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看,一切皆可释然

发布于: 雪球转发:39回复:47喜欢:85
(2012年度投资报告)

各位合伙人、同事、朋友:

首先奉上我们在过去两年的投资业绩表。需要说明的是,2012年初我们并没有按惯例发布年度投资报告,因此这份《2012年度投资报告》涉及了部分2011年的内容。

乐港基金一期业绩表
基金利润及分红
年度     利润率      分红率
2008    40.10%     0
2009    85.70%     81.15%
2010    80.00%     70.58%
2011    11.00%     至2011年底基金解散,基金本金及利润全部分配给合伙人
累计     519.81%
注:利润率:当年利润总额占当年初本金总额的比率;分红率:当年分红总额占当年利润总额的比率。(下同)

乐港基金四期业绩表
基金利润及分红
年度                      利润率      分红率
2009.7-2010.12    60.37%     0
2011                     18.00%     0
2012                     14.12%     0
累计                      215.96%   0


2012年是我个人生活经受波折的一年,这种波折延续自2011年;但很难断言此番波折对我的投资到底产生了正面还是负面影响。

就像我一贯认为的那样,一位投资人,他一生的投资结果必然是与其为人一世的生活情形和精神状态紧密相连的。

关于普世看法

我不太相信一些普世的看法,但我相信反复思考那些普世看法对我们大有益处。举个例子说,普世看法认为,成功男子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女人,但若必然如此,则世间为何还有苏格拉底与林肯,大禹与沈括?

可是,若因为有诸多反例而否定普世看法,那显然又不对,因为我们确实看到许多成功男人背后的确有位伟大女性。

那该怎么办?对!质疑就行了。我们质疑那些普世看法,既不完全相信,也不彻底否认。

那么,质疑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我想,最大的好处就是引发思考。

思想无所适从的人,自然会身心紧张;紧张的人,最自然的反应是想消除紧张;想消除紧张,他就会想办法寻找一条让自己安心下来的路去走。这个过程,便是他真正思考的过程。

质疑引发我们真正的思考。对于普世看法,我们正面要看,反面要看,侧面也要看,倒过来更要看,甚至还要剥开表层、看清内在。

思维的起点是质疑,终点是消除质疑,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往往是无法消除质疑,但却可以得到许多真实情况。根据这些真实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对普世看法的客观看法。何谓对普世看法的客观看法?延续上面的例子,对于“成功男子背后一定有位伟大女性”这个普世看法,通过质疑和反复思考,我们得出的客观看法是:这个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甚至可以具化到80%这样的数字)是正确的,但在少数情况下是错误的。这就是客观结论,是经过认真质疑和反复思考后的真实结论。

因此,对于真正的投资者来说,事情的重点并不是这个世界已有的观点,而是你对这些观点的看法。如果你的看法更接近于客观真实,那么你的投资便更接近于成功,反之亦然。这个规律,除了投资,也同样适用于生活。

投资的理由

作为投资人,我并不关心投资业绩,我只关心投资的理由。

业绩是一种结果,而我并不关心结果。世上有两类投资人,一类喜欢探究原因,只是偶尔瞟一眼结果;另一类每天都要知道结果,为了结果可以轻易改变过程,甚至可以忽略当初坚持的理由。

有趣的是,投资历史表明,注重结果的人往往很难得到他想要的结果,而不注重结果的人却能够在较长年份中得到很好的结果。

我并不是在自吹自擂,而且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因为我在写这段文字时还没有统计我的投资账户在2012年的盈亏情况,而且我初步感觉这个年份可能是略亏的。不过好在投资历史依据的是长期情况,否则如果以短期业绩论英雄的话,我只能被斥为瞎吹牛逼了!

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不关心投资业绩,那我关心什么?简单而核心的讲,我关心每一笔投资的理由!而我所有的其他关心,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的。比如,我思考未来十年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我判断未来五年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试图了解经济史、商业史并探寻经济周期和商业规律,我研究哲学、心理学、法学、会计学、金融学,我阅读大量历史书和传记,我经常在外面走,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所有这些,都是围绕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质疑、思考、验证、确定或者推翻我每一笔投资的理由。

反复思考的结果,如果理由充分,我就买入或不卖;如果理由不足,我就不买或卖掉。

我相信,对投资理由的思考,是长期的、持续的、变化的,没有终点,也没有定式。

记得大学时代,因为遭受一些此前未曾经历的痛苦,我开始想弄明白人活着的理由,并试图在校园BBS上发起讨论。直到今天,我对这个理由的思考还在继续。性格使然,自从五年前接触投资学以来,我对投资理由的思考一直在持续和深入,而且这种思考将贯穿我的一生。

