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投资者研究之五——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

发布于: 雪球转发:11回复:9喜欢:38

长寿投资者研究之五——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

(继续查漏补缺,这篇也是老文,挪过来的哈!~)(20160823)
 


彼得.L.伯恩斯坦是一位有趣的投资者。因为,我查询了N久,无论如何,查询不到他的收益记录,这很奇怪,按理说,这样一位才华卓越的人,应该有长期的,傲人的投资收益记录,可是,我却查询不到。要知道他是政治学转读经济学的哈佛高材生。约瑟夫.熊彼特就是他的启蒙老师。约翰.肯尼迪是他的同班同学。给他的书做序的人,可是赫赫有名——保罗.萨谬尔森。还有,阿瑟.莱维特。以及,保罗.沃克尔。等等。这些人,可是美国的大佬们啊,这么多大佬来进行背书,想必,成就斐然。可是,就是查询不到他的收益记录。


    伯恩斯坦的父亲,190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从他的父亲,也就是伯恩斯坦的爷爷手上接过一家制造业。(这得是富几代?)1929年把这家制造业以一个自己无法抗拒的价格卖给了竞争对手,然后,毅然决然的在崩溃前夕投入资本市场,到1933年,伯恩斯坦父亲和合伙人们成立的公司购买的股票跌倒了成本价的三分之一时,合作伙伴纷纷退出。这是一群20世纪初美国老韭菜们做的事。可是,伯恩斯坦父亲仿佛是一位天生的逆向投资家,他借了一笔钱,于1934年开办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叫做伯恩斯坦-麦考利有限公司。然后,又引入几位好朋友作为公司的客户。随后一两年,股价飙升……


遗憾的是,伯恩斯坦的父亲在1951年突然去世,应该活了60-70岁的年纪。那时,伯恩斯坦还在一家纽约的小型银行工作中。没办法,富N代,回来接手了他父亲的产业,然后,就开始在这块领域展现了他的过人才华。直到, 1972年离开伯恩斯坦-麦考利有限公司,并在1973年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而在他接手的这近20年时间里,他将父亲的这家投资咨询公司管理的规模做到了十倍的增长。可是,依旧查询不到这期间的具体收益,要是哪位万能的朋友能够查询得到的话,请一定告知,分享给各位有兴趣的朋友们。


伯恩斯坦是出生于1919年1月22日,(属羊,水瓶座),去世于2009年6月5日。在康奈尔医院,最终死于肺炎。90多岁的寿命,五六十年的职业生涯。各位,看看吧,又是一位工龄及其长的投资者。这里,值得我们思考啊。大家都知道,有个著名的10000小时理论。就是说,绝大多数行业,你持续学习,努力超过10000个小时,都可以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每天算5个小时有效工作时间好了,也就是2000工作日左右,6-7年持续不断的在一个领域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非常专业的水准。而这些长寿的投资者们,持续在一个领域不断的努力,学习,工作,往往就是数十年,这是什么概念?就算是一天5小时,50年下来,那是8-9万个小时啊,更不要说,我敢肯定,他们的工作时间,很可能远超5个小时,也就是说,往往一位长寿的投资者,在投资理财这个领域,能够达到超过10万小时的学习量,工作量。这是一个十分十分惊人的数字,时间与复利的累积效应,在他们身上发生了神奇的效用。用10万小时去弄明白一个领域,想想就是一件令人激动与心情澎拜的事情。这里我插播一点点我个人的浅见。我曾经和很多商场上的人沟通过,也开过无数商场上的大佬也好,名人也好,领袖也好,都有这样一种思维。我认为很奇特。


