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故事:查理·芒格对巴菲特的重大影响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2

今天继续我们的大师故事的专栏,本文作者张潇雨,得到《商业史精读》。

总体来说,在巴菲特成立自己的投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之前,巴菲特的主要投资策略基本还是以格雷厄姆居多,但是当巴菲特关闭了自己的有限合伙基金,开始以企业家的身份做投资以后,并且芒格加入了伯克希尔之后,芒格对其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以下,enjoy:

前几期专栏里我们主要说的是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影响。的确,巴菲特自己也说过,格雷厄姆是他一生的老师,格雷厄姆倡导的投资理念几乎塑造了他投资理念里最基础的部分。

不过,在巴菲特的投资之路上,还有一个亦师亦友的角色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或者可以说,这个人把巴菲特整个的投资理念进行了升级,让巴菲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人当然就是他一生的好拍档查理·芒格。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知道芒格这个名字,也知道他对巴菲特的影响很大。如果想讲芒格的事迹和理念,我们可以讲很久,我们先从他对早期的巴菲特的重要影响开始讲起。

丨芒格对巴菲特的影响

是查理·芒格,让巴菲特整体的投资理念从“用好价格买一家普通公司”,进化到了“用合理的价格买一个好公司”。

实际上,“用好价格买一家普通公司”正是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之前我们讲到过“安全边际”的概念,那么在实际计算中我们到底怎么判断一家公司投资的安全边际呢?格雷厄姆就主张用公司的清算价值计算。

所谓的清算价值,其实就是说,如果一家公司倒闭了,公司剩余的资产需要进行清算,比如生产线和库存、办公室里的桌子椅子、各种知识产权、别人欠的货款,等等。格雷厄姆主张投资那些公司价格低于公司清算价值的公司,这样即使公司出了很大的问题,投资者也很难亏损。

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个理念必然是有点过时的。毕竟当我们投资腾讯阿里巴巴茅台格力或者耐克的时候,肯定想的都是它们的成长性,想的是未来的增长空间,而不是想它们倒闭了会怎样——包括我们讲过的段永平投资网易的案例,看重的也不是网易破产之后的清算价值,而是市场情绪之下价格与价值的错位,以及网易未来业务可能的增长和爆发——但实际上这才是巴菲特升级之后的价值投资理念。

不过对于早期的巴菲特来说,格雷厄姆的理念对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当然,对于格雷厄姆来说,他秉持这样的理念自然有他的道理。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

对于格雷厄姆主要在做投资的上世纪30-50年代来说,美国几乎都笼罩在1929年大萧条的阴影之下,人们很长时间对股票和投资是非常恐惧的,很多股票都被赋予了极低的价格,因为人们对这个市场已经失去信任了。

然而,那时候格雷厄姆开始拿着它的“价值投资探测器”,寻找废墟之中那些明显被低估了的股票——当时有很多股票价值远远低于公司的清算价值和净资产价值,甚至公司的市值还没有公司的账上现金多,所以对于那个时候的格雷厄姆来说,能作出这种判断,并且反复地成功,恰恰是建立了一种成功的投资框架和理念。

后来,人们形象地把这种投资理念叫做“捡烟蒂”——这个说法来源于巴菲特在商学院的一次演讲,他说:

“你满地找雪茄烟蒂,终于找到了一个湿透了的、令人讨厌的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而且那一口是免费的,所以你就把它捡起来,抽上最后一口,然后扔了,接着找下一个。这听上去一点都不优雅,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口免费的雪茄烟,这个方法还是值得做的。”

——这就是“捡烟蒂”式的投资法,虽然烟蒂并不算什么好东西,但是由于获取的成本非常低,所以还是能赚到钱的。

当然,后来美国经济随着二战的到来迅速发展,投资者们对股市投资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也变得越来越聪明,那些显而易见的、很便宜的股票逐渐消失了,“烟蒂”越来越少。

所以巴菲特后面的转型,也就是从“用好价格买一家普通公司”转变到“用合理的价格买一个好公司”,是非常关键的。

丨巴菲特的转型学费

实际上这个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巴菲特一路上也交了不少学费。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他对迪士尼的投资。