反过来看,这种性格和思维模式也对我的个人生活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生活中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反复思索,而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反而会得到不好的结果。比如人生伴侣的选择、比如亲密朋友的选择,难道我们真的需要反复思考当初选择的理由么?一笔投资,可以因投资理由改变而终止,但一段亲密关系,即使当初的理由改变了,但要想终止谈何容易?我相信投资大师们在这个问题上也都经历过困惑。这也是我始终不敢把投资领域的道理照搬到生活领域的最主要原因。

业绩

回到投资的话题,在过去一年里,我们业绩平平,只获得了约15%的回报率。这样的业绩与同行相比虽然偏低,但我们自己却很满足。我们感到满足的理由有两条。第一,2012年我们继续持有了一些非常优秀但股价处于低谷的公司;第二,我们又新布局了一些处于周期性行业谷底的优质公司,他们的股价都非常便宜。

由于我们只着眼于未来,因此当我们能够把未来看得比较清楚时,我们才会感到满足;相反,如果看不清未来,那么哪怕眼下取得再高的收益,我们也会惶恐不安,更遑论满足感。

2012年我们持有或新买入的公司,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公司非常优秀,品质名列行业前茅;二是我们的平均买入价格十分低廉,当年市盈率均只有几倍。我们认为这些公司是我们去年能够找到的最值得投资的资产。由于对这些优质公司的持有,我们对基金未来几年的整体回报率保持乐观。

投资理念

谈到这里,我想有必要重申一下我们的投资理念。因为理念是行为的唯一指引。只有弄明白我们的思想,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行为。

我在《2009年度投资报告》中谈到:我们不对未来的短期市场作任何预测,但对我们投资组合的长期回报能力却心如明镜;我们只寻求安全、有潜力和低价的公司,不管在任何时候,这样的公司都是我们所定义的“优秀公司”;对我们的资金而言,安全是第一位的,固守稳健,躲风避浪,规避风险,是我们管理资金的第一条宗旨。

我们决定买入、持有或卖出任何资产之前,首先考量该资产的真正价值与其售价的对比。这种考量非常重要,是投资决策的核心问题。

我们把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考量资产的真正价值”这件事情上,这是最复杂的工作,也是第一步的工作,叫做“发现价值”。

第二点叫“等待时机”,成功投资最重要的品格是极富耐性。要大成,必须经历大败;要长赢,必须忍受长亏。耐不住多年的低谷,便没有机会迎接多年以后的高峰。扛不过漫漫寒冬之修炼,便享受不到春夏之烂漫和金秋之硕果。天行有常,吾辈只能循道而行。

第三点叫“长期持有”。对每一笔投资来说,长期是一个出发点,是一种思维,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投资从实际持有时间来看都是长期的。

最后一点是“远离疯狂”。这指的是,远离疯狂的市场参与者,而不是远离疯狂的市场。疯狂的市场有两种:一种是相对资产的真实价值,售价高得离谱的市场;另一种是低得离谱的市场。高得离谱时,疯狂的人们在市场中,我们必须远离他们,因此远离市场;低得离谱时,疯狂的人们在市场外,我们必须远离他们,因此进入市场。

确定性与可能性

世界的矛盾源于人心的矛盾。每个人都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这种混乱引发的个体行为,以及进一步引发的群体行为,导致了社会的诸多矛盾。

一方面,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确定性,他想确定自己是不是对方的唯一(或想确定对方是不是自己的唯一),他想确定身边的朋友是不是靠谱,他想确定已经选择的道路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想确定已经放弃的东西是不是不该放弃……

对此物确定性的寻求,便是对彼物(相反物)可能性的考量。人生每一次选择、思考、痛苦与彷徨的核心便在于此。太多的可能性,意味着太少的确定性,这是许多人痛苦的源泉。

不过这种痛苦在大多数无缘经历的人来说,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东西。比如官场的许多“高层人物”,可呼风唤雨,风光无限,可拥有权力、金钱、美色、顶级休闲,以及一群可以耳提面命的左右,生活和事业充满了太多美轮美奂的可能性,但命运的确定性到底如何?纵观春秋,悲欢聚散的官场沉浮足以引起人们关于如何为官的思考。当官做什么,想清楚了,确定感越强,那么其他目的的诱惑力就越弱;想不清楚,于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就永远诱惑着你,直到“己亦不知将身往何处”。