什么思维呢?往往这些创富者,或者叫做——富一代。其中有一部分,自己都不想要要自己的子女们继承他们的事业,因为这中间有很多危险的领域,比如政商关系啊,比如商场上的争斗啊,之类的。另一部分,是子女也丝毫不像继承父辈的事业。因为,他们往往自己有自己的规划,或者,压根儿就想着安静的做一名富二代就好。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样几十年下来,一两代人下来,竞争力与财富是完全无法累积的。你想想吧,第一代用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历史的契机创造了一大笔有形的,无形的财富。而第二代,第三代,却无缘得以延续。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非常可惜的事情。很多富一代,通过实业累积了一大笔钱,然后,幸运的买了一批房产或者股权资产之类的,突然发现,房产和其他的这些“无心栽树”增值的收益,大大超过本业的收入,从而,仿佛恍然大悟,我这么辛苦做什么?——实业的利润比纸还薄,这些无心而为的利润,远远超过辛苦打拼的收益。然后,媒体也大肆渲染这些博人眼球的消息。再然后,子女们也发现,仿佛真的如此。从此之后,注意力与重心就变了……其实,这真的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说来话长。往往,财富代表的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二者合二为一,缺一不可。我说一个故事……


曾经,年轻时候的我提出一个无厘头的想法给我的好朋友。


假设啊,我仅仅假设。有一份工作,及其无聊,你也不喜欢,并且,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与进步,比如,图书管理员或者屠夫之类的,但是,薪水异乎寻常的高,高到你可以凭借这个收入在所在的城市买房买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有一点,不能赚足了钱之后转行,而是要一直做这个工作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


你会不会去做?


我们非常非常非常认真的思考讨论了一下午。做出各种推演。最后的结论是,我们不去做,也不能做,因为,人生不仅仅是有形的财富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去追寻,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


于是,后来我们高高兴兴的创业去了,一直为此努力了十多年。到今天,还在继续。


时至今日,我非常感恩当年的自己与好朋友,选择了这条路,否则,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好,打住,请把我和朋友的身份切换一下,换成父辈与子辈的身份。


目前,绝大多数的父辈,选择了一份自己勉强接受的事业,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时代的契机,创造了用不完的钱。却没有引导子辈也接受甚至喜欢这份事业,或者说,自己都不喜欢,又怎么能让子辈喜欢呢?于是,这个对话就变成了。


父辈说,现在有一份工作,能够让你有很多的钱,可是,这份工作你不喜欢,而且,很可能也没有发展,因为,作为你老子,都发现,干了几十年,还不如买房赚得多。可是,这份工作依旧能让你衣食无忧,快快乐乐,你要不要选?


子辈说,我能不要么?


父辈说,不能!


你看看,这不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么?


如果,你没有想明白这一点。未来的日子,想必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可是,你反观这些长寿的投资者们,及其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自己本身就相当接受以及相当喜欢投资理财这个领域,然后,非常非常注重,从小就培养第二代也接受,喜欢这个领域,从而,在后辈们开始之时,就陆陆续续的教他们,引导他们,影响他们,再然后,待到第二代成年之后,花数十年的功夫陪伴,指导他们,直到后代们陆续接手并超越。这中间,传承的重点往往不是有形的财富,而是无形的财富。关于这一点,欧美投资理财世界,有着很多成功的例子,欧文卡恩,三代。施洛斯,三代。戴维斯家族,三代。而且,他们还在继续。这是非常非常强大的持续竞争力。关于这一点,非投资理财世界也有着相当好的例子,大家可以参见——日本的金刚组。至今14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在中国南北朝的时代就成立了,传到今天,已经几十代的历史了,他们的官网是: 网页链接  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登录上去看看,这家1400多年传承的公司的网站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掌握了一门技术,相当于中国传统木工中的榫卯结构的技术,专门用来修建修复庙宇。几十代人就研究各种情况下,天气,温度,湿度对木材有什么影响,该怎样处理等等。家族传人做学徒都要做十来年,老一辈人再把经验,技巧,全部传授给下一代,再下一代。这个家族累积了多少有形财富吗?比之现在的大佬们,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但是,他们活得有多久?你算算看!能超过这个公司的国家都屈指可数,甚至,能超过这个公司的古文明都屈指可数。那么,时间与复利,在这样的工作,传承,家族上,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值得我们思考啊~


伯恩斯坦的书,有很多本,他所有重要著作都是在70岁以后完成的。


那么, 目前,我看到的是四本。分别是:《繁荣的代价》,《华尔街上的经济学家》,《金融简史》,《与天为敌》,为了写这篇文章,除了《金融简史》没有看完外,其他的都通读了一遍。


