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盏集2:油滴建盏质量鉴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整理一批建盏制作名家的制盏理论和审美观点,不定期更新。

这一篇整理自阙梅娇的论文《试论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因素》。作者阙梅娇,建阳市建盏陶瓷研究所所长,建阳建盏协会副会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一、评价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指标

要想描述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因素,首先必须对评价仿制油滴质量的指标有所了解。苦于目前尚未有严格的建盏行业产品质量 评价标准,也由于相关科技手段不够普及的原因,有些指标可作定量 考量,而有些指标则只能作定性考察。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对油滴建 盏质量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多数是粗放型的描述性评价, 具体如下:

1.整体外观:以手工拉坯、古拙圆润、器型完整、适度流 釉挂釉露胎、铁胎成色等具备宋代建窑产品基本特征者为好。

2.油滴 数量:以偏多者为好。

3.油滴大小:以大小适中、均匀一致者为好。

4.油滴形貌:以圆形、滴形或椭圆形者为好。

5.油滴分布:以均匀散布者为好。

6.油滴颜色:银白、红褐、金黄等色,以成色清晰者为好。

7.油滴毗纹:以有毗纹者为好。

8.油滴反光:以能泛出七彩光者为好。

9.釉面光泽:以反光强者为好。

10.有否凹坑:以釉面愈合平 整无明显凹坑者为好。

11.无油滴区呈色:以黑色者为好。

12.有害物 质测定:以无毒无害者为好。

二、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几点因素

考察一件陶瓷作品,往往要从坯泥釉料、成型工艺、烧制窑炉、烧成温度、烧成气氛、烧成曲线等方面入手。我们谈论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因素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坯泥选择:选取宋代建窑窑址附近的原矿土作为坯泥,因为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现“铁胎”特质。虽然坯泥的选择可能对仿制油滴建盏的油滴形成与质量影响不大,但能选用原矿土作坯料,以便最大限度地表达宋代建盏的整体外观形象与窑口特征,是一件“不亦悦乎”的事。但必须强调的是,洗泥过筛不可过细,以免影响仿制油滴建盏露胎部位的古朴粗犷之美。

2、釉料配制:选择宋代建窑所用的原矿釉石作为基本原料,再辅以当地的红土和草木灰等,球磨成浆,过滤备用。必须强调的是,即使选用原矿釉石(红土)作为基本釉料,也要考虑不同矿点、取料深浅其石(土)质化学成分可能有较大差别等因素的影响。

3、拉坯上釉:仿照宋代建盏器型,手工拉坯修坯,凉干素烧,手持盏底浸釉,盏内上全釉,盏外上半釉,釉水浓度和上釉厚度保持均匀适中状态。曾有人提出两次上釉利于油滴的形成,在我们的实践中观察到,这或许不是影响油滴形成与油滴质量的关键所在。

4、电窑烧制:宋代建盏为龙窑柴烧,火候与时间都异常难于把握,现代加上环保与成本等原因,再采用传统烧制方法是有难度的。于是,我们选择了电烧,硅炭棒加热,热电偶控温,极大地提高了烧制的成功率和产品质量,使得宋代建窑中非常稀罕的油滴盏在当代成为大众的陶瓷工艺品甚至作为日用瓷器皆有可能。

5、烧成温度: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自己摸索的经验,我们把最高烧成温度控制在1320℃,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温度过低出不了油滴或油滴偏小;温度过高出现油滴融合成片,流釉粘底,盏坯变形,或者烧成兔毫状条形斑纹。

6、烧成曲线:因为使用了电烧、热电偶测控温度,才使得利用烧成曲线指导烧成过程成为可能。一般地说,烧制前期升温较快,烧制后期升温较慢,达到最高烧成温度时有一段保持高温的平台期,随后才步入降温期。高温平台期在烧成过程中显得颇为重要,因为油滴的形成、聚集变大、漂移分布等都与这一阶段密切相关。

7、烧成气氛:宋代的龙窑柴烧多为还原焰气氛,尤其是以松柴为主要燃料的烧制过程更是如此。现代的电窑烧造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还原焰,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氧化焰,而是一种电辐射热的氛围。为了保证仿制油滴建盏的质量,有时需要人为地营造一些还原焰或者氧化焰的气氛。

8、降温模式:据推测,宋代龙窑烧造的降温模式多为封窑后自然冷却。这样的一种冷却方式或许对烧制兔毫盏和异毫盏是十分有利的,但对于油滴盏的烧制显然有些后保温时间过长。这或许就是宋代建窑油滴盏的产量偏少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采用电窑闭门或间歇开门的冷却模式降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必须强调的是,降温速度不可过快,否则,对仿制油滴建盏的釉面愈合是极其不利的。

三、讨论

本文就影响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几点因素展开了讨论,同时就评价仿制油滴建盏质量的指标进行了探索。并推测宋代龙窑烧造的降温模式多为封窑后自然冷却,对油滴建盏的烧制显得后保温时间过长,可能是宋代建窑油滴建盏产量偏少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