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6回复:5喜欢:9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在其新作《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中,将企业家的职能总结为两个:套利和创新,套利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发现不均衡,寻找有利可图的机会并加以利用。创新则是创造不均衡,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并将其商业化。
再进一步看企业家做什么?一个是套利,就是发现潜在的价值空间或者盈利空间,第二是创新,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企业家的两个基本功能。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里没有这些东西,只有分配,没有发现,更没有创造,当然也不需要想象力。我们可以把奥地利学派讲的企业家理解为套利型的企业家,熊彼特讲的企业家理解为创新型的企业家。我觉得这二者不是矛盾的,恰恰是互补的。企业家有套利的,有创新的,而且不同的阶段不一样,套利和创新是相互作用。没有了创新,套利机会终究将消失。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角。对企业家的辨识,我们应该“听其言、观其行、查其绩、读其心”。
一、创新
企业家创新学派始祖、代表人物是约瑟夫.熊彼特。早在1912年,他就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动态演化理论)一书,创立了创新理论。
熊彼特提出:
1、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推动了经济飞跃式的发展。
2、创新就是创造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5种情形:一是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五是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指技术发明,而是一个经济能力的概念。
3、企业家是创新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破坏”。企业家精神就是不断地冒险和发现新机会,将原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引入新组合体系,从而实现超额利润。
4、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来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只有在实际上发生了创新时,他才是一个企业家,一旦停止创新,他就不再是企业家。
5、企业家要进行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更新,敢冒风险。其次,企业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包括预测能力、组织能力和说服能力。
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说,现代商业革命是以“永不停止的狂风”和“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经济系统,创新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种训练。检验创新的并不是它的新奇、它的科学内容或它的小聪明,而是它在市场中的成功与否。——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包括创造性毁灭和破坏性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是经济运行中最微观的器官。1912年,“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写道:经济本身是不会发展的,经济发展这种表象其背后的动因来源于经济以外,这就是企业家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获得利润,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一切商品的利润都会无限接近成本,如果没有创新,所谓的利润无非是管理者工资罢了,其意义仅在于,防止价格彻底的击穿成本。而唯有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营销创新,才会带来真正的超额利润,完成企业的社会职能。
“创造性破坏”这一颠覆性的概念提出之时,人们为之震惊。如今,全球新经济对旧经济的颠覆所释放出来的巨大价值完美印证了这一前瞻性论断。
在熊彼特之后,弗兰克.奈特的《企业家精神:处理不确定性》(1967年),柯林斯和摩尔的《组织的缔造者》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企业家创新理论。
在熊彼特之后,企业家创新学派中影响力最大的,当数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他提出了“颠覆性创新理论”。1997年,克里斯坦森出版《创新者的窘境》一书。
他发现,大公司惯于在既有的技术和市场上进行维持性创新,当掌握变革性技术的小公司绕开与大公司的正面竞争,从大公司不屑一顾的边缘市场或低端市场切入,然后不断蚕食大公司市场的时候,大公司的反应迟钝、巨大的惯性使其难逃失败的命运。
尽管小公司的破坏性创新并不一定是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往往看上去只是对已知技术的简单的改进和调整,但随着其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的增加,迫使主流市场对其重新认识,这重新认识成为催化剂,进而取代现有的主流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大公司良好的管理反而导致其路径依赖,最终被颠覆。
虽然克里斯坦森主要强调颠覆性创新,没太强调企业家,但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颠覆性创新成功实践的背后,都离不开企业家的强势驱动。
熊彼特的“破坏性创新”所指比较宽泛,而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则专指能颠覆整个行业的破坏性创新,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创新,而是革命性的创新。克里斯坦森提出颠覆性创新理论之后, iPhone 颠覆手机行业、谷歌颠覆网络广告行业、亚马逊颠覆零售业、特斯拉颠覆汽车业……乔布斯、佩奇、贝佐斯、马斯克等卓越的企业家发动的颠覆性创新,正在重构当今的商业社会。尤其是乔布斯,对新生代企业家的影响十分深远,小米雷军等中国企业家身上都有乔布斯的影子,颠覆性创新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新经济的常态。
