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思维与博弈思维的区别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8回复:6喜欢:20

【股权思维与博弈思维的区别】辨别投资与投机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着眼点究竟是赚企业盈利的钱(要有一颗资产的心),还是更看重“股价的上涨”。按照这个标准,真正具备股权思维的价值投资者凤毛麟角,会有很多自以为是价值投资,但实则仍然是“博弈思维”的“伪价投”。这种分不清自己究竟在做什么的投资者,风险极大。如果一个投资人买股票最希望的获利方式是将来以更高的股价卖给别人,那你可能是博弈投资者,而如果是希望通过企业盈利的方式来赚钱,那可能是广义的价值投资者。
股权思维主要赚企业的钱,就是以当股东的心态,将股权作为自己的生息资产来对待。买股票就是买了企业的一部分。买入股票就是企业的一个股东,股东的盈利就是来自于企业的盈利。
而博弈思维主要赚市场的钱,包括估值博弈,人性博弈,股价导向,结果导向等。能否赚钱取决于能否以更高价卖出,靠低买高卖来盈利,最终盈利要体现在股价上,要有价差,才能盈利。并没有真正的股东思维、股权思维。
所以说,股权思维背后是走正道、走大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博弈思维背后是走捷径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两者其实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一、股权思维与股价思维
我对股权思维的理解,就是买入股权。我认为最为精确的表述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入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然后是句号”。
巴菲特在股东信中也反复说,这一点很关键:我们不是在买卖股票,我们是在选择企业。巴菲特最好的投资经验仍然来自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他说,如果投资者吸取了这本书第8章和第20章的精髓,他们就不会得到糟糕的投资结果。这三个最重要的原则是:①把股票看作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并寻求拥有一批高质量的企业;②利用“市场先生”为你服务,而不是让他指导你;③购买时要考虑安全边际。在过去50年,巴菲特巧妙地运用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经验,创造出举世震惊的伯克希尔神话。正如巴菲特所说的,只要你坚持正确的投资原则,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一个坏的结果。
从逻辑上来说,我们在股市无非赚两种钱最靠谱:赚企业价值增长的钱、赚价值回归(低估)的钱,前者需要企业付出时间去成长,后者需要市场去了解企业的价值,赚取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这段利润。价值回归套利核心思想,验证的是一种确定性的价值的回归,价值就像我们不断增长的年龄究会回归其应有的终点,只是有些价值则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利用工具将其挖掘出来,仅此而已。而赚价值回归的钱,在本质上不是“应不应该”,而是愿不愿意、不得不回归,它既需要内在价值的中长期基础,同时更离不开重要因子来驱动,需要看市场先生的心情,存在很大的不可预测的偶然性因素,有时短期就会有很大的涨幅,有时需要等待三五年,唯有死拿才能应对这所有的可能性。总之,价值回归=应该回归+驱动因子组合,价值回归不是应不应该,而是愿不愿意,是不得不回归。价值需要驱动因子来激发这种回归。
股权思维就是当我们决定是否参股一个企业的时候,唯一标准是: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能够吸引我。投资回报率来自于企业的历史数据而不是画在墙上的饼有多大。一个企业历史上的股东权益平均回报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展望一个企业未来十年的经营情况与之前十年的经营情况比较,大致算出我们投资后的长期投资回报情况。当我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情况有一个大致判断后,企业的分红率就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到了这种阶段,就不会抱怨股价为什么不涨,主流机构是否关注我的股票,市场先生是对是错,也不会抱怨为什么好股票的股价就是不涨等等。是否盈利,是否赚钱,直接来自于上市公司的盈利以及分红率。
