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出租车不是零和博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5喜欢:0

最近两天萝卜快跑被热议,$百度(BIDU)$ 的股价也扶摇直上。目前最大的争议是,无人出租车robotaxi是否带来的负的净社会价值,如果的确如此,监管侧很可能会限制其发展,最终让其商业价值无法为母公司(如百度特斯拉等)带来结构性的价值变化。

我觉的这个问题从监管侧潜在可以分为3个维度讨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对交通生态的冲击、和对大国战略的意义。后两个市场和社会共识较高,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第一个。

利益申明:本人持仓百度。本文仅供交流探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对于第一点,我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声音严重夸大了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可能冲击。robotaxi的发展很可能是司机和客户双赢的局面,并非零和博弈。

首先,受影响群体总数并非如网络情绪宣扬的那么大。目前我国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总数在900万上下,约占城镇就业总额的1.9%左右,而我国目前官方统计的失业率是5%左右。相比较而言,90年代-00年初的下岗潮,有超过3000万人下岗,占当时城镇就业人口的接近30%,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由于出租车和网约车群体是相对组织性较高的群体,因此其社会声量与其整体数量是不相称的,当年网约车起步时出租车司机群体的社会声量也极大,而且那时候还没有如今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放大。因此,受影响的工作岗位数量并没非大到不可消化。

其次,从替代率来看,无人驾驶出租车很难对现有的网约车和出租车形成全部替换,相反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会带来相当一部分的增量打车群体。基于公开数据可知,目前国内公共交通(地铁、公交等)日出行人次约为1.5亿,而网约车加出租车是8千万-9千万左右,公交的客单价为几块钱,而网约车和出租车客单价为20-30元,但二者覆盖的平均出行半径其实差不多,因此其差异更多是客户的消费能力决定的。两者之间有一个几千万人次的,客单价在10-20左右的真空地带,这其实是无人出租车由于其成本结构优势可以占据的生态位。经过我的测算,10块钱客单价的robotaxi可以拥有健康的资本回报率。而且,无人驾驶出租车由于目前的技术对于corner case和最后100米的处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赶上人类,由此就构成了具有差异化的价值定位。对于及时性、确定性要求更高的乘客仍然会选择有人出租车和网约车。由于目前国内的网约车市场已经几近饱和,整体单量与5000元月收入的人口差不多,因此我推测robotaxi对网约车和出租车的替代率应该不会超过30%,甚至可能在20%以下。robotaxi的单量更多回来自对公交客户的转化和传统网约车客户的增量消费。而现有的网约车司机通过换购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可以实现更好的驾驶体验,甚至在非工作时段让robotaxi自己去拉活,实现增量收入。

对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市场共识较高,就是无人驾驶汽车(无论是网约车还是私家车)的普及都会改善交通生态,因为自动驾驶更守规矩,同时可以通过联网实现整体调度和调控,拉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而无人驾驶技术是目前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率先商业化的场景,是中美巨头都在抢滩的战略阵地,国家层面大力扶持几乎是定局。

全部讨论

无人驾驶车,人形机器人,战场机器狗等等背后都共用一套底层AI技术。国家怎么可能去限制,这是未来决定性的胜负手。这种技术重要性可与 蒸汽机,交流电的发明相媲美。

无人驾驶技术值得研发,但用在出租载客类似萝卜这种是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亵渎。打个比方,无人环卫,无人抢险,无人巡逻等等这些方面,还有勘探考古深海探索高原作业,还有有毒高危的地方多了去了

出租车只是最小的一部分据我所知,中年失业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自己买个二手车跑滴滴艰难求存

07-12 15:15

网约车私家车载客,是一部分人的收益换成了另一部分人,但这个无人出租可以将整个社会的出租载客业务全部垄断,原有从业人员的收益全部归属新的公司,是对整个秩序的极大破坏,对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没有帮助的同时损害了社会公平。

司机收入是有5000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公司的话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可跑不掉哦

07-12 16:27

此文水平非常高

07-12 15:24

刚想喝茅台庆祝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