“创造性破坏”一词来自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42年,熊彼特首次运用了“创造性毁灭”这个术语,用于描述创新性的产品和方法是如何不断取代旧产品和技术方法的。理查德·福斯特在《创造性破坏》一书中研究了1917年《福布斯》杂志的“福布斯100强企业”名单。他发现截止1987年,其中的61家企业已经销声匿迹了。剩下的39家,只有18家仍位列其中,包括柯达杜邦通用汽车宝洁等。这些企业确实生存了下来,然而却毫无表现可言。这些企业为它的投资者所赚得长期投资回报比整个市场的投资回报还要低20%。其中只有通用电气及柯达的表现高于平均值,而且柯达自此之后便陷入困境当中。
再观察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在500家最初于1957年组成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企业中,到1997年只剩下74家了。而在这74家企业中,更只有12家企业在1957~1998年的表现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本身,而且这些企业所隶属的制药及食品两大产业,堪称是在这段时期内表现最为强势的产业。如果现在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企业名单只包括那些在1957年时组成的企业,那么这样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所展现出来的整体绩效,每一年将比目前的实际业绩还要减少20%。那些留存下来的企业被视为是美国经济的基础企业。它们杰出卓越的表现、永续经营的能力以及旺盛的企业生命力不时地得到歌颂。但是,福斯特却发现,这些企业的绩效竟不如我们的预期。一个把资金耐心地投注在这些生存下来的企业身上的投资者,实际上所获得的回报将比另一个仅在市场指数基金上投资的投资者还要逊色得多。这就是“创造性破坏”模型研究产生的洞见。
商业竞争与生物竞争何其相似。学习生物学,我们就会知道,个体不断死亡,种群不断灭绝。市场经济的残酷性不亚于此。在我们的这一生中,可以有多少公司和行业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苟延残喘或烟消云散。谁能想到,柯达和通用汽车会破产。很难想象市场经济有如此大的破坏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伯克希尔·哈撒韦曾有一笔糟糕的投资。这笔投资很少被提起。那就是对《世界百科全书》公司的一笔投资。芒格是看《世界百科全书》长大的。小时候,推销员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这套百科全书。在编写《世界百科全书》之前,编辑人员将英语单词按照难度划分了等级,他们在词条中解释使用简单的单词,而且他们在撰写内容方面非常用心。即使是普通的小孩子,也能不费力读懂《世界百科全书》。在很多年里,通过投资《世界百科全书》,伯克希尔哈撒韦每年能获得5,00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
不料,突然杀出个比尔·盖茨。他在微软的电脑软件中免费赠送电子版百科全书。于是,5,00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就这么没了。现在,《世界百科全书》主要销售给图书馆,每年只能带来几百万美元的利润。《世界百科全书》还是一套好书,一套很好的产品,但是它已经不再流行了,也不能再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创造丰厚的利润。《世界百科全书》的没落是文明的损失。《世界百科全书》曾经是芒格的骄傲,但现在它已经风光不再了,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这就是市场经济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可见,创新的充满了不确定性。主要有四种不确定性:一是技术可行性的不确定性。二是商业价值的不确定性。三是相关技术的不确定性。四是体制、文化和政策的不确定性。
企业家创新学派的时代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熊彼特在100多年前就能高瞻远瞩地指出企业家及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与灵魂作用,堪称伟大。在熊彼持之前,还没有人给创新以及企业家以如此之高的地位。这不仅是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更是对商业史的重大贡献。
经济学家向松祚说,人类历史上这些伟大奇迹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答案是:创新
思想创新——启蒙
制度创新——私有产权的保障
科学创新(对自然规律的发现)
技术创新(工具创新)
产品创新(客户创新)
模式创新(效率创新)
管理创新
最核心是基础科学创新,基础科学创新是水龙头
创新的基本规律(创新七律):
第一个规律:文化至上
创新首先是一个文化现象,不是一个技术和经济现象
最经典的案例:硅谷、以色列、深圳;个人电脑的起源;等等
第二个规律:自由独立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是一切创新和创造的根源
最经典的案例:犹太民族的创新;乔布斯、马斯克
第三个规律:生态体系
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是激励创新和创造的内在和根本机制
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要素: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科研体系
第四个规律:多元包容
开放、多元、包容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科研体系是一切创新生态体系的本质和内核
第五个规律: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全方位的联结和协作必然形成自发自在的创新秩序
绝大多数乃至所有的创新和创造都是集体合作的产物——自发自在的创新秩序
最经典的案例:互联网的发明
第六个规律:跨界融合(梅迪奇效应)
跨界融合是激发创新和创造的最丰富源泉
第七个规律:专注持久
任何伟大的创新必然是长期专注和坚持不懈的成果,任何持久的创新必然是长期专注和坚持不懈的成果。
经典案例: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
创新和创造的基本逻辑:
创新的产品、产业和经济必然来自创新的科技
创新的科技必然来自创新的科学发明
创新的科学发明必然来自创新的教育体系
创新的教育体系必然来自保障“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社会政治制度
富有无限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是创新的不竭源泉:
首先,创新生态体系不是什么?
