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4回复:4喜欢:10

【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经济学概念的机会成本定义为:“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更完整的表述是,机会成本就是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所有选择中最好的那一个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
假如我们能力圈内,只有A公司、B公司、余额宝三个机会,我们只能投资其中一个。暂不考虑风险条件下,A公司预期收益是8%,B公司2%,余额宝3%,我们最终选择投资A公司,它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了余额宝3%的收益。机会成本看似非常简单的概念,但很多人无法理解。例如,用自家商铺开餐馆的人会认为自己没有租金成本(假定周边同样商铺月租金5万元),月营业额4万也认为自己是盈利的。殊不知,用机会成本概念计算,实际是每月亏损1万。同样,种地的农民会认为没有劳动力成本,其实决定种地意味着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收入。错过一个大的投资机会,看起来账户也没什么损失,其实机会成本巨大。可见,对机会成本概念做到深刻理解并运用并不简单。
投资的本质就是放弃当前所拥有资产的现值,获得另一种资产更多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对于投资筛选标准,机会成本是一个简单的理念,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可以大笔下注的投资机会,且与你看到的其他98%的机会相比,你更喜欢这个机会,你就可以把其余98%的机会剔掉,因为你已经知道更好的机会了。因此,有很多机会可供选择的投资者获得的投资回报通常比机会较少的人更好,使用机会成本这个理念来筛选可以作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投资是基于机会成本的决策。好价和长期持有的关系其实是好股长期持有就是好价了,而不是买到了好价钱的意思。但以过高的价格买入,哪怕优秀的企业,也可能有本金亏损的风险。如果买入价格过高,需要持有较长时间才能抹平估值,这其中浪费的时间本可以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如果对好公司追求过分的便宜,会导致错过,也是一种很大的机会成本。根据个人的机会成本,选出可见未来中最好的投资目标,才是正确的决策。
因为每个人能力圈不同,机会成本也不同。所以,对同一只股票,每个人面临的合理价格是不同的。假如张三的能力范围内只有茅台一家公司,根据目前估值,预期未来10年有10%的收益率,这高于债券、余额宝,那么茅台目前估值对于张三就是合理价格。同一时刻,李四除了茅台还理解其他10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能达到20%的收益率,那么茅台此刻的估值对李四就不是合理的,而是高估的。如果选择了茅台,根据机会成本的概念,李四其实是亏损10%的。
买任何东西的价格同时也是你的机会成本。价格合理主要指的是你自己的机会成本,也可以扩展到社会的机会成本,最常用的就是7.18%的贴现率,是衡量一门生意能不能十年回本的机会成本。因此,对于什么是“合理价格”,如何拿捏“安全边际”的程度,只需要深入地理解“机会成本”概念,就消除了疑惑。每个人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同,因此每个人面临的“合理价格”也不同。所谓的合理价格就是在自己能力圈内对所有投资机会不断进行比较的过程。
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平时主要工作其实也是研究、观察和等待,大多数时间什么也不用做。每隔几年,市场都会有不理性的时候,当发现有好球进入击球区时,奋力一击就可以了。成功的投资不需要太多的机会,每过两三年发现一个机会就足够了,一生之中也只需要少数几个机会。“等待市场犯错”是巴菲特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它不如护城河等概念被大家熟知,但起的作用一点也不小。我的观察,市场会周期性犯错,比如市场核心资产、国家名片和欣赏股被炒,一些平时总不便宜的好股票被最热点的资金不计成本抛售,正是千载难逢的吸纳机会。有些股票年报看了好几年,值多少钱心里清楚,机会来了就不犹豫,买到了就不会抛了。越做胆子越小,给自己立个规矩,以后只做危机买入,平时一门心思积累资金。所以,我们对机会成本的衡量,要考虑“未来的机会成本”,保留一定的前瞻性。
比如,段永平很早以前就说过,我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就是假设我有10000块闲钱,也就是一时半会用不着的钱,应该怎么办呢?我可能有以下的一些选择:
1.在床底下挖个洞埋起来。----20年后还是10000。
2.存在银行或买国债。假设平均利息是6%---20年后是大概是32000多。
3.投资在标准普尔500。近100年的平均年回报大约是9%---20年后是56000左右。