再比如企业家。对企业家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件:将一种已被证明可行的商业模式发展到极致(对此物确定性的追求),和寻求能颠覆当下成功商业模式的未来新模式(对彼物可能性的考量)。对这两件事的平衡和完美操作,便是企业家思考与痛苦的全部核心所在。以当今企业界为例,阿里巴巴事业群目前可谓独领风骚,但五年或者十年左右必然会有新的模式将其颠覆。所幸阿里巴巴领导人马云已经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致力于让未来的自己成为今天的自己的颠覆者。马云相信,让自己打败自己,远比让别人打败自己来得有面子。

回到投资,对确定性和可能性的思考在投资中也是一个核心概念。对确定性的反复考量,让我们选择一家企业作为投资对象;而对可能性的反复斟酌,又让我们对已选企业保持警惕,并选择最佳退出时机。然而,一个阴暗的现实是,我们既不要求企业管理者像我们一样看待他们自己的企业,也从来不打算把我们的真正想法告诉他们。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旁观者和激励者。有时候我们心里清楚一个企业正在走上绝路,但我们还是希望他们的斗志在走向地狱的过程中表现得像是正在走向天堂一样。

回归本真

2012年,生活的磨砺让我参悟很多道理。其中我想得最多的一条是,回归本真。

有一天晚上,当我脱光衣服,赤条条的站在镜子面前时,我发现自己唯一的强烈感受,是需要补充营养,强健身体。我还想惬意地生活和工作67年,这是我最基本的愿望,舍此无他。

人生已过去三分之一,对于许多事情的真正意义也看得越来越明白。人生的终点,形式上每个人都没有差别,唯一不同的是满足感。因此,在当下生命绚烂如花的时刻,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自己感到满足?生命的需求是什么,情感的需求是什么,这就是本真。满足这些需求,就是回归本真。

我认为,投资者必须回归本真。回归本真的生活和回归本真的投资是一脉相通的。投资者要意识到,我们投资的是一家企业,是一个组织,是一个有目标、有情感、有斗志的团体。投资者要与企业团队有共鸣,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家企业的内在力量。

2012年,我们持有的几家企业均遭遇了业绩减速和股价低迷带来的心理压力,企业团队对于压力的承受、策略的选择和企业迸发的精神状态,作为投资者我们深有了解。这些企业就像一只只暂时被木板压扁的皮球,一旦木板被掀掉,皮球就会立即弹跳起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反过来看任何问题。2012年2月24日,我在微博中建议:“卖掉苹果股票。否则,你很有可能在两年之内后悔。”彼时,苹果股价接近550美元,大部分人相信苹果市值必将超越2万亿美元;可不到一年,苹果股价就从历史高峰700美元跌倒了450美元。虽然苹果公司依然如日中天,但由于遭遇巨大竞争,发展后劲不足的端倪隐现。

企业发展变化,如同江海潮起潮落,如同人生起伏跌宕,看多了,想通了,也就淡然了。所以,对于2012年我们所持企业遭遇的低谷,只要反过来看,也就一切皆可释然了。


乐港投资CEO 陈龙
2013年1月25日星期五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13-01-25 13:17

“我认为,投资者必须回归本真。回归本真的生活和回归本真的投资是一脉相通的。投资者要意识到,我们投资的是一家企业,是一个组织,是一个有目标、有情感、有斗志的团体。投资者要与企业团队有共鸣,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家企业的内在力量。”

2018-12-06 01:25

这么靠谱的投资人,居然没关注过……

2018-12-05 19:12

学习

2018-12-05 11:55

佩服

2018-12-05 11:43

稚嫩的市场里,形成成熟的思想,其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2018-12-05 11:32

时隔多年,这篇文章还是很值得反复阅读的

2018-12-05 10:53

说那么多,都很有道理,但回归到篇首的一期基金080910连续3年的超高业绩,却满腹狐疑,这样的业绩到底是仅仅因为低估买入优质股带来的,还是在这个基础上波段操作,充分利用市场波动得来的?08年的高业绩甚至是否还需要一定的卖空?

2018-12-05 10:37

深度好文!

2018-12-05 10:23

厉害啊

2018-12-05 10:19

好文!陈龙是雪球最靠谱的基金经理之一!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