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极端分化和风格切换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因为机构抱团瓦解,出现了负反馈,公募赎回,私募清盘,很多重仓股被动卖出,基金发行大规模缩水,公募出现信任危机,缺乏新的机构资金进场,很多机构票已经不贵了,还没止跌,因为缺乏新的大资金建仓,当前是资金的存量博弈,甚至是减量博弈,有些板块涨起来,其他板块就要被吸血,风格切换频繁,这种背景下赚钱难度较大。

另外一边,妖股横行,概念股活跃,说明柚子和散户的热情高涨,很多基民赎回资金开始自己玩,不再信任机构,但以后等基金收益好了,可能又会去买基金。

最近几年,市场风格极端割裂,2019到2020是大盘股主导,而2021年中小盘股大幅跑赢,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的背离非常明显,一边是牛市,一边是熊市,未来这种现象还会长期存在,考虑到资金的机会成本,不得不重视风格切换。

机构考核是以年为单位,持股周期并不长,有很强的投机属性,机构化未必意味着市场更成熟,投研逐渐圈层化,大家喜欢抱团,可能还会加剧分化。

看了下美股的历史,和A股有很大的不同,至少没有这么严重的结构性分化,造成这种现象,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产业结构、文化信仰、资金属性、ZC。

从产业结构来看,在全球大分工的背景下,可以分为三类国家:消费国、生产国和资源国。

美国属于消费国,终端消费类公司和科技公司较多,比如苹果、特斯拉可口可乐耐克辉瑞谷歌微软,这类公司的特点是,大市值公司多,全球化布局,利用品牌和技术垄断,有很高的市占率。他们成功的背后,是美国强大的国家机器,也就是国运,他们的产品可以倾销到世界各地,并且保持着高利润,就是美国人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吃到了最大的一块肉。这些公司是美股的基本盘,过去十几年的长牛,也是他们驱动的。消费国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不断收割着全世界,他们的回报大于付出,可以享受生活。消费国会把一些苦活、累活外包给生产国,或者股权投资生产国的企业,躺着收股息。

中国目前是典型的生产国。制造业发生过两次迁移,第一次是从欧美到日韩,第二次是从日韩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生产国的特点是,产业链中上游的企业较多,中游企业的话语权一般较弱。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庞大,但是除了白酒之外,超大市值的消费品公司不多,倒是产生了大市值的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宁德时代的市值大于国内所有的车企,药明康德的市值大于所有的创新药企业,台积电的市值大于所有的消费电子企业。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做得比下游大,这是产生国的典型特征。未来中国往消费国转变后,这种现象很难持续。因为大部分中上游企业的集中度很难提高,所以出现了很多隐形冠军,这些中小盘公司,有时候会主导行情。国内消费品公司也在不断做大,很多行业不增长了,但龙头企业还在增长,比如啤酒销量2013年见顶,白酒销量2016年见顶,从增量经济到存量经济,市场集中度必然会提高,茅台五粮液、泸州老家、山西汾酒、青岛、雪花、重庆依然不断走牛。同时国潮崛起,安踏、李宁、比亚迪等成长较快。

资源国,卖油的中东,卖矿石和农产品的澳洲、巴西,卖天然气的中亚、东欧。

大盘股的代表,以终端企业为主,因为商业模式特性,这类企业容易做大,招商银行、平安都带有类消费属性,加上白酒、调味品、乳制品、家电、药品、器械等。

中小盘的代表,是产业链中上游的企业,这类企业受产业趋势影响较大,锂电、光伏、芯片里面一大堆这样的企业,还有一堆上游的周期品,容易暴涨暴跌。今年的主线是新能源、光伏,周期里面长得好的,也和新能源多少沾点边。

前两年大盘股主导,是因为存量经济下,市场认为行业集中度会提高,并且注册制之下,小盘股的壳价值下降,优质大盘股显得更具有稀缺性。

而今年,由于大盘股估值普遍较高,各种ZC,反垄断,市场又转变了态度,毕竟共同富裕,肉不能都让大公司吃掉,高端制造成为今年的主线,新能源、光伏、芯片里面一大波中小盘公司表现很好。

大盘股的基本面并没有什么变化,集中度提升还会继续,而中小盘股受产业趋势影响大,一般缺乏议价能力,容易暴涨暴跌,未来这种风格切换还会上演多次,最靠谱的还是估值。

从文化来看,东亚地区有最勤勉的一群人,因为是后发国家,不能通过开展ZM地进行原始资本积累、释放人口,只能靠先做生产国进行沉淀,牺牲几代人才有今天。东亚地区最为世俗化,不玩祷告,对金钱物质的追求更甚,不喜欢佛系生活,一旦有赚钱机会,大家一拥而上,所以总是会搞出资本泡沫,A股是博弈性最强的市场,短期来看套路极多,这也和投资者过于勤勉有关,另外赚了钱不愿意止盈,赔了钱不愿意止损,总是把一种行情发展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