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为何有的是 「男神」,有的是 「渣男」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0喜欢:15

上周五看了一场基金直播,感觉超赞。

在这个基金日日有直播,甚至每个小时都有直播的年代,直播这种形式,已经不稀奇了。

大多数的直播,是单一经理亮相,或者两三人圆桌会议的形式。

这年头,股票越来越多,要研究透彻,依靠基金经理的单打独斗,显然越来越难。

这也是大基金公司投研团队强大的优势。

不过,这种投研的重要性,在基金直播中,很少能体现,更多还是基金经理的个人英雄主义,同时谈论的话题往往也是碎片化。

是的,正是这样的刻板印象之下,在看了上周五博时基金科技团队的集体亮相直播后,要为这种干货满满而且系统化的直播形态点赞。

博时上周五的这场直播,从下面海报就能看出,是 1+5 一共六人的大直播

领衔的是博时基金科技团队的当家人曾鹏,随后则是五位在科技领域有不同侧重的基金经理。

毫不夸张的说,哪怕你是对科技股投资接触过的普通基民,在听完这场直播后,也能掌握科技股投资从理念框架到细分行业的系统性入门知识

这样的直播,显然干货满满,值得一听。

也正因此,笔者问博时基金要来了当天直播所有的 PPT,从里面选取了我认为重要的图表,结合各位基金经理的发言,做了一个精华版,与诸位分享。

曾鹏:10% 与 all in 新能源车

曾鹏,16 年证券从业经验的老将,在博时基金科技投资团队中的角色,是 「科技舵手」。

舵手,是领航的。

曾鹏的价值,也是这场直播笔者最喜欢的一点就是,贯穿整场直播的 「成长溢价理论框架」,这是博时基金科技投资团队用来分析整个板块和各个细分行业的共通框架,这个框架很容易帮助你对比不同的科技行业,有更宏观的看点。

曾鹏的这套 「成长价值理论框架」,脱胎于 Gartner 曲线 (新技术渗透率曲线)。

曾鹏强调,新兴产业投资,要格外关注导入期和快速放量期。

这两个阶段,曾鹏从投资角度,分别命名为主题成长阶段和价值成长阶段。

对于导入期的主题成长阶段,曾鹏认为是商业模式初步成型或者产业趋势刚刚进入爆发期带来的估值弹性溢价,这个阶段市场关注的是潜在产业 空间及未来的盈利弹性预期;研究的着重点在空间、壁垒、弹性。

产业市值比是重要衡量指标。

尤其注 意与概念投资的区别。

而对于快速放量期,曾鹏强调这是商业模式成熟后利润开始进入兑现时期,这个阶段市场关注的是成长的质量以及对产业景气程度确定性 持续性的把握。

其判断标准是产业渗透率、业绩增速与估值的匹配程度等,衡量指标包括 PEG(非绝对 PE),现金流与经营绩效的匹配等,其中核心指标是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速与动态 PE 的比值。

针对不同的阶段,曾鹏提出要有不同的估值模型,具体可见下表。

而科技股中的 「渣男」 与「男神」提法,在曾鹏看来,其实就是两个不同阶段使然。

有些公司还处于导入期,就是 「渣男」 体质,在曾鹏看来:

更多是靠估值、产业前景和未来终局的预期,受流动性变化的影响很大,当流动性宽松时,这一类企业会飙得很猛,流动性一旦收缩,这些企业的估值弹性波动就会很大。面对 「渣男」 行业,大家首先看央妈,央妈什么时候把水放出来,流动性好了,波动大的 「渣男」 行业就会表现比较好,一旦流动性回收时,就要控制风险。如何驾驭「渣男」,首先要看清楚央妈怎么做。

