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价值》——贷款、储蓄对货币创造的倒逼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节选自《货币价值——国民财富的保有形式与经济危机》 作者范勃先生@有智思有财

~~~储蓄本身并不造成经济危机,没有恰当的财富保有的形式,或争相改变财富的保有方式,才是造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各生产要素中的个体依其产出率(价值)参与分工和生产,整体却依其稀缺性(价格)对产出品进行分配。正是这个物以稀为贵和价高者得的市场法则下的价值悖论,打造出效率与公平的双刃剑。□

贷款、储蓄对货币创造的倒逼


1994年以前,人民银行对银行系统的再贷款是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财政透支也构成基础货币供给的重要部分。当时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存在预算“软约束”,在银行体制又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扩张造成银行贷款大量增加,形成对中央银行货币投放的倒逼机制。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后,财政不能再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央银行也加强了再贷款管理。但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由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特别是当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形成后,通过外汇占款形式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源源不断地增加。面对这个问题,人民银行采取了很多措施收回多投放的货币:先是收回再贷款;后来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收回流动性;在对冲工具不足的情况下,还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外汇占款。尽管如此,由于外汇占款太多,基础货币仍然增长很快。从2002年末到2010年9月末,外汇占款由2002年底的2.21万亿元增加到19.5万亿元,增长了7.8倍;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由49%增长到121%。受此影响,基础货币也扩大了2.6倍。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之前也曾经讨论过,人们口中的“货币超发”究竟是超什么标准而发?是超货币供给意愿而发,还是超货币需求而发?如果认为是超货币需求而发,那么是超债务性货币需求而发?还是超债权性货币需求而发?
现有信用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所投放的央行货币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体系提供的货币索取权,形成一个总的货币供给,在储蓄者(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形成融通。因而货币需求包括来自债权和债务两个方向的需求。这两个需求的波动不仅影响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货币的有效投放能力,还会对货币投放数量起到倒逼的效果,这种倒逼,可以理解为货币需求对货币创造(供给)的倒逼。故而既然存在“倒逼”问题,显然不是超货币需求而发,而是超货币供给意愿而发。
《怎样看待部分人士热议的所谓“货币超发”问题》一文中所提到的两种倒逼的状态,前者是债务性货币需求的倒逼,后者是储蓄(债权性货币需求)的倒逼。两者皆倒逼中央银行提供了超过其意愿的货币供给,故而如果以央行货币意愿作为定义货币超发的标准,则这两种情况,都应被看作是货币超发;如果以储蓄为标准,前者则为货币超发或强迫储蓄;但如果前者以债务性货币需求为标准,后者以储蓄(债权性货币)需求为标准,则两者都不构成货币超发。无论是哪种倒逼都证明是市场的力量,是货币的需求在发挥作用,货币不是外生的。
我们的货币需求理论,明确了社会产出品货币化的过程是一个债权性货币需求被满足的过程。当这个货币需求被满足后,如果没有沿着交易性货币的路径循环下去,而是形成了贮藏性货币,就会挤占交易性货币需求,从而推高了贷款利率。现代储蓄者大多并不是把货币直接埋藏起来,而是存入商业银行,转化为对商业银行的债权,故而此举也压制了存款利率。于是,从两方面刺激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当商业银行接受这笔储蓄的时候,便同时向储蓄者提供了自身的信用,完成货币创造。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有效地把这些储蓄与债务性货币需求对接,则由于交易性货币的不足,商品无法继续货币化,生产活动便会终止,繁荣随之止步。在利润的驱使之下,商业银行会努力为其寻找匹配的债务性货币需求。在整个过程中,央行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债权)起着桥梁的作用,并通过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给央行基础货币带来乘数效应。债权和债务是一对孪生兄弟,一部分人掌握的债权越多,另一部分人需要承担的债务就越大,大量的储蓄需求,只能由大量的债务来满足。储蓄的倒逼机制,既是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倒逼,又是债权对债务的倒逼。当国内的债务人无法满足这种倒逼时,国内的储蓄就会通过与海外债务人的对接,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倒逼国内货币投放。
由于货币是有产出的,这种债务性货币需求与债权性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倒逼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当货币产出高于借贷成本时,便激发出了强烈的债务性货币需求。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投放,形成存款。产出商品形成债权性货币需求,回补储蓄。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全民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和商业银行对全民的债权同时不断扩大的过程,这就是货币创造的实质。而全民存款(对商业银行债权)不断激增的同时,全民对央行货币的需求也必然扩大。当许多经济主体要求将对商业银行债权(人民币存款),转变为对央行债权(人民币)时,除非央行任由商业银行倒闭(就如1929年美国曾经发生的那样),否则,就只有由央行投放央行货币来解决。特别是在巨大而强劲的货币产出的牵引之下,央行如果用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公开市场业务及存贷比等法宝应对,降低商业银行货币效率的同时,却必然地倒逼自身货币投放规模的上升,如果央行是以外汇作为高基货币的投放标的,还会拉动贸易顺差的上行。央行就像是湖心的一条小船,当它自信地用力拉紧拴在码头上的绳索(货币政策),试图将码头(货币需求)拉向湖心(货币政策目标)时,最终发现,被拉动的,却恰恰是自己。传统经济学用否认货币产出性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必然面临失败。
如果仅把央行货币定义为货币,那么包括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形式就只能算作是货币索取权。同样,如果把央行发行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定义为货币,那么其他债权债务关系,包括信用卡、应收、应付、白条、代金券、支付宝,甚至比特币,仍旧是货币索取权。无论货币当局如何定义“货币”,货币索取权的定义权始终在市场手中。由此,当货币当局不愿用“货币”满足货币需求时,这部分货币供给就会由货币索取权——这些劣币,所替代。在大部分时间里,货币需求如果不能被高等级的信用主体满足,就会由低等级的信用所填补,直到信用危机发生。包含货币索取权的货币供给,始终无法摆脱货币需求的拉动。而当货币索取权的所有者们争相行使这一权利时,货币当局除了被动提供自身信用或坐视经济崩溃外,并没有第三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