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本金的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2回复:12喜欢:20

【保住本金的思考】回顾过去几年的投资动作,没有犯大错,没赚钱但很幸运的保住了本金。
从2020年开始,年中持有茅台(49%),抄作业的万科(28%),平安(12%,后换股同仁堂),天士力(11%)。
到2021年5月,发现抄作业的错误后,砍仓抄作业的万科,同仁堂和天士力,亏了一大笔钱。换股成持有茅台(73%),云南白药(27%),中间拿10-30%的仓位做过几次茅台和白药的切换,就是茅台股价高了,切换到股价更低的白药,等白药股价高了,再切换到茅台股价低的时候,把砍仓抄作业亏的钱基本都赚回来了!
中间买过100股羚锐制药,大概6块钱买,8块钱卖,大概赚了200块钱;
还买过100股恒瑞医药,大概30块钱买,39块钱卖,大概赚了900块钱;
记得还买卖了点可以忽略不计的200块钱左右的片仔癀
这几笔投机操作,大概赚了一千块钱。
再无其他投资动作。
过去几年投资既没有赚钱也没有亏钱,基本保住了在经济上行阶段(2010-2019年股市牛市阶段),投机(事后看)赚到的本金。
对比同期沪深300指数,从2020年底的5211.29点跌到2023年底的3431.11点,跌幅-34.2%,年化收益率-9.9%。
另外,这几年港股美股投资相对顺利,赚了不少钱!
总之,投资动作少一点,持有优质公司可以规避部分风险,结果相对来说好一点。
几点思考:
1、对方法论的反思。最近和朋友交流探讨价值投资方法论:
价值投资的美妙之处体现它在逻辑上的简洁性。它基于两个简单的原则:价值的多少(内在价值)和永不赔钱(安全边际)。
巴菲特的方法要利润不要市盈率,通过利润和分红收回成本。在美国有效,在中国有效,经济上行有效,下行也有效。
巴菲特把定量和定性,价值和成长平衡的非常好,买得都是相对成熟期的优质公司,真正做到了要利润不要市盈率,通过利润和分红收回成本。而大多数投资者一直在价值股与成长股之间反复纠缠。价值股投资与成长股投资,“这两种方法最终是相互交融的。在计算价值时,成长本身就是一个组成要素,本身就构成一个变量,其重要性从可以忽略不计到影响巨大,其影响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巴菲特说得对,投资本来就应该投资有价值的公司,一个没有价值的公司本来就不值得投资,所以他认为“价值投资”这个词组是多余的。
成长股投资从成长期到成熟期持续的时间非常长,要持有一个公司从成长股到价值股的完整阶段,才能够真正赚到大钱。持有过程常常难以把握,有时候市场估值会偏离内在价值非常远,但赚估值变化的钱,对长期投资者来说,某种意义上在整个持股周期只有一次。真正优秀的公司,在成长本身的过程中,股价都会被利润和分红填平,估值的修复往往是一次性的,归根到底还是赚企业增长的钱。
成长股投资要警惕那些相信宏大叙事(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寄希望于估值扩张的讲故事行为。买成长股经济上行会成为股神,因为市场上涨阶段,忽略一部分估值,不看财务报表是可以的。但脱离了数据的定性逻辑在经济上行周期是有效的,但一旦经济下行就很麻烦。我觉得有比较大的运气成份。其实蛮好判断的,如果是凭运气赚的钱大多早晚都会凭实力亏掉的。如果有人几十年运气都很好,千万别觉得那是幸存者偏差。巴菲特讲的那个扔硬币实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最终我觉得巴菲特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权思维投资理念最正宗,最适合我们普通人学习、模仿、实践。我们买得不是股票,是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权。只要公司生意好,而且你买的价格不是高的离谱,你的收益也差不了。投资就这么简单。
嘴里说着熊市牛市啥的,心里其实想的都是赚市场的钱,其实就是投机的意思。投资赚的是公司赚的钱。这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另外,估值的标尺衡量内在价值没有什么问题,实际就是一简化版的现金流折现思维方式。其中的十年回本也是股权思维,只是应用的过程中,搞成了低估买进,高估卖出赚差价,忽略企业本质这个地方搞错了!因为用公式的人往往会陷于细节而忽略整体。
以前搞得高市盈率投资、相信宏大叙事讲故事等,事后看都是错误的,正好这几年验证了我们投资体系的缺陷和问题。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对我们来说,犯过错误,反思希望下次不犯了。