我大致说说看,我对伯恩斯坦投资理念的理解吧。


首先,我肯定的给他很高的评价,因为,在这些书中,他有非常多的真知灼见。但是,无奈我本人经济学基础知识非常非常薄弱,所以,很多宏观的,数理性的知识,通读下来,看不大懂。比如,他写的《繁荣的代价》,通篇基本都不是谈证券市场的投资,谈的都是政府与人民,政府与经济,人民与经济的关系,然而,在理顺这些关系的时候,你赤裸裸的分明又可以看到证券市场的大的脉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许多政策的推出,政府的参与,是如何影响人民,从而影响经济,影响证券市场的,在这里,都可以看到遥相呼应的联系。不过,我本人并不推荐各位一开始就精读这本书,因为,太过于宏观,并且,由于这本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讲述的是那时候的美国,而普通读者对那时候美国的整体经济与历史背景是不太有概念的,所以,很多事情,现象不容易做联系,不大容易看得懂。我估计,要深刻看懂这本书的话,得要结合那个年代美国的经济史一起研读,方能有好的效果。


伯恩斯坦三部曲的第二部——《华尔街上的经济学家》,写于20世纪70年代。这本书,就把内容缩小到了更加偏向证券市场了。很是值得一读,那个年代,是有牛有熊的年代,并且,距今三四十年时间,很多事情看起来,没有那么的陌生。


我把这两本书的一些内容做个记录,供各位朋友分享。


伯恩斯坦认为,“今天的投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历史感,假如对历史多一些理解,很多人也许就能够避免市场崩盘所带来的伤害。”


这里我多说一句,我有个浅见,我认为,在中国,如果是做价值投资,并且,目标定在“优秀“,而不是”卓越“。我个人认为,是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在创新上面的,而应该花非常多力气在学习欧美成熟市场的投资历史,大师思维上面。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和百年前的美国资本市场如出一辙,底层的逻辑,是高度相似的。如果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学好投资历史,大师思维。可保长期业绩中等偏上甚至优秀。欧美市场发生过的事情,在大的逻辑与脉络上,和今天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的事情,如出一辙,节奏,情形,相似度是很高的。这里,我认为有三个重要的原因,供各位指教。


首先,是人性,心底层面的人性,是高度趋同的。比如,羊群效应,追涨杀跌,散户主导下的应激反应等等。数十年前的欧美市场,发生的事情和我们中国市场发生的事情,极其相似。这里补充一下,我认为,观察市场,需要观察足够大的市场,才有代表性,比如,相比于中国市场,美国市场就够大,相似度就高。但是,台湾市场,甚至日本市场,韩国市场,新加坡市场,就太小,很多时候,反应不出来。这个留待各位朋友慢慢体会。我认为,日本那样的——失去的二十年,包含台湾八九十年代的股灾带来的一蹶不振,在中国市场很难重现。因为,市场太小,缺乏自我调整与恢复的能力,可是,中国市场,美国市场却有这个能力,所以,反映出来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了,香港市场我认为几乎等同于中国市场,是全球性参与的。


其次,是散户,或者叫做个人投资者的占比。我认为,这个数量越高,就越趋同。美国市场现在其实和中国市场就有相当大的不同了。因为,机构占比非常非常大。要知道,成熟的机构面对市场的反应和散户是截然不同的。这其中的巨大差异,可以参阅约翰博格的书籍,体会共同基金投资的思路与理念。而数十年之前,欧美的市场,和中国一样,也是散户为主导。那么,那时候的市场反应,和现在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反应,就有很大的相似性。


最后,我建议大家思考一下。目前中国这套资本市场的制度起源发源于哪里?要知道,目前中国市场这套制度脱胎于欧美市场的制度,这是其一,其二是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维护者,参与者,教导者等等,都是脱胎于欧美市场的那套指导思想。论技术派,有江恩,数浪,k线等等。论价值投资,逆向投资,有格雷厄姆,约翰聂夫,顿普顿等等。论量化,不用多说,几乎全是华尔街沿袭过来的。这么思考下来,难道不觉得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DNA和欧美,尤其是美国极其相似吗?当然,细节肯定会有不同,但是,原则性的,底层代码性的,难道不是如出一辙吗?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大量阅读,研究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投资世界的历史——过去发生了什么。是非常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非常有效的。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今天发生的一切,在欧美市场几十年之前几乎都上演过。历史总是在重复,但是,是按照他自己的节奏在重复。