理论上讲,一个公司的盈利无论分红与否,都会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我觉得还是把公司每股盈利,作为我们投资的盈利。现金分红作为我们的自由现金流。用持股数乘以每股利润作为自己的利润,以收到的股息作为自己的现金流,构成自己的利润、现金流体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分红,面对不同的公司,根据个人情况取舍、选择投资公司。就不一味的强调分红。如果我投入100块,拥有每股盈利10元,那我投资的盈利就是10块。每股分红5元,我投资获得的自由现金流就是5元。这些都与股价走势无关。
比如,在A股市场,片仔癀公司(600436)在2022年的第二大股东王富济,就以十几年、增长了上百倍的投资业绩,谱写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投资传奇。从2009年第一次出现在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到2022年保持着几乎相同的持股比例,这笔“买入好公司持续不动”的投资,在13年里增长了大约100倍。所以说,真正看大方向、大行业、大赛道和找顶级企业家且不管过程波动的,赚大钱。这种股权思维的投资方法对个人投资最有效,也最省心省事。
估值的修复往往是一次性的,归根到底还是赚企业增长的钱。买入低估值或PE的优质股票,等待估值回归再卖出,获取差价,是绝大多数人对价值投资的理解。而且动不动就引用巴菲特芒格的理论来印证这一点。但我看凡是以股价高低的价差赚取利润的就是投机。在我的字典里,价值投资与股价毫无关系。价值投资,应该是关注投资标的的内生性价值增长。从而投资资本获得增值的一种行为。就像种一棵树苗,5毛钱一棵的树苗慢慢长大,价值变成5块50块,500块,5000块5万块,甚至价值更高的参天大树。而这棵树还结出丰硕果实,每年可以分给股东,就像每年的分红。茅台就是这样一棵树的典型代表。所以做投资或做价值投资,一说PE便是歧途。
可见,只有摒弃股价思维,而保持股权思维,才是真正的投资。股权思维注重股权收益,而非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五年的股价高低。股权思维就是买入股权,随着企业内生价值的增长,所持有的股权权益(包括股权内含资产,收益,分红等)也随之增长,从而所投资的本金产生增值,带来投资收益。当然,与主流的低估值买入、高估值卖出的所谓价值投资有本质的区别。
股价思维就是股价导向和结果导向。做价值投资主要看企业的长期经营情况,但人们的眼中永远离不开股价,这是短视和逐利的结果导向思维。中短期的股价结果导向没什么实际意义。股价背后就是波动关和人性博弈关,只要这两个东西过关了,就没什么了,股价看与不看区别不大。用某家公司股价的暂时上涨判断投资的正确是典型的结果导向,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我们知道大多数人都是结果导向者,我们不是结果导向者,不以股价涨跌论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人的行为,大多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你有了什么样的态度看赚钱和财富,就会有什么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股价思维”的思维方式是锚定在股价上的,他们计算收益率的方式就是股价的差价,比如,50元买入,然后100元抛出,于是赚50元;“股权思维”的思维方式是锚定在股权上,“收息、攒股”是他们的主要目的(现金只是手段,股权才是目的),即他们希望通过赚取更多的股权资产进而达到让自己慢慢变富的目的。所以,在股市大多数人赔钱的主要原因也就不难找到了,即他们压根儿就是“股价思维”,而他们之间博弈的结果,必然是零和游戏,甚至抛除交易等费用,必然是负和游戏。
相比较于“股价思维”,真正能够在股市里稳定长期赚钱的,就是少数的“股权思维”,而在坚定的“股权思维”中间,据我观察,更是以个人投资者居多。“股权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股市长期低迷,更不惧怕大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以利用后续资金或者利用分红再投资,积攒更多的优质股权。实际上,真正的“股权思维”在买入之时,他们也不会追风买高。因为优质股权资产的价格上涨太高,只能让我们长期收益最小化;相反,优质股权资产的价格下跌或者价格长期低迷,只能让我们长期收益最大化。而这个简单的常识一般的道理,并不是多数人都懂得的。所以,在“股权思维”看来,一定时期的股价波动、市值波动都是“精确的错误”,完完全全是一片假象,股价波动真正有明确意义的时候,只是决定买或卖的时候,其他时间均可以视为无效波动。价值只会迟到,而不会缺席;投资于一家公司的长期收益率,将无限接近于其长期ROE,这也是股市中的一条公理,而公理性的东西是不证自明的东西。
