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盏集7: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对收藏伉俪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本文节选自西风文章《中国历史上的收藏面貌》)

北宋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也是宋代收藏浪潮里杰出的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收藏品虽然在靖康之变中遭毁和遗失,但他们著作《金石录》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人,是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以父荫入仕,崇宁四年(1105)授鸿胪少卿,时为与李清照结婚后三年。赵明诚的父亲居相位时,亲朋多在馆阁任职,可以接触到一些“亡诗逸史”和“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大观元年(1107)父亲去世,因政治原因,赵明诚被夺官,赵氏亲属被迫隐居乡里,赵明诚和李清照来到青州定居下来。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但对他们而言,却是因祸得福。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赵氏夫妇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得到书画和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同时,夫妇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考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大观二年(1108)至宣和三年(1121)期间两人曾多次出游名山胜景,搜集大量碑文资料和拓本。

宣和(1119~1125)中期,赵明诚辗转莱州、淄州任职,靖康(1126~1127)末年,起任江宁知府,生活开始有所好转。赵明诚与李清照两人愈益大力收集古器与文献资料。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罕见的古籍激发了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对古代文献的痴狂,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金石录后序》)

从事金石学研究和收藏,深刻影响了李清照对文学诗词的创作与提高,以至于使她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伟大女词人。当然,李清照由于家学渊源,文学造诣故有基础。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一门更是系出名门,高祖和曾祖都曾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父亲王珪官至中书省平章事和尚书左仆射,受封为岐国公。

靖康二年(1127)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任江宁知府。这时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合。最后挑选装了15车藏品,其他没带走的藏品便锁在10余间屋子里,期望时局转好后再回来。但金军铁骑势如破竹,李清照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她的家毁于兵祸,10余间屋子被抢被烧而毁于一旦,真是令人痛心不已。建炎三年(1129),御营统治官王亦乘机叛乱,据说当时负责江宁防守的赵明诚不得已逃跑,李清照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赵明诚面对李清照,心里愧悔难当,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急病发作病死于建康(今南京)。但主流观点认为赵明诚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加上生活不规律,积劳成疾而死。生前,赵明诚参考欧阳修《集古录》,作《金石录》30卷,将金石刻辞2000种编排成帙,诠述条理,考证精博,为金石学名著。另外,赵明诚还撰有《古器物名碑》15卷。

此后,李清照决定将15车藏品中的绝大部分寄托到随皇室逃难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沆那里。当年年底,金兵就攻陷了洪州,藏品化为灰烬。备受打击后几乎麻木的李清照,带着随身的最后一点珍藏品辗转流离来到绍兴。所剩无几的几箱最珍贵的藏品,在经历窃贼挖墙盗窃和后来第二任丈夫右承奉郎张汝舟的感情欺骗和蹂躏。一代收藏家夫妇,连同他们的藏品,最终以悲剧收场。李清照晚年,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修订、刻印完成了赵明诚的《金石录》巨著,并作有《金石录后序》,讲述了《金石录》编撰的经过和他们夫妇收藏古器、书画记研究的细委,读来凄楚婉约,文笔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