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札记:投资不能给自己造神、再论我们赚谁的钱、“收息+攒股”的舒服状态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8回复:19喜欢:222

(本札记作于2024年4月6日)

【投资不能给自己造神】贵州茅台2023年报出来,有人感觉“意外”的是两家曾经的“铁杆”私募去年四季度减仓,即金汇荣盛私募基金减仓111万股,瑞丰汇邦私募基金减仓218万股。以前网上还曾有传言,说这两家私募是段永平先生主理的,是否真假不得而知。当然,正因为曾经有这个传言,因而又有些好事之人在网上传说段永平减仓茅台了。当然,据说段永平在雪球上还澄清了这事,说一股没减。——我去查证了一下,果然4月3日他在雪球上写下了一句话:“$贵州茅台(SH600519)$我们一股都没卖!”我揣度,他的这种回复,也是被一些网上的传言“逼迫”的吧。

首先申明,我向来认为,投资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崇拜偶像,比如巴菲特、芒格,我也曾经写过文章主张投资要向优秀的投资人,包括向段永平这样的投资大佬学习(雪球前几年曾出版过段永平先生的投资言论集,收集了他在网易博客和雪球发表的一些投资言论,电子版两本,我曾反复学习领会),但是股市上从来没有神,我们投资也不能给自己造神,更不需要某某投资大佬给某某投资标的背书。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只与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有关,与其他任何东西无关,如果不懂得这一点,我认为投资还是没有入门。

【再论我们究竟赚谁的钱】在股票这个市场上,我们究竟是赚谁的钱的问题,也是投资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需要投资者明晰的。首先申明,我并不排除赚市场的钱,比如,低估买入、抓王子遇难等均是利用市场定价错误,企望有一天估值回升,进而赚市场的钱;但同时,我认为,投资更为主要的是赚企业增长的钱,因为估值的回升往往是一次性的,长期而言,我们还是要赚企业增长的钱,而且时间越长,我们投资的业绩越与企业未来增长的业绩无限趋于一致。这一点,也是公理性的东西,是无需证明的。

最近我见有投资方面的“砖家”说(包括在我的札记下面也有这方面的跟帖点评):“茅台目前估值合理,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现在买入,只能享受企业成长本身带来的收益。”

呵呵,这种“砖家”言论我估计会“吓”退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

的确,茅台在2012、2013年“落难”之时,市盈率曾掉到10倍以下,当时买入的投资者持有到今天是赚了两个方面的钱:一是估值回归的钱,比如市盈率从10倍上升至30倍,就是赚取了3倍的估值回归的钱;二是赚取了增长的钱。2013年茅台净利润151.4亿,2023年茅台净利润747亿,10年年净利润上涨4.9倍。但是我相信,只要长期持有下去,未来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将会越来越与茅台的业绩增长趋向一致的。比如,2001年茅台年净利润3.28亿元,2023年净利润747亿,22年茅台年净利润复合增长27.98%,而自2001年茅台上市至今,投资茅台的年复合收益率大概为29%(基本接近其长期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说,时间越长,越会与其增长业绩无限趋于一致的。

应该指出,这个结论并不是我从书本上得来的,而是从我个人具体的持有实践中不断醒悟出来的。所以说,估值重要不重要呢?回答是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企业未来的成长性。明白了这一点,我认为投资入门就很深了。

【“收息+攒股”的舒服状态】我向来认为,股市投资千万不要将自己搞得“苦大仇深”,这样就失去了投资的初心与意义,长此以往,自己的身体也是吃不消的。当然,在入市的早期难免会有这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阶段,但是越到后期,投资就要尽快摆脱这个阶段,进而让自己的投资进入舒服状态。何谓舒服状态呢?我个人的体会就是“收息+攒股”。

收息,就是吃分红,特别是当你的投资有了一定资金量之后,就更应该立足于此。如果你每年的股息收入,已经完全覆盖基本生活支出,那就更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服状态了。在资金量小时,可能很多人不注意这一点,但是当你的资金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我相信你会慢慢明白这一点的。——当然,我这里说的资金量大小,也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出发的,不可拘泥。