坚持该坚持的,修正该修正的。坚持正确和修正错误或者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对于方法论的实践体会,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都是公开的,只是每个人的理解可能很不一样,有的功力尚浅浮于表面形式,有的功力深厚能把握本质内涵,我觉得确实是个性化的东西。投资风格因人而异,有的人天生就能看懂难以估值的东西,有的人则没有。投资不是只有一种风格,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品性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
我自己的实践体会,投资赚钱主要靠专注和自律。专注就是要想明白生意的本质,这门生意到底是怎么赚钱的,能赚多少钱,能持续多久,努力理解生意本质的东西。真正看懂的生意会有一种说不清楚的(Know-How)、看懂了的感觉,但我的商业认知低的可怜,财务报表也不常看,仅能看懂个大概意思,懂一些基本的数据和概念。自律就是在投资决策的时候,下手稳赚狠,一旦意识到错误,砍仓毫不手软。市场经济只需要在一个狭小的地方拥有正确的优势认知,就能够赚到足够多的钱,我主要靠专注和自律这两点投资赚钱,别的都不重要,也没多大用处。
唉,投资没有捷径,居然花了十五年时间才真正理解股权思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太愚钝了!
2、信心比黄金重要。信心是很重要的东西,即便是有些人收入没跌,还在缓步增长,但经过2022年那种说来就来的shut down,以及眼见的失业率,家附近饭店关门,现在一点不愿意乱花钱,计划内的学区房、升级suv,装修,出国游,都停了!
最早房子不贵的时候,
很多人不敢贷款几万元,错过了买房最佳时机。
为啥不敢?
因为当时没有收入预期,大家穷怕了,好日子没几天,不知道持续多久。
后来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都敢贷款,为啥?
因为预期增长的,好日子过久了。
为啥现在又不敢消费了?
对应经济下行周期,股市也相对低迷,但资金永不眠,人性永不变。很多人认为这次不一样了,但是时间会证明,这次还一样,因为资金永不眠,人性永不变。我们所谓的周期,归根到底还是由人性决定着的,所以,投资有时需要洞察人性的底层逻辑。
3、质量的隐忧。质量的最大成本在于看不见的地方,但这些年往往大家最忽略看不见的地方的成本,能省就省,能少则少,能差则差…… 低质低价产品流行。
很多人对隐形的成本没概念,
我举个例子:
手机充电线,好的充电线可以用很久还不伤手机,差的充电线很快就坏了。外观看起来一样,为啥质量差别那么大?
汽车电器化,很多零配件都没那么严苛的要求了,便宜是王道。车评人天天换新车,所以不太在意车的耐用性。但没有多少人会像车评人那样天天换新车,二手车、旧车也会有各种问题。
低质低价不会长久,选择公司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低质低价产品的公司。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不要在股市做任何竞争性的生意。把非垄断性的生意换成垄断行生意,把尾部生意换成头部生意,把不长久的生意换成长久生意。
4、分享的意义。从2010年段永平开网易博客,发雪球帖子交流开始,自己也跟着开了博客,雪球账号,开始分享投资。
目前是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流量和粉丝数是门生意,但对于我来说写东西主要是分享交流、记录方便查找资料,我主要靠投资实战赚钱。现在发现普通人分享的意义不大,事后看好多都是错误的认知,我也基本是以整理收集信息为主,类似投资学习笔记,自己原创的东西就是偶尔的几句点评,分享的价值确实不大。
想明白这些东西后,发帖子的热情和数量瞬间下降了,也基本淡出价投江湖了。当然,我的水平有限,投资交流的意义也不大,也顺便清理了一下朋友圈,把不常联系,不回信息的朋友都删了,节约了很多时间思考投资。
这些年下来,主要通过互联网学习投资,在投资里面打交道的人多了,见得多了,有的也慢慢变成朋友了,但随着4、5年时间股票市场长期不赚钱,慢慢慢慢的内心都变成绝望了,走着走着都走散了!
投资每天都在修行,认知永无止境,享受认知被市场证实的乐趣。
——2024.7.22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07-23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