创新生态体系不是一个可以设计和操控的机械经济体系
创新生态体系不是经济学家热衷讨论和梦寐以求的均衡经济体系
创新生态体系不是一个可以事先计划和规划的计划经济体系
那么,创新生态体系是什么?
它是一个持续动态演化的生命体系
菲尔普斯:“现代创新经济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想象世界,一个用来构思、创造、销售以及采用新事物的空间”。这个想象世界的驱动力就是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渴望极其创造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激情!
正如埃隆·马斯克说:“失败是一种选择,如果事情没有失败,那就是你的创新还不够。”
二、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熊彼特说,企业家是刺激和发动其他一切事情的中枢;企业家是创新和创造性毁灭的发动者和实施者;企业家是人类社会新工作、高收入和持续经济增长的源泉;一言以蔽之,企业家就是财富的创造者。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角:
企业家是刺激和发动其他一切事情的中枢。我们所说的企业家或创新者,就是这样一类特殊人种,他们四处寻找艰难和挑战,为了改变而寻求改变,他们敢于冒险,乐此不疲。企业家与商人的区别就是,企业家是那些真正从零创造一、从无创造有的这些人。
企业家精神,一是不甘寂寞,改变命运的原始动力;二是具有谦逊而执着,勇敢而无畏的冒险精神;三是不满足现状,创造性破坏。而人类的思想,人类的预期,人类的感情,人类的梦想,人类的冒险精神,人类的崇高理想,正是推动人类经济不断向前的最重要的动力。
其实,企业家精神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驱动力。是企业家的信心,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企业家的创业创新活动,决定经济增长!最好的经济增长政策是让企业家精神得到有效释放的政策!企业家精神是人的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企业家有一种“无中生有”的能力。正是企业家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为我们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组织形态,让这个世界变得完全不同,让普通人过上过去想也不敢想的生活。
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是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也即企业家精神的发挥。经济学家张维迎说,企业家精神是什么?企业家精神就是人类的创造力。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什么?就是人类的想象力,就是人类的创造力,也就是企业家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无中生有”,看到原来不存在的东西,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东西。人类过去两百多年的增长,就是创造出很多原来不存在的东西,包括原来没有的技术,原来没有的产品,原来没有的产业。企业家做什么事呢?就是无中生有,这也是我们好多人理解不了的一个地方,因为我们认为不可能无中生有。
其实,人类的进步就来自无中生有,比如石油原来不是资源,1850年之前石油甚至是有害物质。有了提炼技术,石油中提炼出煤油,可以用于照明,石油就变成了资源。但石油提炼煤油之后的副产品汽油和重油都是有害物质和危险物,要有专门的人处理,直到后来有了内燃机,发现内燃机可以烧汽油的时候,汽油就从有害物变成资源了。所以说,资源本身不是给定的。我们经济学家喜欢“禀赋”(endowment),其实没有什么endowment,一切都依赖我们人类的创造力,人类的创造力好好发挥出来了,我们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多了。我不相信资源有限的理论,现在的废物也可能变成资源,现在的垃圾以后都有可能变成资源。
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使我对市场经济本身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更愿意这样来理解市场:市场经济是让人类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最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最敢冒险,最雄心勃勃,甚至野心勃勃的人,只能干好事儿不能干坏事,因为市场是一个不断纠错的机制,企业家要干坏事很快就被淘汰。企业家无法掩盖错误。但人类的创造力在另外一种体制下,非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容易变成一种破坏力。中外历史上有大量这样的经验,好多雄心勃勃“高大上”的战略后来给我们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市场经济下我们不要担心这一点。像马斯克这样的人非常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只要他在做企业家,你不要担心他对人类有多大的破坏力,因为一旦消费者不买他的特斯拉了,他就会破产。