值得好好研究的公司,虽然近期增长停滞,引来诸多资本的质疑,但它代表着消费升级的需求和趋势)。

生活中的随笔感受,常常思考:生活中发现牛股,其实是最简单的投资法则,亲身经历并试用,还有比这更靠谱的调研吗?10年前曾经重仓的长城汽车、前年重仓中国南车至合并后退出,都是收益最好的股票之一,除了因为对大趋势的分析,也皆是因为体验和了解,不买不了解的,控制好自己的手,在浮躁的市场中,是对自己的第一要求。

当然,Costco能基业长青绝不是几个退货政策,爆款产品或者摆放技巧而得来的,而是靠长期以来坚持的相对低成本和高品质策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费用控制,以及文化和管理制度常年的复制与传承,或许才是最难复制的制胜法宝。

一点浅见,后续还会继续分析WholeFoods,Monster等消费类公司,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微信探讨。

部分数据来自《财富》文章,作者:Neal Gabler,译者:Kevin(文中错误已修正)

$好市多(COST)$  $亚马逊(AMZN)$  $沃尔玛(WMT)$ 

2017.01.02 San Jose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若澜2017-01-04 22:24

很久之前做过,叫虚拟股票增值权,名字有点区别;其实万科在股权激励这件事情上,太比照国际化,尤其指标设定和实施方案,看似高大上,实际可惜了那几年的业绩和行情,不然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比例会比现在高一些

unite_zhao2017-01-04 10:28

什么?万科没搞过啊?他们是按会计净利润10%左右提集体奖金啊?
一线团队是:签约奖+年度绩效奖。
07年搞过股权激励,条件太高,没成,吹啦。

若澜2017-01-04 07:49

国内做过的如万科,简单说就是不给真实股权,但按照股价和股权比例设定激励金额,设定的业绩目标与股价市值对应,给予高管和员工激励。这个在我大A股用不多的原因是:价值、EPS增长时常不与股价匹配,但国外采用较多;大A股牛市大家喜欢加杠杆用持股计划,猴市熊市用限制性股票,呵呵

unite_zhao2017-01-03 21:52

是啊!不懂这个东西。。。

若澜2017-01-03 21:21

你说虚拟股权?

unite_zhao2017-01-03 20:59

能说说具体请款嘛?怎么个玩法?

姜戈_2017-01-03 13:21

怀念Costca的樱桃和烤鸡

若澜2017-01-03 11:49

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是,我觉得要跟公司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关

小黑_投资笔记2017-01-03 11:26

我也觉得很多高管基本薪资太高了,不如股权激励,这都是站在股东的角度,哈哈

若澜2017-01-03 11:23

不错,他们虚拟股权很大程度上是薪酬政策的补充,高管在股权收益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