相反,有些科技股处于快速放量期,那就是 「男神」 体质了。比如 2021 年大热的宁德时代

以宁德为代表的科技股也算是 「男神」,因为它已经进入价值成长量价齐升的阶段,也就是产业渗透率大幅提升的阶段,这个时候是有业绩、有利润的。

就曾鹏看来,快速放量期是投资的黄金时间。他同时强调了两个数字:10% 和 10 倍。

博时基金的投研团队总结过去的投资发现一个规律:工业级消费品一旦突破 10% 的渗透率,就会出现一批十倍的牛股,不管是中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都如此。

因为 10% 是临界点、突破点,从 0% 到 10% 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比如新能源汽车,从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第一次提出新能源汽车,到渗透率突破 10%,花费了 13 年,但是现在从 10% 提升到 15% 只花了三个月。十年前智能手机从 0% 到 10% 花了五、六年,从 10-50% 只花了一年半,这就是产业突破的力量,一方面是渗透率达到极致之后,成本大幅下降,市场接受大规模扩张,进入井喷式需求的爆发,当我们看到这个数字时,就可以明确判断这个时候进入价值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是投资的黄金阶段,不要轻易下车,产业链所有公司全部都会超预期。

正是基于上述逻辑,所以在 2021 年 3 月,博时基金看到新能源车在中国的渗透率超过 10% 后,就选择 all in。

肖瑞瑾:半导体、AIOT 和硬件创新是主线

肖瑞瑾,有 10 年从业经验,是博时基金 TMT 投研一体化团队的负责人,在博时基金的定位是 「科技投资先锋」,属于科技板块全覆盖的基金经理。

在这次直播上,肖瑞瑾最有价值的发言,无疑是基于下面这张图表——没错,肖瑞瑾将目前 A 股主流的 TMT 细分行业,都放在了 Gartner 曲线上,这意味着哪些细分行业值得投资,并且应该以怎样的估值逻辑进行投资,一目了然。

肖瑞瑾强调,半导体、AIOT 和硬件创新 (主要指 VR/AR) 是未来三年 TMT 科技行业的投资主线

针对目前许多科技股估值很高,而研究机构甚至开始采用 2025 年乃至 2030 年估值的情况,肖瑞瑾介绍了博时基金提出的 TEAM 框架,认为只有当一个企业符合这个框架的四条,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使用远期估值,才能看 2025 年看 2030 年来估值。

对于未来中国科技产业的投资关键词,肖瑞瑾列出了五个:

半导体行业

云计算

新能源汽车

光伏行业

数字经济

而上述五个行业,也是此后博时科技团队其他几位在直播中细细展开的内容。

郭晓林:关注新能源车的平价拐点

郭晓林,9 年从业经验,目前是博时基金新能源投研一体小组的组长。在博时的定位是 「新能源α猎手」。

新能源,无论是光伏还是新能源车,无疑都是过去一段时间大热的行业,有许多基金经理分析过,谈过。但是听完郭晓林的分享,依然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分析。

对于光伏行业,郭晓林强调这正在变成全球最便宜的能源形式。

从下表可以看到,光伏的发电成本从 2010 年鹤立鸡群的高,到如今低于生物质能 (火电),甚至还低于海上风电、地热等新能源

在郭晓林看来,光伏的魅力在于,成本的下跌仍未结束。

郭晓林强调,光伏本质上是一种 「硅技术」,与半导体同源,具备不断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可能性。他指出,2018-2020
年中国光伏系统成本下降的幅度,从 4.15 元降到 3.22 元,短短两年间,成本降了 20% 几,这在很多行业都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光伏,郭晓林强调行业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投资这样的行业能享受到行业稳定增长的收益

至于 2021 年大热的新能源车,郭晓林强调当下的火热,与曾经出现过 2017 年的那波不同。当年是靠补贴,而这些年新能源车成本不断优化,已经进入了平价拐点

站在 2021 年甚至 2022 年,新能源汽车的总成本,如果算上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节省、牌照优惠,我们会发现站在今天这个时点,不知不觉当中,行业已经进入平价的拐点,今天的新能源汽车成本已跟燃油车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新能源车没有补贴,行业发展也不会受到成本因素的影响。

