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正视年轻人的社保顾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2

经济观察报 社论/文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中国养老产业论坛上的讲话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表示,养老金缺口压力正层层传导至年轻人,“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觉得即使劳动再多,也很难买房、结婚、养孩子,干脆直接躺平”。他认为,站在劳动者视角,当衡量(社保)缴费贡献大于所获收益时,自然削弱积极性。

周小川谈到的是近期媒体报道的一个公共话题:年轻人不愿缴社保了。理性地看,中国社保覆盖率并没有显著变化,这类报道反映的还是少数案例。不过透过这个话题,可以看到部分年轻人对现行社保制度存在的顾虑。对此我们不应回避。

部分年轻人的顾虑之一是,他们缴纳的养老金都用来养现在的老年人,等自己领取养老金时,会不会面临无养老金可领的情况。

中国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直接用于退休的老年人。理论上,个人缴费和老人领取待遇是一道同时注水和放水的数学题。只要资金池持续有“水”,个人就能在退休后从“注水方”变为“饮水方”,并且退休金数额与年轻时的缴费基数、缴纳年限成正比。因此,个人缴纳的资金本质上将转化为自己的养老金,而不是为他人或自己父母养老。

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接近6万亿元,财政部官员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能够保证。但是,考虑到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老龄化,如何保持这个水池一直有足够的水,确实是个挑战。对此应该未雨绸缪。

具体来说,要让年轻人对社保制度更有信心,首先得多想办法让“水池”里的“水”有更多来源。从国内外养老金制度建设的实践来看,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也并非仅有个人和雇主缴纳这一条路径。在一些国家,投资收益也是养老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延迟退休以及降低每年养老金上调比例还成为很多国家的选择。近几年我们也采取了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等举措来充实社保资金池。

如何平衡眼前的经济压力和未来的养老压力也让一些年轻人担忧。如果考虑到这些年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不断上调,个人缴费压力增大,这样的担忧有其现实的基础。说到底,年轻人对缴纳社保的顾虑出自对当下和未来的权衡。如果当下收入或收入预期下滑,一些人会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收入用于稳定或者改善当下的生活,而非压缩当期花费以保障未来。在这方面,政策或许可以多一点弹性空间。

从目前来看,各地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下限一般为上一年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60%,但是在宏观数据下,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难免有“被平均”之感。要缓解年轻人的担忧,也许可以尝试建立更加多元、灵活、包容的社保缴费制度。比如,能否以上一年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中位数作为计算基数?再比如,在制度设计上如何更好地兼容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保缴纳需求?

无论如何,年轻人不愿缴纳社保了,这是个需要正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年轻人多一些体谅,看看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宏观地看,要进一步提升年轻人缴纳社保的积极性,就要不断做大经济蛋糕,并且让老百姓分到更多,即提升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而让个人收入足够兼顾当下的生活和未来养老。让年轻人有意愿和能力缴纳社保,最终受益的是这个体系。

全部讨论

05-18 12:38

中国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直接用于退休的老年人。理论上,个人缴费和老人领取待遇是一道同时注水和放水的数学题。只要资金池持续有“水”,个人就能在退休后从“注水方”变为“饮水方”,并且退休金数额与年轻时的缴费基数、缴纳年限成正比。
作者:经济观察报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