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物业之后,下一个成为行业黄埔军校的将是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业内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在20年前,万科曾经制定了一个“海盗计划”,专门挖角中海。使中海的预算人员、 质量工程师、项目经理甚至一线公司副总级别骨干不断流向万科。

甚至还从中海挖来了超过50位高管人才,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肖楠、杜晶、陶稗富与刘爱明等人。

会出现这样的事儿,无非两个原因:一是中海人才好,看着眼馋;第二就是实在是太缺人才了。

反观当时的中海,1979年就到香港打拼历练,最早一批管理班子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在这个探索打拼中,还一直使用“杀鸡要用牛刀”的路数,这才蹚出一条路子。十年磨砺,中海形成一整套严密的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中高级管理层,对系列精细的产品制造、培训以及成本和流程,都已经非常深入了解。

中海人才体系里,最被熟知的是其独创的“十八匠” 工匠体系,也就是5321工匠人才计划。这个体系当然也有物业的一席之地,通过搭建多种方式的培养提升系统,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各类型专家。

而2000年我们都知道,那是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年代。在这前后,也出现了房地产企业的上市热潮,虽然有一些波折,但从过来人的眼光看,挡不住历史大势。

时隔20年,房地产发展到了存量时代,今年又遇到了房地产行业危机,反而是物业的价值被提了出来。

中海物业1986年在香港成立,1991年进入内地。

光是这句话,其“高起点”就被描绘出来了。

在2001年,建设部的领导盛赞中海物业,总结了这样一句话,“中海物业的发展方向,就是中国物业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盛誉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和房地产行业一样,热度如此之高,被寄予的希望如此之厚,当然对人才的觊觎也会如此之急迫。

于是在所难免的,中海物业和其母公司有了相同的宿命,很多年里一直被誉为“内地物管行业的黄埔军校”

在日新网与行业交流时,也发现头部物企的中高层管理者,有中海物业背景的非常之多。

这些人里,在今年被津津乐道的两位,是唐学斌和黄玮。这两位是同济大学的校友,97和98年前后脚加入中海物业,都是在2002年离开,离开后,唐学斌加盟彩生活,黄玮则选择了创业,与几位中海物业同事一起创建了深圳市开元国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开元国际被收购后,两人又成为了同事,然而此时两人对物业管理的理念却已出现了分歧。

在黄玮入职万物云,近期又出任阳光智博董事长后,很多人也想起了两个人的缘分,又感慨两人的分歧。

今天主要想借由这个“分歧”,说一说行业目前对人才需求上的变化。

在地产圈有一句话是,中海看未来。

但在物管圈,中海物业的表现却让人稍微有点失望。虽然在2015年就作为第二家逐鹿资本的物企早早上了市,但在如今群雄崛起的形势下,与同行相比显得有些落后了。

在行业非常看重的外拓能力上,中海物业表现得有点乏力。截止今年中期,中海物业总在管面积为2.33亿平方米,其中第三方在管面积占比仅有26.2%。

今年是中海物业“十四五”开年,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内生和外拓要达到1:1的战略目标,在管面积规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到“十四五”末预计增长3.7至3.8倍。

这五年目标有点任重道远。

在去年末中海物业新增在管面积超过3090万平方米,其中仅22.8%来源于独立第三方项目。今年中期数据好许多,新增4540万平方米,有82.1%来源于第三方。这是今年调集全员外拓实现的成果。

在物企讲增量故事的增值服务部分,中海物业的表现更是一般。

大约也是感受到了同行带来的压力,今年初中海物业推进了制度改革,通过官网公布正式启动项目总经理合伙人制改革,同时举办首期项目总经理持牌资格认证开班式。又在7月份发布了最新战略,提出三大市场战略、四大服务产品和三大合作模式。

三大市场战略包括发掘存量住宅价值,着力物业服务升级和建筑物焕新;投身城市更新,承接国家战略;进入广泛领域,开展多元业务

在几天前的广州物博会上,中海物业行政总裁发表演讲,总结起来有两个重点:生活服务业正迎来春天,整体行业有翻番的可能;目前行业还处于水大鱼小的阶段,top10市占率相对还很低。

战略转型之下,如果中海物业开始竭力走出“舒适圈”,盘活存量、开拓增量,在社区生活服务方面发力,不管是寻求合作还是内生发展,对“人”的需求一定会出现变化。

一方面是基于智慧社区的物业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是探索创新领域的专业人才。

以及能将这两类跨界人才用好的帅才、将才。

今年物业上市热潮虽然降了温,但社区的价值却没有降温。对社区的角逐,也早已经不只是物业行业自己的事儿。

有人说物业发展已经到了三国时期,如果回顾三国历史,会发现三国鼎立的大势,是由许多英雄人物演绎而成。

在以前,中海物业因其香港经验与人才培养机制,成为了行业的黄埔军校。

在当前的局面下,谁会成为下一个“黄埔军校”?

是“科技赋能、空间创新”的万物云

还是不停补短板、到处收并购的碧桂园服务

又或者来自外界,互联网、文化、教育等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