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宏观】产业智能化是高壁垒的慢变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转载自格隆汇专栏:浙商宏观李超,原文链接:网页链接

核心观点

产业新能源化和产业智能化是我国产业基础再造的两条重要主线,其中产业新能源化是快变量,产业智能化是慢变量。新一轮技术-经济的范式迁移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加快促进产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总的看,智能化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引领制造业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我们认为,产业智能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先决条件是产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大概率将持续较长时间完成并不断优化升级,中长期存在着较多结构化的战略性投资机会,也蕴藏较大市场预期差。我们预计,2022年制造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全年增速将达到11.1%。

1. 产业智能化在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人工智能逐步替代人的过程

我们认为,产业智能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分散或孤立的设备、产品、生产者、企业等以产业链、价值链等方式连接起来,形成联动发展。产业数字化是产业智能化的基础,充分的数字化是智能化实现的前提。产业数字化是对数据价值的初步挖掘,并为智能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了一定的数字化积累之后,产业智能化过程将开始大规模涌现。数据的爆发增长、海量集聚蕴藏了巨大的价值。

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产业数字化指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传统产业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我们认为,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产业智能化是在其基础上由人工智能逐步替代人的过程,不仅在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脑力劳动。产业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政府文件中对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发展亦不少见,但官方尚未像产业数字化一样给予的明确定义。从智能化的技术特征来看,是将数据、算法和知识的深度融合;从政府对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经济的应用场景支持方向来看,既有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也有智能楼宇、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智能垃圾箱等公共设施智能化。我们认为,由于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产业尚不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育成熟,从而对传统产业的智能赋能短期内还难以像数字化大范围实现。

2.产业智能化本质上是产业发展范式的迁移

我们认为,产业智能化是经济社会面临的第四次技术-经济产业范式的迁移。产业智能化和新能源化转型,将形成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所谓“技术-经济范式的迁移”,是指在通用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后,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涌现大规模创新,并在各制造业充分渗透,其影响可扩展到宏观经济的多维度和更深层次。技术-经济范式包括一系列相互依存的技术、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以及管理创新,这些彼此关联的因素相互影响、循环往复、持续演进。

我们重点提示,产业的智能化,不仅要注重制造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更要注重研发、销售、服务等全链条串联起来的智能化。特别地,我们建议关注未来最具安全边际和技术高壁垒的赛道,分别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建筑、智能医疗、智能养老、智能教育等。

3.我国产业智能化转型已具备先决条件,逐步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产业智能化的革命已初露端倪。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以巨大的市场规模做支撑,以及多样化的产业网络节点为基础,生产设施在社会中网状分布,最终将形成一个用产业互联网技术连接的、辐射全球的产业形态。

第一,我们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这意味着产业智能化的技术创新都可以形成与中国制造能力的连接。第二,我国超大市场规模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络,基本完成了消费端的数据化迁移。平台企业积累了庞大的消费者行为数据,使新的智能化技术由消费端向产业端迁移,完成对供给端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将有助于推动产业范式的变迁完成。第三,我国应用研发能力持续进步。我国已成为全球研发工程师最多的国家,专利和科技论文产出一直在全球名列前茅,极大地推动中国的产业智能化升级。2021年我国研发强度达到2.44%,已接近OECD国家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2位,较上年再提升2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自2013年起,我国排名保持持续稳定上升势头,9年间提升了23个位次。

4.“新能源+”催生增量产业智能化需求

2021年11月我们前瞻性提出“新能源+”概念,提出“本轮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已经从新能源产业化进入产业新能源化阶段”,产业新能源化也即“新能源+”,是指新能源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促使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全产业链新能源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形成以新能源为能耗根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在双碳长期目标下,产业新能源化的趋势已经确立,由此带来的是整体工业体系基于能源结构变化而进行的再造和重构,其中会对产业数字化带来重要的增量需求,具体来看可能反映在以下方面。

其一,新能源终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带来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在电子、汽车等领域有显著表现。新能源车替代传统汽车过程中,电动车最核心的技术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三电”内部结构和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和使用,会产生大量的数字化需求,同时汽车电动化的趋势为汽车智能化发展带来积极利好,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背后拥有巨大的数字化需求。

其二,新能源发电系统催生智能化需求。电力生产清洁化趋势确立,从煤炭火电为主转向新能源发电转型,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光伏、风电是重要发展方向。由于传统火电与新能源发电存在一定差异,前者可以主动管理和调控,后者如光伏、风电、水电等容易受到季节、天气、光照等因素影响,并不稳定,多样化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并网管理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必须搭配全面的信息管理平台和数据系统,对电力电网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例如通过实时监控电力系统中电压波动、电压偏差、谐波变化等各项电力指标走势,来保障供电质量和发电稳定性,因此我们认为在清洁发电趋势下,新能源发电系统会催生增量数字化、智能化需求。

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本账号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