所以只要能找到任何年回报大于等于9%的投资我就可以考虑投。
问题是,拿利息绝对无风险,而投资则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风险是决定是否投资的第一考量。在自己懂的东西上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能看到风险在哪。
不同的人由于懂的东西不一样而投资在不同的投资标的上是很正常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但短期甚至长期回报有可能会不一样。如果对企业和投资都不了解的人,当标准普尔500低的时候买指数也是个很好的投资办法。其他如房地产的投资的道理也一样。
无论如何,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投资在教育上。父母的教育,小时候的经历和苦难,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学到的东西对我经营企业和现在的投资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做投资,一定要非常耐心,一定要等到好机会出现。价格特别便宜,一眼就能看出来很值,才买入。买股票的时候,我们都要看价格是否合适。怎么看呢?一定要多和别的机会比较。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机会成本的选择。有智慧的人善于比较机会成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在你所处的特定环境中,你面临的机会是有限的,如果机会A比机会B好,机会A是你能找到的最好的机会,你当然选择机会A,而不要机会B。也许别人有更好的机会,但是在你所处的特定环境中,在你的认知范围内,机会A就是你最好的机会。
所以,机会成本就是如何掌握安全边际的度。每个价值投资者都认同安全边际的大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却不那么简单。理论上讲,安全边际越高,收益也会越高。不遵循安全边际原则,付出过高价格,就会面临本金永久性损失或回报不足的风险。但太过追求安全边际,很容易错过机会。安全边际的度,只需要根据个人的机会成本,进行合理的把握。
……
财务上有个名词叫沉没成本,我们认为95%以上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会想不开的。例如:有人去机场接朋友,到机场略早,于是在用投币器的停车场里投了90分钟的币。结果朋友飞机早到,回到车里时投币器里还有40分钟可以停。有人会为了不浪费这个停车费而在停车场里等40分钟吗?
段永平讲过一个小故事(停车场的投币器):
一次有个朋友飞来旧金山,我去机场接。由于早到,我在停车场投币器里投了一个小时的钱。结果他也早到了,所以我们回到车上时,投币器里还剩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没用完。于是我们决定为了不浪费已经投进投币器里的钱,我们在停车场里的车上又呆了半个多小时。
这个故事说明投币器里的钱已经拿不回来了,再搭上时间就愚蠢了。现实当中也许没人会真的在停车场等,但据说有个调查显示,500强CEO里有85%的人承认他们干过类似的事情。本人属于85%这类人。
这个故事讲得是沉入成本(好像也叫沉淀成本或沉没成本)。沉入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故事讲的就是为了去救已经沉没的钱又花了新的投资,结果是白花了。你可以想想自己有没有干过类似的事就明白了。
现实中,对已经度日如年的工作,很多人还是咬牙坚持。对于已经形成的错误投资决策,还在准备“哪里摔倒就必须哪里爬出来”,寄希望于市场出现奇迹挽回损失。人们破产的常见原因是不能控制心理上的纠结。你花了这么多心血、这么多金钱,花的越多,就越容易这么想:“估计快成了,再多花一点儿,就能成了……”人们就是这么破产的——因为他们不肯停下来想想:“之前投入的就算没了呗,我承受得起,我还可以重新振作。我不需要为这件事情沉迷不误,这可能会毁了我的。”
由此,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沉没成本是已经覆水难收的成本。比如,当初选择错误没有动力再干下去的工作。或者,投资错了一家公司,已经造成的账面浮亏。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虽然让人痛苦,但正确的做法是当断则断,立即纠正错误,否则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沉没成本的唯一意义就是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犯错。
看到沉没成本,就想起巴菲特说的,如果是个坑就别再往下挖了。看看有多少人在给自己挖坑就明白了。
——2022.7.6

全部讨论

2022-07-07 15:50

冰冻兄为啥不发些对具体个股文章

2022-07-06 07:59

高于9%的部分,是风险溢价,这是冒着亏损的风险赚到的。因此巴菲特说:第1条避免亏损,第2条牢记第1条。这是原则!在投资中,你只有做到不亏钱,你才可能赚到钱。至于怎样做?多看楼主的文章。

2022-07-06 07:07

感谢谭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