即使他想把人送到火星上殖民,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第一船失败了,他就得停下来。但如果他是一个政治家,那就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一点对我们理解市场经济非常重要。我再重复一下,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不是使得给定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而是使得人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无中生有。人类过去200多年的经济增长史就是无中生有的历史,是人类的创造力得到最大发挥的历史。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是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有这精神的人去从事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就是企业家。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有三个非金钱动机:建立自己的王国;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最重要的是赢);对创造性的享受。再加一条:改变世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声,留下自己的遗产。企业家都会犯错误,市场本身就是一个纠错机制。任何一个企业家犯了错误,都为其他企业家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因此企业家最有发现别人错误的积极性。最具创造力的人,在本身具备纠错能力的市场当中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职业经理人比企业家更在乎金钱报酬。他们选择当职业经理人而不是自己创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做职业经理人的报酬更高。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美国企业家收入的中位数要低于员工收入的中位数。只是由于极少数企业家获得了极高的收入,才使企业家群体统计平均值上升到收入中位数以上。
企业家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正如你不能把一位缺乏艺术天赋的人培养成艺术家一样,你也无法把一位缺乏企业家天赋的人培养成企业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家是不可培养的。企业家精神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过程。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擅于学习的人。这里的“学习”,包括从书本课堂上学,也包括从实践中学,包括从别人的故事中学。大部分企业家都是从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并不是一做企业就取得成功。比如,亨利·福特第一次创业和第二次创业都失败了。一个企业家究竟应该选择做什么,常常是从试错中学到的。
企业家决策,全世界也没有一家咨询公司能告诉你该怎么办,因为企业家最大的能力和价值就是当你面对不确定性的挑战,和破坏式创新的时候,从上帝到你的朋友,到你的部下都没有人可以来帮助你,靠的是你的直觉,你的勇气,靠的是你的偏执型(过度自信)的一种精神。企业家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生产资料,就在于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是商学院教育出来的,没有一个企业的伟大创新和转折是通过理性判断所产生的。它都是来自于内心的热情,来自于对不确定性的挑战。
企业家决策不仅取决于数据、硬的知识,更依赖于默性知识,个人对市场前景、技术前景和资源可获得性的想象力、感知、判断力。而判断力不是计算出来的。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不是基于统计模型,不是基于计算,而是基于自己的心智、想象力、警觉性、自信心、判断和勇气。任何可以通过统计模型做出的决策,都不是企业家的职能,只是日常管理工作。企业家精神是想象力,不是数据,不是人工智能,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代替不了企业家。
创造力本身好多是靠软知识。科学家要自圆其说符合逻辑,艺术家要表现得与众不同,企业家要猜人家怎么才会高兴、创造的东西别人会接受,所以对人性的理解、对未来的判断,敏感性就要特别地强。市场是千变万化的,消费者的口味随时在换,这对企业家的挑战就特别地大。这种直觉、想象力,有时候甚至就是莫名其妙的。而且这部分软知识是不能传承硬化的,一旦能够硬化、复制,那就不是企业家的事了。科学决策就是可量化的,多数人是对的,但人类的未来不是这样计算出来的。最卓越的企业家,没有一个是靠科学决策出来的。我不是说科学决策不重要,我是说对企业家而言,科学决策不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的好多机会一般人会熟视无睹,只有少数人能识别出来,而明天是什么样的,依赖于我们想象它是什么样的。
