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几句139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20喜欢:6

欧普康视爱尔眼科到底像在哪里?】

这篇其实是读书笔记,是读支点财经记者张帆在2021年2月份写的一篇堪称深度调研的评论文章《爱尔眼科扩张模式起底》

网页链接

我选其中关键片段摘录如下(关键点加粗):

资本加持,一路狂奔 接下来爱尔眼科的发展策略颇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意思。 2003年-2005年,避开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爱尔眼科先后在湖南衡阳、常德、株洲,湖北黄石等城市试水,同时向武汉和长沙两个省会城市扩张。在华中市场扎稳根基后,2005年才在上海建立医院,作为技术中心和疑难病会诊中心。 就此,爱尔眼科发展出了类似餐饮连锁的“分级连锁模式”:一级医院是北上广深及区域性省会中心城市医院,以学术科研、处理疑难杂症为主;省会城市、直辖市医院以省内知名度较高的专家为主,构成爱尔眼科的业务主体;地级市医院解决大部分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县级医院作为基层角色,解决常见基础眼病。 该模式抓住了国内眼科医疗市场的痛点——大中小城市和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好的医生和技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三四线及以下的患者需求得不到满足。其优势还在于由上级为下级提供技术支持,由下级为上级输送疑难眼病病例,非常利于医院在全国复制、铺开。 在此基础上,爱尔眼科逐步构建遍布全国的眼科医疗服务网络,同时业绩不断上升,2006年-2008年净利润由1325.51万元增至5967.66万元。2009年,爱尔眼科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首家成功上市的民营专科连锁医院,在全国12个省市设立了19家连锁眼科医院。 上市头5年,爱尔眼科的扩张较为平稳,公司靠“自建+收购”的方式新增37家医院,平均每年新增7家。 2014年,爱尔眼科成立并购基金,迎来爆发期。 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为,爱尔眼科先作为有限合伙人(LP)之一,在收购基金中占10-20%份额,从体系外新建或收购眼科医院。被收购的机构没有正式归入上市公司,但可以使用爱尔的品牌,获得指导。这些机构先在买断基金中孵化3-5年,爱尔眼科再根据盈利情况将其从基金中完全收购进上市公司。 截至2020年10月底,爱尔眼科已参与前海东方、湖南中钰、南京安星、亮视交银等7支收购基金的运作,爱尔眼科对并购基金投资金额合计为12.68亿元,管理总资产规模为72亿元。不仅缓解了早期扩张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剔除掉了快速并购中出现的劣质资源。 通过并购基金,爱尔眼科实现高速扩张,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研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包括收购基金持有的医院,爱尔眼科在中国各地拥有552家医院和诊所。其中71家为区域城市中心医院,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其余为小型医院或诊所,平均每家注册资本为50-900万元。截至2020年12月,公司旗下医疗机构已超过600家。

内控管理能力遭质疑

一路狂奔之下,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考验着爱尔眼科的内控和管理能力。

从财务角度看,频繁并购给爱尔眼科带来了较高的商誉。财报显示,2014年爱尔眼科商誉为2.49亿元,截至2020年三季度,爱尔眼科商誉为41.26亿元,商誉在7年间上升了约20倍。

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由2017年收购Clínica Baviera.S.A形成的商誉,约为11.16亿元。据悉,Clínica Baviera.S.A是一家欧洲连锁眼科医疗机构,曾在西班牙证券交易所上市。

对此,有财务专家对支点财经表示,如果并购没有提升公司实质盈利能力,商誉一旦发生较大幅度的减值,或将影响公司业绩。但爱尔眼科是在自身熟悉的眼科赛道上进行并购,驾驭能力较强。

支点财经注意到,爱尔眼科正在逐步消化积累的商誉,并且有意放缓并购基金的脚步。

2018年,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11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11%。2019年,爱尔眼科因下属8家医院无法盈利或盈利情况不及收购预期,计提商誉减值准备3.16亿元,占当年利润22.9%。

2019年度股东大会上,管理层表示“并购基金内的医院渡过培育期、规范期后,就将逐步结束它的使命。”从并购基金设立的节奏来看,2019年爱尔眼科仅参与设立了规模为10亿元的亮视晨星,此后没有出现新设立的基金。

———————————————-

彼时资本市场正如火如荼,文章提到的爱尔眼科创业板股王。

当然,看到这些描述——

1、上市头 5 年,爱尔眼科的扩张较为平稳,公司靠“自建 + 收购”的方式新增 37 家医院,平均每 年新增 7 家。

2、2014 年,爱尔眼科成立并购基金,迎来爆发期。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为,爱尔眼科先作为有限合伙人(LP)之一,在收购基金中占 10-20% 份额,从体系外新建或收购眼科医院。被收购的机构没有正式归入上市公司,但可以使用爱尔的品牌,获得指导。这些机构先在买断基金中孵化 3-5 年,爱尔眼科再根据盈利情况将其从基金中完全收购进上市公司。