除了不断下降的电池成本,让新能源车更具成本优势之外,郭晓林格外强调 「新能源车」 的「产品驱动」。

在其看来,特斯拉 Model3 的热销,就如同当年 iPhone4 的热销,让消费者不是因为有补贴,而是真正因为产品足够好而去购买。

郭晓林指出,新能源车目前有望以 40% 的年化增速发展,而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投资机会:

在所有千亿产值的行业当中,你几乎找不到一个行业未来两、三年能看到复合 30%、40% 的增长速度,而新能源正是这样的行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投资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无论你投资哪个环节,它基础就有 30%、40% 的增长,如果你能挑到有份额扩张逻辑或者量价齐升逻辑的公司,就能享受到更快的成长,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投资机会。

黄继晨:新能源车利好半导体

黄继晨,是博时基金的新人,2016 年才加入,在博时的定位是半导体 「攻城狮」

黄继晨在直播演讲开始,就格外强调许多人并未深思过的产业升级潜力。他强调看好新能源车的未来,就要看好相关半导体需求的未来

单部新能源车对半导体的用量超过 1500 美金,是传统燃油车接近 3 倍的水平,做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如果传统燃油车每部车用 1 个晶圆片的话,那么新能源车或者智能化新能源车要用 3-4 片晶圆片才能满足,可见对于半导体的消耗量以及半导体性能对最终体验有多么大影响,这个产业未来十年复合增速会超过 20%,考虑到单车搭载量是过去的 2 倍甚至 3 倍,这是未来半导体在产业升级方面重要的驱动力

而类似物联网、智能化等浪潮,同样会刺激半导体的需求。

当然,谈及半导体行业,不能忽略的主题自然是 「国产替代」。

而上述图表,与此前提及的技术渗透曲线叠加,自然就更能找出具有潜力的产业突破期领域。

基于对不同半导体类别的份额和技术难度的综合评估,黄继晨认为存储器、模拟芯片和射频芯片有望成为突破口

齐宁:谁是科技股中的 「白酒」

齐宁,十年从业经验,在博时内部定位是 「科技产业链专家」。

这些年,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财富效应,已经是路人皆知。

但这些巨头,往往都是针对个人消费者的 「消费互联网」。

而齐宁强调,当下全球投资热点,已经转向了 toB 的产业互联网

而在齐宁看来,产业互联网中,Saas(软件的 「云」 化)是最具潜力的领域,甚至堪比「白酒」。

齐宁引用了一份三年前的统计数据指出,中国的 SaaS 有着相较美国巨大的潜力:

中国的 SaaS 市场只相当于美国 SaaS 市场规模的 1/4,但是从 企业主体来讲,我们的企业数量大概是美国企业数量的 2.5 倍,每家企业在软件云化上的投资 额只相当于美国的 1/10。也就是说只要你相信未来软件云化是一个趋势,相信中国的企业能够 成长,相信中国企业 IT 开支会增加,在这样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你必然会看见中国的 SaaS 产 业数倍于美国市场。

齐宁分析去年大热的白酒行业,认为其有两大优势:一是具有长期持续的成长确定性;二是商业模式好,能涨价,涨价涨出来的都是利润。

而在齐宁看来,SaaS 也有着类似的特性,客户用上了云产品,粘性极强,一旦用了熟练了,就放不下手,只能接受涨价;同时 SaaS 线上交付,相比传统软件行业属于轻资产,总体非常类似于消费行业,有望具有消费行业同样的牛股特征。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 SaaS 企业长期的成长性。齐宁格外强调现金流,对于那些客户愿意预付多年租金,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就是现金流是利润数倍的企业,就具有消费牛股的特征。

而 「云化」,齐宁强调当下一个新的格局变化就是,越来越多企业不再围绕互联网巨头的公有云架构,而是更多选择私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