1965年,巴菲特去拜访了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他亲眼目睹了沃尔特·迪士尼极大的工作热情,非凡的专注力和把这一切打造成一个生意的能力。

回来之后,他研究了迪士尼的财务报表,上面说那一年迪士尼税前利润是2100万美元,公司市值才不到9000万美元,当时迪士尼乐园的加勒比海盗船游乐项目刚刚开幕,光这一个项目的投资就是1700万美元,也就是说整个公司的全部市值不过是旗下一个游戏的5倍,巴菲特觉得这个公司非常便宜。

于是在1965年,巴菲特斥资400多万美元,购入了迪士尼大约5%的股份,成本是31美分。一年之后迪士尼就业绩大涨,股票飙升。结果巴菲特看自己已经获利不少,就把迪士尼的股票在48美分左右的价位卖出去了。一年赚了超过50%当然是非常出色的水平了,但如果巴菲特真的把股份持有到现在,这笔交易就可以变成几十亿美元。

后来巴菲特在1995年的股东信中也提到过这件事,究其原因还是当时的巴菲特仍然在“捡烟蒂”的投资理念之下,思路没有转过来,没能看到这个生意在未来如果增长下去,可能的前景有多么大。

实际上,这就是芒格对巴菲特最大的改变之一。

芒格笃信的投资理念是寻找“大生意”,这和巴菲特早期的“捡烟蒂”思想正好相反。

在巴菲特那本自传《滚雪球》里曾经记录过这么一个故事,巴菲特曾经把自己的一个同事介绍到芒格那里,有一次芒格让他写一份关于隐形眼镜护理药水制造商爱力根公司的报告,结果这个同事写了一份非常格雷厄姆式的报告,比如重点关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面有多少实打实的账面价值等等。结果芒格看到之后狠狠批评了他一通,说:

“我喜欢的是大生意。我们应该关注这家公司无形资产方面的东西,比如它的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的持久性,如果有公司想和它竞争需要些什么等等。”

实际上这和我们现在对一家公司的分析框架很像,但巴菲特也是慢慢接受这个理念的。

用芒格的话说,他觉得格雷厄姆的局限性在于,认为未来“更多的是危险,而不是充满机会”,显然如果抱着这种思想来做投资的话,就会错过美国过去几十年大发展的一整个时代,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总说,如果没有芒格,他会比现在穷得多。

丨两人的合作是如何开始的?

不过我们必须来澄清一个细节,就是巴菲特和芒格到底是怎么开始合伙做投资的——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巴菲特和芒格的故事是这样的:两个人都是社会成功人士和投资大师,然后某一天机缘巧合遇到了一起,觉得一见如故,于是一起开创了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投资公司,然后就一直并肩战斗至今,成为一对传奇搭档。

但实际上,上面这个描述里面的细节全都是错的。

其中最重要的错误之一就是,巴菲特和芒格其实很早就认识了,准确说是在巴菲特29岁,芒格35岁的时候,两个人就认识了。而他们真正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起做投资是什么时候呢?16年之后。

换句话说,其实巴菲特和芒格两个人在认识长达16年之后,才获得了一个真正的契机走在一起,然后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一起打造了一个投资界的传奇帝国。

之所以要说明这一点,是因为就像《商业经典案例课》一直倡导的,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一个结果,去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过程对我们理解这个结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芒格对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影响,更多人知道这两个人是一生的好拍档,但很少人知道巴菲特的这种观念转变是很缓慢地发生的,是芒格这样的人在他身边待了十年之久之后,才慢慢把巴菲特的思想转变过来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巴菲特旧有的观念就不对或者不好,要是不好他也不会投出美国运通这样的经典案例——但不能忽视的是,一个人观念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反复在实践中体会的。

另外,两个人在真正走到一起之前,其实一直是以两个独立的投资公司存在的,但是二人早就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两家人经常一起吃饭和度假,但即使这样,他们也花了16年才走到一起——当然这一走就是四十多年。我想,在寻找我们的人生伴侣的时候——不管是生活上的伴侣,还是事业上的合伙人,很多时候都需要一点耐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