攒股,就是利用分红再投资,或者利用生活中“闲”下来的现金流慢慢积攒优质股权(当好股收藏家)。攒股思维说到底,就是彻底摆脱股价思维的股权思维。虽然仅仅是一字差,但是两者之间的投资心态就会有天壤之别的。因为有了股权思维,就不再惧怕股价下跌,相反,有时还很乐意股价下跌,因为这样可以利用市场的定价错误多多积攒优质股权,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据我观察,市场上大多数人是不具备这种股权思维的,他们或许投资一生也难以完全彻底地摆脱股价思维。所以,投资要想及早进入舒服状态,就要让自己对股权思维的认知超越市场上的这个大多数人。做到这一点容易吗?当然不容易,但是经过努力,我认为还是可以做到的(至少会有少部分人能够做到)。可以说,你越早做到,你就会越早进入到这种舒服状态。——芒格就说过,他很庆幸自己很早就摆脱了股票报价机的困扰,所以我们看到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很享受自己的那种投资方式、生活方式。在这方面,芒格自然也是我们的榜样。

应该说,“收息+攒股”,这也是个人投资者的巨大优势,也是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这些年,我见证了几位原本优秀的个人投资者做起了私募,结果投资业绩就“拉挎”了,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我觉得还是他们丢掉了个人投资者的这种优势。还是那话:我并不是瞧不起机构投资者,包括一些做了“私”的投资朋友们,他们之所以进入不到我们个人投资者的这种舒服状态(相反他们可能会面临“苦大仇深”的巨大心理压力),原因还是在于那种变态的激励机制(资金性质、短期业绩排名、控制所谓的回撤等等),而身处那种变态的激励机制之中,你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也难免生发出“臣妾做不到”的之叹啊!

全部讨论

04-09 19:54

最近做了产品,出来替私募说两句,首先排名和激励机制影响并不是太大,有很多私募已经能做到看的比较淡,最大的限制我觉得主要在于两点:这两点是相互影响的;第一,方法不通用,过于依赖行业和个股,真的做私募需要覆盖至少100家左右的公司,可能需要跨越数个行业,当然你不可能每个行业和公司都研究的非常深入,但应该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施洛斯,通过分散等待价值回归,这是通用方法,因为理论上可以覆盖所有行业,再比如英国股神特里史密斯,通过对历史回报率,杠杆率,ROE筛选出他认为比较好的行业和公司,再去进行一定的深度研究,相信好公司会照顾好自己,但是请注意他会卖出,并且不断的比较这类公司的性价比。这两个方式都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资金进出的摩擦成本,后者的容量更大,反观大多数的基金并不具备这两种能力。第二,资金的进出对于基金影响巨大,个人投资者如果投资出色或者选出优秀的公司长期持有会带来超额收益,因为后续投入的资金量面对优秀公司的市值成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观私募行业有个巨大问题,业绩越好越容易拿到大额资金,有的时候这个体量可能超过基金的总资金量,而大部分巴菲特迷的投资基金有一个问题,持仓过于集中,高位进入的资金会导致高位加仓或者因为不想追高买入自己不熟悉的所谓优质公司,在较长的时期一定表现不佳,即使买了成长期的茅台和腾讯大概率收益率也很难超过15%。
基金要想表现好,要么找出通用方式,要么在业绩高点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开放申购,能做到这两点的凤毛麟角。

闲大,我在加仓伊利股份以后,曾给女朋友算过一笔帐,我问她预计今后每年的生活花销大概多少钱?(她说大概5万元吧)。我大致一算告诉她,倘若每股分红达到1.5元,攒33333.333333股就够了,我已经攒了大约1/100了,哈哈哈。甚至个人估算,攒够股的那一刻,伊利分红有可能都能达到3元乃至更高了

闲大讲透了投资的本质,说清了个人投资者的巨大优势,

04-07 21:41

04-08 08:54

把投资的那“点”事讲透了

今天 07:10

远离“苦大仇深”的辛劳,享受“收息+攒股”的幸福!庄子《养生主》有一段话描述了文惠君对庖丁解牛技艺的高度赞叹,庖丁则回答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我所喜欢的、所追求的是“道”,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手艺和技术这个层面了!
闲大所说的“收息+攒股”的舒服状态,跟庖丁类似,也是道的层面,不只是技艺了!

04-08 09:10

很多人可能明白这一道理,但是执行起来,又变了味!@4567保镖

04-08 11:07

04-07 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