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研究对证券市场的一点启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雪球创作者中心 #诺贝尔经济学奖# #高盛建议四季度超配中国股票#

“老龄化不是坏事,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都是比较贫穷的国家。”——Claudia Goldin

关键是我们能学习到什么。——作者狗尾续貂

略去学术性的内容和数据研究,简单说一些观点。

美国的应对方式:

1.移民,尤其加大技术移民的引进

技术移民能够创造更多的知识性产出,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移民人数目前大约占美国人口的12%,但却贡献了26%的诺贝尔奖得主,创办了更多的高科技企业(销售规模超过100万美元的高科技公司有25%的创始人是移民),拥有更多的专利数量(24%,人均拥有专利数量是非移民的一倍,而工程师科学家移民平均拥有的专利数量则超过非移民6倍)。

这样的创新层次对于美国证券市场尤其是以科技股票为主的纳斯达克市场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造就了企业的成长,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企业的成长带来股票价格的提升,投资者可以实现正回报。由于科技人才更加集中,其产出高于平均水平,因此美国证券市场的科技股票回报也会高于全球其他市场。如果说为什么纳斯达克指数在这些年始终比较好,美国富集的科技力量在其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技资源富集、货币宽松、回购、社会养老机制这四条对于美国股票市场的长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IXIC)$

2.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

个人养老金(美国称为IRA个人退休账户)是目前美国养老金融市场之中资产规模占比最大的部分,在2021年末的资产规模是13.91万亿美元,大约占美国GDP总量的35%,其配置之中有大约50%在权益市场,所以美国IRA账户资金大约持有了约8%的美国股票市值。如此巨大并且稳定的市值规模对于证券市场来说,形成了一种稳定机制。

个人养老金能够递延投资者的个人所得税(类似于给与应缴纳税款部分金额的免息贷款),对于长期配置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笔额外的福利。证券市场的上涨使个人养老金账户实现了增值,降低个人对于养老支出的压力,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预防性储蓄理论是指当人们对于未来感到不确定的时候,会降低生活开销水平而保留现金的行为,部分理论认为预防性储蓄是长期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持续的消费又对稳定的经济增长提供促进作用,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所以当面对关于美国证券市场的不同观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使用量化打分的方式进行一下对比,与其他地区的证券市场相比,美国证券市场处于怎样的水平。是不是有更好的配置方向,最终形式自己的独立判断。

日本的应对方式:

1.延迟退休

在日本,银发劳动者并不稀少,我司今年便曾经接待了80+的日本教授,他独自搭乘国际航班来华交流业务。对受益于银发经济的行业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本文无需复述。延迟退休的应对方式始终无法解决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的问题。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当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以后,对于哪些行业将产生潜在的打击。

——我的答案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的基本盈亏平衡公式是:新增保费+投资回报=未来权责(应付保额)+管理费用。老龄化对于保险行业的影响在两个地方:1)出生率低,年轻人少了以后新增保费的增长速度将下降;2)过去高回报的保单在低利率的环境下会使未来权责增加;如果投资回报也下降,那么保险公司必然会形成净负债,过高的净负债会导致保险公司存在破产风险。在新增保费不足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有通过降低保单年利率的方式形成新的盈亏平衡,这也是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正在准备经历的阶段。

我国与日美应对方式相比的思考

1.中国的科技人才现阶段是不如美国的,但是与全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又不那么差,如果能够回国的技术性人才再多一点就更好了。从长期来看,科技投资在中国是有机会的。$创业板指(SZ399006)$

2.中国作为移民净流出国,其单国籍制度,以及东方文化的特点,指望通过吸收移民解决老龄化问题几乎不可能,我国的保险行业在将来可能会出现与日本类似的净负债的情况。

3.人口老龄化还会带来社会杠杆水平下降,杠杆出清的时候,是容易产生风险的时候,对于银行来说,利差减少和风险暴露是利空。对于买入银行股以分红作为策略的投资者而言,这不是好消息,从长期来看,只有适当的外资直接入股中国的银行时,才是股民投资银行类股的最佳信号$银行ETF(SH512800)$

4.养老金在中国投资股票权益的占比目前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可以估计最多4万亿人民币的养老金资产配置在证券市场,大约占我国GDP总量的3%左右,占目前证券市场总市值约4%,与美国证券市场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结合美国的IRA账户的发展来看,我认为,我国个人养老金缴纳金额上限在将来会上涨,个人养老金缴纳金额的上涨是证券市场长期向上的一个信号

5.老龄化同样讲影响居民消费,每代人的消费方式不一样,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段的消费方式也不一样。从日本的现象来看,预防性储蓄动机会导致内需消费不足,这一点目前在我国也有一些苗头了,消费行业的投资逻辑在未来一定会重估。消费这个话题不会过时,但是具体消费的产品会发生改变。参考标准普尔全球消费品指数的权重来看,产品能走出海外,而不是在国内市场自嗨的产品将具有新的发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