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价值》——价值不以个体差异为标准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节选自《货币价值——国民财富的保有形式与经济危机》 作者范勃先生@有智思有财

~~~储蓄本身并不造成经济危机,没有恰当的财富保有的形式,或争相改变财富的保有方式,才是造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各生产要素中的个体依其产出率(价值)参与分工和生产,整体却依其稀缺性(价格)对产出品进行分配。正是这个物以稀为贵和价高者得的市场法则下的价值悖论,打造出效率与公平的双刃剑。□

价值不以个体差异为标准

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吃了五个烧饼,吃饱了,于是他说,“早知道第五个烧饼能吃饱,我就可以只吃第五个了”。看起来,他是一位经济学家,他在五个烧饼中,找到了效用最高的那个。而另一群经济学家则认为,第五个烧饼,效用最低,因为它已经不存在稀缺。不存在稀缺,就没有价值?以具体个人,某个具体时点的欲望大小的微观感受为基础的所谓“边际效用”,去定义效用和价值,并将其扩展到宏观,只会使价值完全失去标准。如果一个烧饼的“价值”随每个人的饭量及之前每个人已经吃过几个烧饼的不同而完全不同,这显然不是在定义烧饼的价值,而是在定义某个具体个体,在某个具体时点的价值观。但个别需求得到暂时的满足,与需求根本并不存在,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正是因为效用本身具有主观性,如果不加入人类的共识,而是把它定义为无时、无刻、无地不在变化且因人而异的概念,那个东西就毫无经济学研究意义了。把边际理论强加在效用,甚至是价值研究上,是典型的微观逻辑宏观使用。这样的逻辑如果能够成立,那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不存在;自己吃饱了,别人就都不饿了?显然,基于微观的角度,去定义价值,是不可取的。这样超微观的视角,只能使概念混淆。
五个烧饼喂饱一个人,这就是烧饼的效用或价值,至于去研究第一个烧饼还是第五个烧饼最有价值,同样没有意义,因为你下次饿的时候,仍旧要吃五个烧饼,无论是只吃第一个,还是只吃第五个,都解决不了问题。那些企图用一堆高深的超级数学算式包装下的“边际效用”、“计量经济”之类的理论去混淆这一点的经济学流派,其实质是把价值(效用)用价格(稀缺)的概念偷换掉了。
古典经济学对于需求和效用的解释无疑是混乱的,既无法体现价值和效用的宏观性,又无法解释微观个体需求的无序性。事实上许多微观理论直接放大到宏观层面,就会显得极其荒谬。越想兼顾微观与宏观,就越会把经济学引入歧途。当经济学家们在纸上一本正经地画出那一条条所谓的无差异曲线时,仿佛完全意识不到这个理论的荒诞。商品间并不存在效用的必然的相互替代性,人们只是用手中的货币,在具有相似稀缺性的商品中做出选择。如果从价值和效用的角度,没有任何商品可以代替“一文不值”的空气维持人类的生命,但是人们绝不会放弃任何消费去换取空气。并且效用并非是一个单维的简单的定量的概念。效用是多维的,它并不必然的与任何一种商品,包括货币存在无差异关系,但市场只要部分个体间存在交换的意愿,即可成交,形成价格。价格并不需要征求不愿参与交易者的意见,然而往往恰恰是不愿参与交易者,更了解商品的价值。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价值,是从价值物品角度出发,抽象出的对人类整体的效用,而不是个别的效用。它是对人类既定欲望的满足能力。单位物品的价值不因自身供给数量而改变,因此它不以稀缺性和货币化能力为必要条件。它并不需要对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效用,甚至不必对每个人都有效用。一项物品,即使对一些人毫无效用可言,只要它对另一些人存在效用,那么它对人类就是有价值的。
价值体现的是效用,是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故而超出人类欲望越多,效用就越大。价格体现的则是稀缺,超出人类欲望越多,稀缺性就越差。前面已经论述过,效用本身并不应加入一个“边际”的概念,存在边际概念的,是稀缺性。任何加入供给因素去谈论价值的理论都必然会带来混乱,如果想把问题搞清楚,最好的办法是把效用(价值)与稀缺性(供需比对)分离开。因而边际这一工具在分析瓶颈、稀缺性、价格等问题上或许有它的用处,但不可以用在效用或价值分析上。所谓边际效用理论,正是将供需关系(稀缺度)的变动,误判为了效用的变动,将稀缺度下降所造成的价格递减误定义为效用(价值)递减,并由此得出一旦个别需求被暂时满足了,效用(价值)便不存在了,这样的一个仍旧停留在低级的错误理论。
既然事情这么简单,为什么会困扰了那许多经济学家数百年呢?原因在于,即使大家意识到价值-效用这一清晰主线,却发现价值不像价格那样可以定义在相对于货币的稀缺度之上,效用这个东西是完全无法量化的,如果不抛弃它,又能怎样衡量价值呢?资本物品的效用需要用产出率来间接表示,这就又涉及一个概念,投资价值又是什么?因此,无论是哪种经济学理论,在讨论价值量化时,仍旧不时地需要借助价格、比价关系、货币量度这些经济变量。由于价值是货币化能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在供给差异被严格限定的条件下,这种“模糊正确”的评估方法,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即使有时不得不那样做,那也只是借助,而不能等同,讨论的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价值描述,而不是价值本身。它并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货币化能力并不因此成为价值的尺度,世间也并不存在真正的价值投资。
此外,即使是从哲学的角度,也没有办法完全分清哪些效用是真实的,哪些仅仅是出于虚荣心。如果所有的虚荣心的满足,都可以当作是一种效用的话,那么,对稀缺的追逐,本身就是一种效用——我需要它,仅仅就是因为它的稀缺!这样一来,价值反而远不如由供需所决定的价格,显得更真实。