真正的股权思维是价值增长,是价值回归,是正和博弈,是共赢游戏。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这种纯粹的价值投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投资其实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就比如你一直很看好某个公司的生意,但苦于自己没能力做,就一直很想加入持有它的一部分。只是这公司股东的名额是个定数,要有人愿意出来,才能有人进去。而且是竞标,价高者入。某一天,你终于以满意的价格进入了,加入到这门你心心念念已久的生意中,这其实是件很值得高兴的事。至于别人以什么价格进入,和你从这门生意中获得的利益没什么关系。
股权思维就是用持股数乘以每股盈利作为自己的盈利,以收到的股息作为自己的现金流,构成自己的盈利、现金流体系。以每年收到的股息作为现金流来源,投资新项目。
二、博弈思维
股票市场本来就是资本的博弈,比拼的是商业认知,比拼的更是人性博弈。无论是宏观经济的波动,还是公司的商业运营,还是市场的股价涨跌,都有不可知的地方,再“确定”的投资,也包含着无数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具有多重性多变性。很多事情事后看路径是唯一的,但站在当时每一个时点看未来,路径有无数多条,且每一条路径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人们在股票市场中,总归是在博弈。
股票市场常见的博弈思维:
第一,估值博弈。也就是低估买进、高估卖出的估值博弈思维。股票的价格受企业基本面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业绩表现、增速快慢,决定了股价的波动。如果我们能先人一步,提前预测到企业未来的前景,潜伏进去。待到企业前景明朗,投资者达成共识,股价大涨抛出,就可以盈利赚钱。这种投资虽然也属于:买股票就是买入了企业的一部分。但它更像是现实里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要退出的,能否赚钱取决于能否以更高价卖出,最终也是靠低买高卖来盈利。有了这一角度,就会倾向于研究行业周期,企业周期,股市周期,热点行业,目的是找到企业的业绩拐点,热门行业等等。这种角度的投资,最终盈利要体现在股价上,要有价差,才能盈利。至于企业的分红,更远期如何就显得不太重要。
股票市场上很多自称价值投资者的人,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人,虽然自称是价值投资,但实则是做的是“估值套利”交易,在股价被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这究竟是不是价值投资?我也说不清楚,当然更不争论,但我肯定的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股东思维、股权思维。若成功了还可;若因为市场突然变化,结果套现不成反而被套,于是心里就难免慌里慌张了。相比之下,真正具有股权思维的个人投资者反倒十分淡然。所以说,这两者其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第二,人性博弈。股票市场是人性的博弈场,人们总是想用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超越社会平均回报,所以股市中投机者特别多也就很自然。其实股票市场玩到最后,一定是人性的博弈。对商业模式的分析和估值的理解只是生存的基础。但太多的人既克服不了人性,也不懂公司和估值。在这么残酷的市场就很难生存了。芒格说,别把人性想的太好,人性本来就有很多缺陷和问题,你要是一肚子怨气和厌恶,这是适得其反的,你正在惩罚自己,而不是改变世界。你能想到比这更愚蠢的事情吗?把自己毁了,但并不会改变什么!我从不做这种蠢事!
第三,共识博弈。用共识这种方法来思考是基于博弈论的,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一只股票的确定性很强,往往意味着大家的共识会很强,这样上涨的空间就很有限了。
这个说法的理论根据其实来自博弈论。如果大家普遍都很看好,也就是所谓的共识很强,那么买的人就会很积极踊跃,股价就会涨得很高。另外一方面,如果出了什么不好的消息,多头纷纷出货时,跌的也会深。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根据这个理论,有人会非常重视所谓共识的判断,认为超额收益来自于非共识,并据此制定投资策略。