比如,埃隆·马斯克在很早就开始做特斯拉,他说未来能源结构会大大地改变,他觉得未来的能源是太阳能,他就去做特斯拉新能源汽车。他还要开发宇宙空间,认为我们必须移民去火星。我们现在觉得他是在胡说八道,他有点疯狂了,但也许过 500 年或者 1000 年以后,你才会发现他是真正在研究人类未来。
马斯克造新车(Model 3),一开始保证生产 1500 辆,最后只生产出 200 多辆,而且还不断延期,别人就说他是个骗子,还有前员工告密揭露他。现在回过头来看,马斯克就真相信能造出来。爱迪生也说谎了。开灯泡的新闻发布会,他让记者一次进来一个,说这个灯可以亮两天。实际上这灯最多只能亮 6 分钟,他每到 4 分钟就换一个人。有时候没有办法用一般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们。
这就充分说明,第一、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不是基于数据和计算,而是基于想象力和判断;第二、企业家决策不是给定约束条件下求解,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第三、企业家不以利润为唯一目标,企业家有超越利润的目标。
企业家这个因素怎么出现?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叫做制度,一个是文化。好比说中国在汉武帝之前企业家精神还是不错的,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就是“企业家传”。汉武帝之后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还有与民争利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宋代的时候我们知道商业活动更为自由一些,企业家精神变得多了一些,但明清之后又不行了。
中国企业家是指从事商业活动的私人资本经营者,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在1956年曾经被制度性地清除,从1978年以后,企业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富有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四十年间大致出现了四代企业家,最初是农民企业家,后来有些官员下海,再后来是海归企业家,最近十年是80后、90后的新一代企业家。每一代中国企业家在套利当中有不同的产业,越到现在套利者创新的成分越来越大。这个过程就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过程,而市场过程的本质就是企业家创造力发挥的过程。我应该强调一下,我讲的企业家是民营企业家。
人类的经济增长过程就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我们在过去这几十年,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创造性毁灭的例子,比如说,互联网替代了传统的媒体,替代了传统的电商,替代了传统的社交方式,其实这些都是创造性毁灭。所以,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应该围绕企业家来制定,应该围绕弘扬企业家精神来制定,应该围绕保护保障企业家来制定,应该围绕如何激发更多的人成为企业家来制定。只有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不断的涌现出来,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不断的转型升级,才能不断的通过创造性毁灭的过程,不断的跃上新的台阶,创造新的辉煌。
企业家都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一个悲观的人很难坚持做企业。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为了可能是财富、野心、梦想,在贪婪或者嫉妒这些不好的东西驱动下,拿出自己的金钱,去承担风险,扩张生意,为社会解决就业,为国家缴纳税收,为慈善贡献资金,推动社会的繁荣。成了可以吹牛逼,甚至改变世界,失败了自己吞下全部苦果。这与道德毫无关系。也与东西方的理解没关系。
所以伟大的投资家一定近乎是实业家的,股票市场是依附于实业生意的股权交易市场。做投资就是做企业体现的是一种“企业家精神”,人的进化是缓慢的,我本人确实是到现在才真正明白用“企业家精神”的思考方式做投资,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更因为我本人就是创业者,只不过恰巧是投资人而已!
——2022.7.12

全部讨论

2022-07-12 19:37

谭总,闻道有先后啊。 回头看雪球整理的段永平总的访谈录,讲的都是企业的事情,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怎么炒股的。

2022-07-13 17:41

决定多数自认为是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本质上还是按照资产配置、估值高低进行高抛低吸的套利操作。为了规避黑天鹅事件,通常采取多个行业进行资金配置,单只个股通常也不会超好10%的资金占比,个股公司都只是投资套利的道具而已。董宝珍也明确讲过投资银行不论好坏,研究的只是预期差,个股只是他手中的道具,根本不是什么一起伴随成长的企业,更没有把公司当成一起投资的生意去思考。只有林园总具有真正的全局关,抓住行业的兴衰,与时代的伟大企业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