伯恩斯坦在书中写到:20世纪60年代,婴儿潮一代年龄还小,失业人口平均350万,占劳动力人口的4.8%,可是,到了70年代,婴儿潮成长了,求职者多了,平均失业率达到5.4%,接下来5年,更是平均达到7%了,最差的时候,有800万失业人口。70年代,美国经济被称为滞胀。伯恩斯坦认为,加大政府开支,能解决这些问题。或者,至少减缓这些问题。他对政府财政支出唱赞歌。


但是,令人尊敬的是,45年之后,伯恩斯坦回过头看审视自己的著作的时候,却又勇敢的做了自我反省。


首先,对于60年代的政府支出,有很多是贪污和浪费掉了。然后,国防开支大到爆炸。再者,当年的婴儿潮那一代,如今已是两鬓白发的老者。需要政府寻找资源兑现养老医疗等承诺。


以上,难道不活脱脱是中国在经历的过程么?朋友们,您认为,中国走到了哪个部分?


还有,美国人对税的问题也一样……


没有人喜欢纳税。多数人希望我们的税款能够为我们买来东西,很多人享受着它们,几乎没有人会弃之不用。我们为自己的国家是个军事强国而骄傲。我们需要学校,道路,治安,公园,医院。如果这些服务没有令我们满意,我们就会怨声载道。然而,大多数人却都尽其所能的少纳税,避税。


60年代,应纳税收入4000美金的一对夫妇,纳税比例为15.5%,应纳税收入20000美金的一对夫妇,纳税比例为21.9%,应纳税收入52000美金的一对夫妇,纳税比例达到38.4%了。可实际上呢?高收入者,照样各种方法避税。因为,1962年排前20%的高收入者,获得了全国国民收入的45.5%,关键是,纳税完毕之后,仍然获得了税后全部个人收入的43.8%,高税率面对这些人,依然是然并卵。


各位朋友,神奇的人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你在哪个国度,哪种文化。都是大同小异。


伯恩斯坦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股权投资的目标是保证资金的安全。


持久力越长,投资者试图发一大笔财所能冒的风险就越大。因此,我宁可用投资者资金的很小一部分去冒很大的风险,也不愿用大多数的钱去冒一些小风险。出于同样的原因。我宁可在5到10种有价证券中占据很大块,也不愿在15或20种证券中都只占据一小块。是不是很像巴菲特和芒格的持股策略?


伯恩斯坦认为,严重通胀时期不宜持有股票,而当价格相对稳定时才是持有股票的最佳时期。——这是不是和目前的主流经济学家看法有出入?严重通胀难道不应该持有股票吗?毕竟,股票代表的公司有资产,有房产,有利润等等等等,甚至,还会有黄金,宝石之类的,通胀时,这难道不是抵御通胀的最佳武器吗?——好,伯恩斯坦给出他的看法。——严重通胀导致银根紧缩,赋税增加,成本上涨无法控制,投资失策和资产估算失真,没有哪一样是对股票市场是利好的。他们最终可能导致经济灾难。——同样一种情况,会被不同的人进行完全相反的解读,有利好,有利空。究竟会怎样?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像这样的真知灼见,在伯恩斯坦的书中,有很多,我无法一一叙述,留待各位慢慢探索。


最后,让我们看看,霍华德-马克斯是怎么看待伯恩斯坦的。(全文引述,非常长,谨慎阅读)

 

全部讨论

2020-09-26 21:34

2020-07-30 15:29

哈哈 这位其实也是属马的!

2020-07-30 14:22

感兴趣谢谢分享伯恩斯坦

2020-07-30 10:15

常看常新

2021-11-05 21:24

写得真好,
同时推荐得书也不错

2020-09-18 13:49

情绪周期高阶篇:超哥独创动态情绪周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