但事实告诉我们,有极少数的一些“有广泛共识的明星公司”很多年都是大牛股,看看茅台、好市多微软谷歌,LVMH等,持续取得了非凡的超额收益。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这些公司都有超级宽的护城河,在竞争中胜率很高,但支持他们长期大涨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因是,它们未来的成长空间还很大,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雪坡还很长。因此在很多年中,尽管有时候涨多了一定会回调,但是伴随着业绩的持续成长,它们的股价仍然会屡创新高。
有位朋友问我:“你说的,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属于共识的一部分吗?”如果是,市场很快就会据此定价,很快这种股票就会大涨,长期持有就没有什么空间了。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共识到底是什么。
其实有好多种所谓的共识。主要是短期的共识。对价值投资而言,这种短期的所谓共识,其实意义相当有限。
价值投资者所最关心的长期成长空间有多大,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分歧普遍极大。多头们认为很大,空头们可能认为很小。同样是多头,极度乐观的多头和谨慎的多头,估测结果甚至也可能有数倍的差异。因此我们说的所谓共识,和我在前面所谈的所谓胜率一样,其实都是非常主观的事情,至于这种主观判断对还是不对,要靠事实来验证。某人宣称的所谓共识,其实只是他或者他所属的某一个小团体所做出的预测。
而且我发现,即使是看起来很专业的分析师群体所达成的共识,也经常会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有规律可循,基本就是简单的线性推导。比如某一个季度或某一年的成长很快,那么所谓共识就会大幅调高,相反就会大幅调低。究其原因,是这些研究员习惯短线思维,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短线看得准不准”和他们的收入有很大的关系。
回到之前那个问题, Costco、微软、LVMH等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如果确实已经真正成为整个市场的共识,市场必然会迅速据此定价,股票涨幅就会一步到位,但从它逐年持续上涨的趋势可以断定,所谓的整个市场都认同的客观的共识是不存在的。
共识很不可靠。把很多精力用来研判市场的共识究竟是什么,其实意义不大。根据这种共识来进行决策,波动性会很大,确定性也不可能太高。
如何判断未来成长的空间,不同专业领域的方法论会有很大的差异。只有长期研究某一个领域,才可能洞察本质并做出自己的预测,而且未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过,预测未来实在太难,研究再深入也只能是毛估估。我比较喜欢研究这样的领域:一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趋势,已过了早期迷茫的阶段,曙光初现,只知道空间非常大,甚至大到一时难以估量;二是一个很大的行业,虽然每年成长速度不一定会很快,甚至已经平稳了,但是,某一家公司的竞争力极其锐利,它现在的市场份额还不算太大,未来可以取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回过头来,我在前面所说的“有广泛共识的明星公司”,如微软、茅台等,到底在说什么?很多时候,它们其实和所谓共识并没什么关系,而是通常指多年来股价表现很不错、因此经常被媒体报道、广大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公司。
所谓“广泛共识”还有一种使用的语境,是指市场变得非常乐观或非常悲观,实质表达的是一种市场的情绪,但大家误以为是所谓共识。研究市场的情绪对投资是有意义的,例如非常悲观的市场会为我们创造好的买点。
如果一家公司处于所谓广泛共识中,但其实是处于非常乐观的市场情绪下,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公司估值会比较高,甚至阶段性会很高。怎么办呢?我觉得,即使自己预测其未来成长空间还很大,但如果估值太贵了,还是要慎重,最好等到它有好的回调再买,这需要足够的耐心。