你会不会想起另外一家公司?没错,它叫欧普康视

爱尔眼科,2012年第一批在创业板上市,上市即开始转型。十年后成为创业板股王。

欧普康视,2018年初上市,也是上市即开始转型,上市四年后成为市值仅次于爱尔眼科的眼科类相关企业,并且是创业板在那四年里的涨幅王,相比首日开盘价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涨幅15倍,即使是同时期的爱尔眼科也比不了。

再次提醒,这个是2021年时候的资料,如果那个时候看到这篇资料你们会不会萌发买欧普康视的冲动?所以2021年买欧普康视打算做长线的人其实潜意识是冲着爱尔眼科第二去买的,何况当时欧普康视基本面良好,看起来似乎也不是很贵,就算欧普康视涨了15倍,市值也不到爱尔眼科的三分之一,似乎还有很大升值空间。

其实爱尔眼科这种扩张模式是存在隐患的,隐患一个是文章中提到的商誉和内控管理问题,另外我认为就是业绩增长过于依赖外延增长,快速扩张也过于消耗资本,在融资良好支持扩张的情况下它成长会加速并且市值会快速膨胀(戴维斯双击),在融资遇到问题(包括政策转向)不支持扩张的情况下它的扩张会减速并且市值快速萎缩(戴维斯双杀)——看到这里你又想起来什么?没错,这就是著名投机大鳄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里面说的金融市场反身性原理(金融泡沫从形成到破裂的过程)。

2021年买入欧普康视打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同志,你自以为是价值投资者,其实对价值的理解反而不如一个投机者,是不是很打脸?

PS(评论精华整理):

1、有人问我$欧普康视(SZ300595)$$爱尔眼科(SZ300015)$ 现在跌那么惨是不是遭受了金融市场的反噬(为过去的高速扩张还债),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不懂得什么是反身性的建议读一读索罗斯。
包括那些自以为搞价值投资的夹头,更应该读。
你不懂投机,怎么搞得好投资?

2、【索罗斯谈金融泡沫】
我认为,每个泡沫都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现实世界中盛行的一种趋势,二是人们对这种趋势的误读。泡沫从形成到破裂是一个过程,如果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趋势,那么它有可能是由某一项技术创新催生的,也有可能纯粹是金融因素导致的。起初,这种趋势可能会悄然发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当市场参与者注意到这个趋势之后,他们可能会非常感兴趣,从而导致这个趋势越来越强,而他们对这种趋势肯定会存在误读。 这个趋势有可能受到干扰而出现暂时性中断,这就对人们是否会坚持之前的误读构成了挑战和考验。如果人们看清了之前的误读,这个泡沫就不会恶化。但如果这次考验验证之前的误读具有合理性,那么误读会进一步加强。 随着泡沫逐渐膨胀,市场参与者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与实际情形相去甚远。当怀疑者的数量超过相信者的数量时,误读就难以为继了。 到了泡沫膨胀后期,由于惰性的存在,市场趋势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 即便如此,市场趋势肯定会在某一时刻出现逆转。由于市场上的质疑越来越多,原来的趋势会急速逆转,不断朝着与之前相反的方向变化。 由于这个过程往往涉及某种形式的信贷或杠杆,因此泡沫的变化态势呈现出不一致性,即上涨速度慢,而下跌速度快,直至崩盘。 在泡沫形成、破裂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是确定的,除此之外都是不确定的。泡沫的规模和持续时间是不可预测的,泡沫可能在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破裂。

由于泡沫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内在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先后爆发多次金融危机。每次危机都会导致政府部门出台一些措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引导市场发展的不仅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政治这只“看得见的手”。
泡沫只是间歇性地发生,但市场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却从未间断。无论市场参与者还是金融监管机构,赖以决策的依据都是不完善的知识,即他们采取行动之前对现实状况的了解并不全面,也不准确。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互动具有反身性。因此,我们在解读金融市场时,必须考虑到反身性的影响,而不仅仅在偏离均衡的情况下才考虑反身性。
——乔治·索罗斯《危机与变革》

全部讨论

有人问我$欧普康视(SZ300595)$$爱尔眼科(SZ300015)$ 现在跌那么惨是不是遭受了金融市场的反噬(为过去的高速扩张还债),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不懂得什么是反身性的建议读一读索罗斯。
包括那些自以为搞价值投资的夹头,更应该读。
你不懂投机,怎么搞得好投资?

2023-12-15 10:01

$普瑞眼科(SZ301239)$ 在2022年三季度才上市,上市后也打算复制一把$爱尔眼科(SZ300015)$$欧普康视(SZ300595)$ ,但不巧在今年碰上了深化医改和医疗反F。现在(跑马圈地过快)开始扯着蛋了。

2023-12-05 17:46

最大,欧普底在哪?会跌到25PE吗?

2023-12-05 15:58

我看成了“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