如果觉得还比较贵,不妨再耐心等待以下几种机会:一是股市全面大跌而带来的个股下跌机会,例如在熊市中后期,或者在重大事件(如疫情)导致市场资金极度紧张的时候买入;二是当一些大的利空因素袭击公司导致价格下跌,但评估后认为对长期发展影响有限时,就可以趁低买入,例如美国运通公司曾经由于色拉油丑闻而股价大跌,茅台也曾经由于塑化剂事件而狂跌不止,这都是好的买点;三是很多行业会有一些显著的周期,等候周期底部的来临,看看有没有机会。例如,券商的业绩表现与利率有很大的关系,在加息周期利润暴涨(主要原因是把钱借给客户的利差提高了),股价也高,在降息周期则相反,如果要买,不妨等待息口的变化。
查理芒格有句名言:赚大钱不是靠交易,是靠等待。巴菲特在买入某些公司之前,曾经关注了几十年,例如可口可乐
2022年苹果市值3万亿美元,10年前你知道它有多少市值吗?不到3000亿美元,当时已经是市场上最高市值的股票之一了,Superstar,这么受欢迎,所谓“共识高”,而且如此大市值的公司怎么还能涨呢?如果这么想,那很遗憾这10年就错过了。我想强调的是,是否有所谓的市场共识并非核心,是否有超强的护城河以保证它的极高确定性,是否还有很长的雪坡保证它的成长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位朋友和我探讨苹果10年涨10倍的这个案例,他用非共识来解释。这10年间苹果的发展和当时的共识有好几处不一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非共识是,大家之前都把它当作卖硬件的公司,因此估值PE比较低,直到有一天,苹果非硬件产品的收入,包括30%苹果税的收入、 Apple Pay的收入,还有用户订阅手机资讯、音乐、视频等的收入,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可以用类似软件或SaaS的方式给它估值,因此把它的PE大幅调升了。
这样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还有更底层的思考逻辑。我的解释是:当苹果的非硬件收入不断增长,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能触发一次重大的估值调整,这次调整思考的模型仍然是DCF模型,思考的对象仍然是自由现金流,当觉得是可持续并且空间很大时,苹果的价值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它的估值PE也因此被调高了。在思考的原点,并不需要关心共识这个问题,思考的结论和当时主流的想法即所谓共识是不一致的,但那只是结果。如果认为之所以大涨,是由于非共识的话,究其根本,我觉得是倒果为因了。
证券市场可以容纳很多种不同的投资理念。用共识这种方法来思考是基于博弈论的,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而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传统上就是DCF模型,思考对象始终是自由现金流。这个逻辑清晰简单,当然,要做到很不容易。
股票市场的存在是对人性的考验和惩罚。骨子里博弈思维的人很难改变思维方式,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尽管有些人写得东西,说得话貌似股权思维,但只要一做投资动作,都是投机的做法,博弈思维就暴露无疑了!有许多人号称价投,但是关健时候思考的并不是企业今年能挣多少钱、明年能挣多少钱,未来现金流是多少?而是如果A,那么市场情绪一来,能炒到多少价格;如果B,再加牛市一来,能炒到多少价格,到时我一卖,能挣多少钱。事实市场90%时间都是正确的,你一动这个心思 ,可能就掉入深渊,即使偶尔得成,你最终一定会掉入深渊的。
其实投机是博弈,非常需要水平,也很难学,反正我学不会,觉得太累。投资是非常理性的东西,投机不太一样,投机的游戏长期而言不容易获利。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投机的心,焦虑,紧张就是因为骨子里在投机。没见过天生会做投资的人,但见过很多喜欢投机的人,也确实见过有人从热衷于投机变成投资者。
投资是对人性优劣的奖惩,你在哪个地方有弱点,它一定会在哪个地方攻击你。今天不攻击,未来也一定攻击。对于博弈思维,早期以为是投资动作变形导致的,后来才慢慢发现是骨子里的价值观驱动的投机动作,很难改变。
三、认知决定命运
资本市场是个多样且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市场中会出现各种各样赚快钱的机会,能够允许众多生存方式并存,所以拒绝投机真正的幸运,是市场对你错误做法的每次回馈都是亏损。用错误的方法赚钱次数越多,离毁灭就会越近。博弈思维是零和游戏,不要想着既赚公司的钱,又赚博弈的钱。股票市场绝对没有这等好事,如果有,那也是短期的幸运,一定会还回去。
投资就是一种,即投资一家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而投机则有多种多样的玩法。有时候我们会追求零和博弈,会想要赚快钱,当情况与理想情况相背离的时候会感到害怕,这就是人类最本质的贪婪和恐惧,它驱动着资本市场的运转。而且特别在事关金钱的时候,人们的变现会变得非常有趣,会更加反映出人的本性如此,尤其在与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和金钱有关的时候,人类的极端本能会被放大得更加极端。正因如此,在金融市场诞生之初,繁荣与泡沫破裂就交替进行,无休无止。
巴菲特说,“关于投资,只存在两个真正的问题:
一是你想得到多少回报,
二是你想什么时间得到回报。”
巴菲特讲了一个石油探勘者的故事:
“一个石油勘探者死后进了天堂,圣彼得对他说:‘你符合所有的条件,但这里人以群分,石油勘探者的居住区已经满了,我没有地方提供给你。’商人问:‘您不介意我说五个字吧’。
‘可以。’于是商人把手拢在嘴边,大声说:‘地狱里有油!’
所有的石油勘探者都直往下冲,地方被腾空了。
圣彼得说好吧,现在这块地方全都是你的了。商人停了一会儿,说:‘哦,不了,我还是跟着他们去地狱吧,毕竟空穴不来风。’”
“人们就是这样来感知股票的。人们很容易相信流言非虚。”
巴菲特说,根本就不存在新模式。股票市场的最终价格只反映出经济的产出。我无法预测股市的短期走向。如果你问我一个月,或者一年后股市往哪里走,我根本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股市在经济和市场信心真正复苏以前,会有大幅度上涨。因此,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巴菲特经历了3次伯克希尔哈撒韦回撤超50%的历史(1974年、2000年和2008年):
第一次,1973-1975年:跌幅56%;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从1973年的每股90多美元跌到1975年10月的每股40美元左右,跌幅达到56%。
第二次,2000年科技股泡沫:跌幅50%以上;巴菲特坚持不买科网股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从每股80000多美元跌至每股40000美元左右,跌幅达到50%以上。
第三次,2008年金融危机:跌幅达56%;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从2007年12月每股99800美元跌到2009年7月15日的每股44820美元,跌幅达到56%。
在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曾这么回顾:这三次下跌发生时,伯克希尔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你盯着股票的价格,或者整天听别人说的话,可能会出于种种原因想做点儿什么。但这时候多做多错,你必须保持恰当的心理状态。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恐惧,恐惧就像病毒一样,它对有些人的影响比其他人大得多。你不应该指望别人告诉你,你应该做一些你自己理解的事情。
最后,认知决定命运。真正的股权思维(所有者思维)和博弈思维(赚股价差价)之间的微妙区别,不在认知上,应该是在骨子里的价值观上。
价值投资者总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与众不同,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无所不用其极,寻找一种独特洞见。而实际价值投资就是一门特别普通的小众生意门类,跟街边卖烤红薯的老大爷没什么本质区别。但价值投资总的来说是共赢的方法方式,要尽量避免博弈思维、零和博弈对他人的伤害。虽然没有什么事是纯粹的,其他维度永远存在,且往往更为重要。但我更喜欢用生意的思维看待股票,回归商业本质,回归股权思维,抛弃掉各种博弈思维的想法,投资会做得更踏实些!
在投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而不是比别人幸福。
——2022.11.1

全部讨论

2022-11-01 11:08

股权思维,这才是投资的本质。

2022-11-02 08:17

搞金融和搞企业是两码事,搞金融的都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之辈,他们不会关心企业长远的发展

2022-11-01 20:28

老谭,估值套利属于股权思维的一部分……

2022-11-01 08:33

不要说股民,很多上市公司老总也没有股东思维,上市赚得太多,就没有做大做强的动力了。

2022-11-01 06:56

老谭这么早就写了篇长文,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